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名称的涵义与指称——从穆勒到克里普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名称的涵义与指称的研究是逻辑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近代逻辑史上,穆勒和弗雷格代表了名称理论的两个方向。穆勒对词项作了内涵词项与非内涵词项的区分,前者指示实体又蕴涵属性(如通名),后者只指示个体而不具有涵义(如专名)。弗雷格则坚持:在一个完善的语言中,所有名称无一例外地既有指称又有涵义。本文遵循历史发展的脉络,对从穆勒到克里普克的名称理论作了综述和评论,在此基础上,作者建构了新的关于专名的可能世界簇摹状词理论。  相似文献   

2.
语言哲学中的名称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语言哲学中,名称(专名和通名)的内涵理论、命名方式及指称理论一直争议较大,对它们的研究分歧颇多。在国外,弗雷格、罗素等人提出了“摹状词理论”,克里普克、普特南等人则主张“历史的因果的命名理论”。由于对命名的不同解释,产生了专名和通名有无内涵的分歧。在我们国内,也出现了类似的争论。为促进名称理论的发展,笔者将在下文阐述对于名称理论的一些看法,并盼与逻辑界、哲学界同仁共同探讨,共同切磋。一、专名和通名的内涵问题在对专名和通名的理解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主张的专名和通名有…  相似文献   

3.
专名问题及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弗雷格对专名的理解相当宽泛,并认为专名通过他所谓的涵义(sense)间接地与实在相联系。而罗素与其意见相左,严格区分了专名和摹状词这两种符号,并提出了逻辑专名和普通专名在指称功能上的不同,断言一切真正的专名(即逻辑专名)都直接地进行指称。摹状词则不是直接指示某一个体,只有在其他符号的上下文中才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丽 《海外英语》2014,(15):229-231
对专名涵义与指称的研究,历来是语言学和逻辑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该文首先简述语言哲学中的两大流派:以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摹状词理论和以克里普克为代表的历史因果指称论,然后扼要地探讨两种理论的优缺点。在专名问题上,摹状词理论和历史因果命名理论是相互补充的,前者突显命名初始阶段的内涵性理据,后者突显命名后使用过程的传承历史。专名产生的初始环节应该和专名运用的复杂环节相结合,才能真正地了解专名意义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摹状词理论认为,专名有涵义,专名与一个或一簇摹状词同义,其指称是通过专名的涵义来确定的。但是,克里普克对此却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摹状词理论没有弄清专名和摹状词之间的区分,事实上,专名没有涵义,是严格指示词,而摹状词有涵义,是非严格指示词。在做出上述区分的基础上,克里普克提出了历史的因果的命名理论,指出名称的指称是通过一系列历史的、因果的传递链条而确定的,而不是由某个摹状词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意义的指称论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它们所指称的客观对象,但指称论仍然面临着各种问题,比如空词项存在问题、弗雷格"认知价值"困惑问题以及保全真值的等值替换问题,等等。关于"同一性"的探讨和意义指称理论息息相关,而基于"同一性替换"原则的弗雷格"认知价值"困惑更是引发了分析哲学家持久而激烈的讨论。对此精致的指称论代表弗雷格区分了指称和涵义,然而弗雷格从未说清涵义是什么,通过在弗雷格的精致指称论基础上提出专名的"一般性涵义"与"语境涵义",摹状词的"一般性用法"与"语境用法",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弗雷格的意义理论。  相似文献   

7.
李瑞 《文教资料》2010,(30):26-27
本文通过对传统指称论和历史因果指称论的梳理,以及对专名无涵义论和专名有涵义论的分析,认为专名的涵义只能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它会随着其所指称的事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逻辑学界,专名问题一直是一个引起人们争议的问题。专名是否有涵义?它是如何指称的?对于这两个问题,作为两派具有代表性的专名理论,即“摹状词说”和“历史因果命名理论”均给不出一个圆满的回答。其实关于专名是否有涵义的争议主要源于逻辑学家关于专名和涵义的标准的不统一,专名指称的确定是摹状词说和历史因果命名理论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罗素关于专名涵义的摹状词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素不赞同弗雷格宽泛专名的涵义理论,严格区分了专名和摹状词,并将专名区分为逻辑专名和普通专名,对专名涵义的理解出现了不一致情况:在区分专名和摹状词时将专名涵义等同于专名所指,在区分两种专名时又将专名涵义视为缩写的或伪装的摹状词。这一理论总体上是主张专名有涵义的,人们一般接受其普通专名的涵义论。这一涵义仍然无法与弗雷格的专名涵义论划清界限,存在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专名和通名分属于不同的语法范畴,一般认为,与通名不同的是,专名只有指称没有内涵,然而它们的区分并非总是界限分明,在特定的语境中专名都有向通名转化的潜力。文章通过英汉人名中的人物特性分析说明不少专名实际上已经发展出了相当稳定的内涵意义。一些典型的通名还有专名的词源背景。专名向通名转化的必要充分条件除了人物的突出特征之外,还应包括文化的促变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专名是严格的指示词,摹状词是非严格的指示词.确定名称的指称不必诉诸意义,只需要经过一个历史因果的命名链条,就可以确定一个名称的指称.由严格指示词构成的同一性真命题才是必然的真命题.历史因果命名理论与以往那种或多或少地将名称与意义联系起来的理论都不相同,它从根本上反对名称与意义有任何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从内涵的角度谈专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专名研究在现代逻辑哲学与语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摹状词到底与专名的内涵有何关系,能否用摹状词给专名下定义,对此,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陈波等人均有论述。专名是有内涵的,且它的内涵可以用语词定义的方法给出,专名的内涵决定它的所指。  相似文献   

13.
张明宇 《天中学刊》2011,26(4):79-83
关于名称的意义,现代语言哲学家主要持两种观点:名称有意义论和名称无意义论。建立在摹状词理论基础上的名称有意义论认为一切名称,无论是专名还是通名,都有各自的内涵并且其内涵实质上是一些缩略的摹状词或伪装的摹状词;名称无意义论认为名称是固定指号,而摹状词是非固定指号,固定指号无意义,名称和所指对象是通过因果起源和历史链条联系的。用现代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来审视,如果以是否形成概念作为名称有无意义的标准,那么通名有意义,而专名由于范畴内存在不同类型的成员,可分两种情况:典型成员无意义,非典型成员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认为,克里普克的因果指称理论是不完全的。(1)在确立专名指标时,如果不借助于摹状词,当面对“共用专名”的情形时,传递专名指称的因果链会出现混乱,从而混淆专名的指称。(2)不了解专名的涵义,不借助于摹状词,仅依靠指称的借进,并不表明能真正确定指称,知道一个专名与能正确的确定专名指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杨旭 《现代语文》2016,(4):10-13
王寅(2014)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以"命名转喻论"对专名问题作出了统一解释。地名作为专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命名活动也遵循"命名转喻论"。文章基于"外延内涵传承说",以介休村名为例阐述了地名分类、地名转喻的外延内涵传承过程及原则,研究发现:基于喻体内涵可把地名分为特征和属性(自然、人文景观)、来源和生成(历史)、作用和功能三大类;地名转喻的外延内涵传承过程可区分为喻体为专名和喻体为通名两种;地名转喻的原则包括:地名所涉本体和喻体须满足转喻映射的某一默认类型;地名转喻过程受多种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的制约;地名转喻会受到一些文化、社会、美学原则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指称可分为指示、指谓和意向三个组分,专名私人指称正是通过指谓与意向之间内在结构性联系,才得以达至外部实在;由于指谓对象与意向对象之间存在胡塞尔意义上的鸿沟,只有消除这条鸿沟才能过渡到具有主体间性的意向对象,即外部实在对象,而唯一的途径就是保证履行指谓职责的摹状词的开放性.私人指称的最终确定因与指示的关系而各不相同,语境则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刘丽芬  肖欢 《外国语文》2023,(1):123-131
从形式和语义对比分析中俄两国景点名称,并基于所比结果讨论中俄景点名称的互译。研究结果表明,中俄景点名称的组构形式多为“专名+通名”,还有“属性名+通名”“专名+属性名+通名”,少见“专名”。此外,汉语还有专名通名化以及借用诗句的“专名”。专名多为地名、人名,也见动物名,通名大多对应。属性名标明景点的类属、特征、质料、领域、功能、序号等。中国景点名称以托物言志命名为特色,俄罗斯则以历史来源命名居多。中俄景点名称互译模式为逐词对应、专通互换、通名缀补、文化专名音译—意译互参、专名文化内涵阐释等。本研究旨在为中俄景点名称互译提供对比语言学视角,为汉俄对比与翻译教学提供参考,为中俄旅游文化互鉴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8.
弗雷格以他创立的现代逻辑为基础,开创了意义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对表达式含义与指称的区别是弗雷格意义理论最基本的内容,它的核心概念是真。弗雷格意义理论对哲学和逻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逻辑走上了形式化的道路,形成了以他的意义理论为基础的外延逻辑,并影响了人们的现代逻辑观。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称和涵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称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即它所指称的对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义是指相结合这个对象的具体内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是实践创新,又是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再生产过程。只有在实践和理论的统一上,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延和内涵。  相似文献   

20.
逻辑学中存在“同一论”和“同一性的可替换原理”能否成立的问题。弗雷格提出的“涵义”与“指称”两个概念值得质疑。“同一”不是名称之间的关系,而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形式逻辑的概念系统不存在两个相同的概念,晨星与暮星不同,专名与摹状词也不同。逻辑中“同一性的可替换原理”没有得到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