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刊2006年第二期刊载了李福荣、路银平的《吟诗词学历史》一文,其中涉及的有关问题笔者不敢苟同:“三军过后尽开颜”中“三军”的参考答案指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同时,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制第九册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九课《长征》一诗,现在通用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九册  相似文献   

2.
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制第九册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九课《长征》一诗,现在通用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九册)是这样解释的:“‘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建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与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  相似文献   

3.
毛主席著名诗篇《长征》的最后一句“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该当何解?小学语文参考书解释为红一、二、四方面军(录时未置三方面军)。笔者认为此解释不妥。“三军”的提法源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国置军队为六军,而大的诸侯国置三军,一般称为上、中、下三军,三军中各置帅,称上军帅、中军帅、下军帅,其中以中军帅为大,如晋悼公时,晋国的军队即分为三军,赵武曾任中军帅。《长征》描写的主要是红一方面军。巧渡金沙江,勇过大渡河是红一方面军的事,按参考书的解释“三军”指的是红一、二、四方面军,与毛主席的诗所描写的事实不符。据此,…  相似文献   

4.
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制第九册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九课《长征》一诗,现在通用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九册)是这样解释的:“‘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建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与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语文第九册教案》也沿用了这一说法,至于街上出售的五花八门的各种学生参考用书更是直接抄袭这一说法。 笔者认为这一说法欠妥,主要理由有二:其一是毛主席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大部(陕甘支队)越过岷山的时间是1935年9月,毛主席写这首诗的时间是1935…  相似文献   

5.
毛主席《长征》一诗中"三军过后尽开颜"里的"三军",到底指什么,真是众说纷纭。1995年11月20日《小学语文报》第二版发表了王宗财同志的《三军何所指?》一文,批  相似文献   

6.
过去有人把毛泽东同志《长征》诗中最后一句“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解释为红军第一、第二、第四三个方面军,这是不妥的。我们知道《长征》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写成的。红军长征始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即第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同志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指引下,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雩都等地出发,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同第十五军团会合。1935年11月第二、六军团从湘鄂川黔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3月攻占贵州盘县,6月到达甘孜地区,同1936年2月南下又退  相似文献   

7.
<正>"三军"在中国最早起源于周代。在春秋时期,"军"是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人数通常为一万两千五百人。周朝天子军队可保有六军,而诸侯国最多只能保有三军。当然,也有小国国力不济,最多只能保有两军甚至一军的。如《左传·襄公十四年》中,"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周礼·夏官·司马》中"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  相似文献   

8.
《叔向贺贫》讲到郤昭子(名至)的富有时说:“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课文注释“其家半三军”为“他家里的佣人抵得过三军的一半”。把“家”解成了“他家的佣人”。所谓“佣人”,即被雇而役于人的人,即雇工。《陈涉世家》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讲志向、重节操,始终坚守人格的力量。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春秋时代的伟大思想家孔子就曾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意思是,用强大的外力,可以改变统领三军的统帅,却无法改变一个普通人的志节。"三军",泛指整个军队。因为当时大国可以拥有"三军"(或上、中、下三军,或左、中、右三军),故有此称。  相似文献   

10.
<正>很多古语都会提及"三军",譬如: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勇冠三军,等等。那么,古代的"三军"指的是哪三军呢?显然,古代没有现代化的军队,也不会有海陆空三军。古代的"三军"指的是:左军、中军和右军。说到古代的三军,里面的门道可就多了。首先,我们应该知道  相似文献   

11.
“总统阁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人们一定很熟识了,王国宏这个三军仪仗队里最年轻的执行队长,几乎日日在黄金时间的电视画面上与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元首同时出现。第一次使用军刀礼迎接外国元首 1992年的一天,天安门广场,礼炮轰鸣。在雄壮的军乐声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身着新式礼宾服,首次迎接来华访问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席纳尔逊·曼德拉。在威武严整的队伍中,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个身材高大、英俊潇  相似文献   

12.
“三军远征”是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严峻情况下,秘密进行的战略转移准备,反映在军事部署上体现为三军分途远征。三支部队分别向东、西、北三面次第展开,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敌人,牵制了敌人的力量,为中央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相应贡献。  相似文献   

13.
长征赞歌     
这是一首血与火的战斗之歌,一首永恒的生命之歌,它高亢激昂、催人奋进。让我们一起来歌唱吧!这首歌的名字,叫做长征。一、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红军突破渭水封锁线,占领甘肃省通渭城之后写成的。这首诗不仅以精炼的笔触高度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饱含革命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  相似文献   

14.
《滨州学院学报》2018,(5):29-32
《司马法》的《严位篇》中有两句话素来难解,"凡战:三军之戒,无过三日;一卒之警,无过分日;一人之禁,无过皆息。""凡三军:人戒分日;人禁不息,不可以分食;方其疑惑,可师可服。"诠释这两句话的关键就在于把握《司马法》"以仁为本"的精神,区分"禁"和"戒",同时把"人"诠释为"仁"。这样这两句话就有了非常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闲聊之中,一些单位的领导经常埋怨说没有什么合适的人才可用,大大小小许多事情都要亲力亲为,累坏将帅。甚至,有的单位“一个干,两个看,三个在捣乱”。时下,正值全国地(市)县的药监部门刚组建不久,许多领导也深感人才匮乏,开展工作不那么理想,致使领导忙得团团转,一些工作人员却一张报纸一杯茶度日,无所事事。闲的闲得发闷,忙的却忙得累死,可谓“三军无能,累死老帅”。可是,静心细想,又觉得用“三军无能,累死老帅”来说我们的机关工作人员总觉欠妥,至少,三军无能,老帅记大过。毛泽东同志说过,领导者的主要职责,一是…  相似文献   

16.
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长征》诗则是歌颂完成二万五千里征程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壮丽史诗。长征途中,红军历尽千难万险,越过万水千山。当红军来到甘肃通渭时,长征已胜利在望。作为长征的率领者毛泽东同志,此时此刻,回顾红军走过的艰难曲折的路程,怎能不心潮澎湃?便欣然命笔用律诗的形式,写下了这首永恒的诗篇。长征的年代,长征历尽的苦难,对于当代的小学生是遥远而陌生的。教好这首诗,首先需很好地把握教材。诗歌开头,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两句,点明全诗的主题。一个“难”  相似文献   

17.
听了一次公开课,上的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在讲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时,教者说: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浪拍岸,以致于让两边的山崖发暖了。原来,教学参考书就是这样解释的。我的看法与此不同。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诗人毛泽东》中,也收录了《长征》这首诗。在解释“金沙水拍云崖暖”这句时,文中附加了红军渡金沙江时的背景材料:红军是在金沙江的下游绞车(也叫绞平渡)过河的。靠金沙江这边的30公里路是下坡,走20公里到绞车渡镇,再走10公里到渡江的河岸。其中从绞车渡镇到河岸这段路程,斜面更加险峻,不柱拐杖就有跌落谷底的危险。4月份天气热了,越走越热,在河岸就热得让人难以忍受了。据说红军战士当时都  相似文献   

18.
一、抓主干明中心1 《长城》(第十一册)2 《一夜的工作》(第十一册)二、抓线索突难点1 《幸福是什么》(第九册)十年前十年中十年后四年前埋“匣子”量了十步埋下一切在变化启发量了五步找到四年后挖“匣子”量了十步找不到万水千山红军不怕远征难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只等闲前后呼应五岭乌蒙金沙水大渡桥岷山“观”的时间八月十八“观”……………………………………潮“观”的地点盐官镇“天下奇观”白色战马好像……白色城墙山崩地裂潮来时白线闷雷滚动潮来前风平浪静“观”的过程潮去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语文·教例评析长城远景 :…  相似文献   

19.
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中写道:“‘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向来的路奔跑起来。”这又是陈赓同志被小红军“骗”了。细读课文,陈赓同志被小红军“骗”了3次。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教学研究》199O年第四期刊登的《<马背上的小红军>课题欠妥》(六年制小语第八册19课),认为课题与课文内容不符合,与作者本意不符合,宜将原题《马背上的小红军》改为“不上马的小红军”。我认为《马背上的小红军》课题就是好。歌德有句赞颂眼睛的话:“若不是我们的眼睛像太阳,谁还能欣赏光亮?”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是值得深究的。我认为出色的题目能引人入胜,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好题目就必须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马背上的小红军》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很高的艺术性。作者提出改成“不上马的小红军”,我认为此题只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