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钱钟书先生在《读〈伊索寓言〉》里说:“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于是,有的同学就认为钱钟书也像卢梭一样,反对儿童读寓言。真的吗?小孩子到底该不该读寓言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探究一下钱先生挖掘出的寓言的新意:蝙蝠的故事,揭露的是“变色龙”式生活态度的劣性;蚂蚁和促织的故事,批评的是借他人之名为自己张目以至借此谋生的奇怪文学现象;狗和影子的故事,嘲笑的是人没有自知的可悲;天文家的故事,昭示的是人巴结、趋上的弱点;乌鸦的故事,阐释的是皮毛(外表)与内在没有必然联系的客观规律,鞭挞…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4月19日晴我时常思考一个问题,人活着,需要什么?现在,我渐渐明白,人活着需要珍惜。《伊索寓言》里有一则《蚂蚁和促织的故事》:蚂蚁一生勤勤恳恳,因此它的粮食吃不完,以至要在冬天晒米粒以防霉变,促织向它借粮食而遭到拒绝,最后饿死。蚂蚁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维护自己的勤劳尊严。蚂蚁用瘦弱的身躯扛起一粒粒生命的粮食,要靠它们来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那是它们赖以生存的救命粮,这些米粒如此的来之不易,又有谁会去责怪它没有与  相似文献   

3.
【自读导言】  1.此文不能仅仅当作感想来读,而应该看作是对社会现象进行鞭辟入里的剖析的精深论著。  2.体会作者字字珠玑的语言与文学技巧。【自读程序】  1.故事切入法  《伊索寓言》的故事家喻户晓,然而本文却能想他人之所不想,写他人之所不能及,别出心裁,写出了一番新意。只要将《伊索寓言》原本的故事与此文所引,两相比较,自然就能读出钱文之高妙来了:  ①蝙蝠的故事原题目作《蝙蝠和黄鼠狼》,讲的是“我们遇事也不要一成不变,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风险”的道理。  ②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原题作《蚂蚁和蝉》,…  相似文献   

4.
《蚁毁大堤》这本书主要记叙了发生在一个村庄里的故事。有一个人看见大堤的旁边有个蚂蚁穴,他起初不以为然,后来蚂蚁的数量越来越多了,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最后,大堤被蚂蚁毁了,全村的人都被水淹死了,而当初以为这是区区小事的那个人,怎么也想不到导致他被淹死的竟是当初自己瞧不起的一个小蚂蚁窝!读了这本书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道理:小事不小。比如,一个人在大街上扔了一张废纸,他认为这只是区区的小事,但他有没有想过,他污染的却是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地球的环境。如果每个人都像他这么想的话,每个人都扔一张废纸,那这个地球的环境将会…  相似文献   

5.
读小学一年级的女儿给我讲了一个关于蚂蚁和蝈蝈儿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夏天,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几只蝈蝈儿看到了却嘲笑蚂蚁是傻瓜,蝈蝈儿躲在大树下乘凉,个个自由自在。冬天到了,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穴里安逸地过冬。而这时蝈蝈儿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反思十年来的教育教学生涯,这不正是我一直向学生传授的一个简单而非常有效的观念——蚂蚁哲学吗!我认为,师生都应该学习蚂蚁的精神,因为蚂蚁有令人惊叹的奋斗哲学。  相似文献   

6.
王丽霞 《江西教育》2022,(10):32-34
课例呈现 师:从前,有一只蚂蚁,他有一个非常远大的理想,他要爬上一棵通天树,一直爬到天上去.小手伸出来,跟我写课题. 师:这是一个童话故事.预习后,我们知道了故事中有三个人物——白胡子爷爷、巨人、蚂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读课文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先读读这几个生词:云霄、魁伟、脖子.  相似文献   

7.
蜗牛认亲记     
蜗牛总觉得自己的名字里有个“牛”字就特别了不起,它老是在好朋友蚂蚁面前吹嘘:“力大无穷的黄牛是我兄弟!”蚂蚁很不服气。这天,蜗牛和蚂蚁一起来到田边晒太阳,蚂蚁看见田里有头大黄牛,便对蜗牛说:“嘿,你的兄弟在那儿,快去打个招呼吧。”“这可怎么办?”蜗牛听了蚂蚁的话,急得抓耳挠腮,差一点把神经想得打结了。他愁眉苦脸地想了一下,忽然脑袋瓜开窍了:“哎,车到山前必有路!这牛大哥不认白不认呀!”这一想,他心情顿时平静了许多,便背上“房子”,和蚂蚁一起慢慢地爬向大黄牛。来到黄牛面前,蜗牛望着这个庞然大物,过了好久才憋出一句话“:…  相似文献   

8.
钱钟书先生在他的《读〈伊索寓言〉》一文中,对读者熟悉的九个寓言故事做了新的解读。作者的独到见解来自于他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剖析,通过这九个故事,他把自己所处的那个社会的丑陋面貌揭露了出来。读完此文,我们不由得被钱先生的睿智和幽默所深深折服。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先生在他的《读(伊索寓言)》一文中,对读者熟悉的九个寓言故事做了新的解读。作者的独到见解来自于他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剖析,通过这九个故事,他把自己所处的那个社会的丑陋面貌揭露了出来。读完此文,我们不由得被钱先生的睿智和幽默所深深折服。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在《读〈伊索寓言〉》中说:“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是的,一切都在进步,我们这个世纪的一切尤其品格又要比上世纪进步多了,钱钟书《读〈伊索寓言〉》中的新见解,到我们这一代似乎又“衰朽”了。蝙蝠的故事———现代的蝙蝠无论碰到鸟还是碰到兽,他都不假冒,而依然是———蝙蝠。现代人矫揉造作的技巧太多,弄虚作假的本事太多,道貌岸然的嘴脸太多,一切都易戳穿,所以他干脆以蝙蝠的身份出现,解剖自己,坦荡胸襟,习惯虚假的人们顿时惊佩不已,于是他立即欣欣然成为媒…  相似文献   

11.
老师: 您好! 我的孩子从小就喜欢听我讲故事,他现在读三年级了,我给他买了很多童话故事书,但他不愿意自己阅读,总要我读给他听,甚至在家里做语文阅读训练时,也要我读给他听.他这样不喜欢自己阅读,我该怎么办? 黑龙江精灵 亲爱的家长朋友: 您好! 任何行为,一定有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等在内的心理动力原因.心理学家杨凤池说:一个人的行为,最根本的动机,是人内心深处的心理动力.孩子喜欢听故事,又不愿意自主阅读,这种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一定有孩子的心理需要、动机和兴趣上的原因. 孩子对外面的世界总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父母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亲子交流,能极好地满足孩子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欲望,也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与心理成长;孩子在父母身边,他会感到很安全,感受到父母疼爱与关注自己,甚至连生理上都会产生愉悦的感觉.但是,我们有些家长,或许是因为自己能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只是一味地让孩子听故事,忽略了培养孩子自主阅读和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忽略了孩子自主成长的需要.通过父母长期重复读故事、讲故事这种行为,以至于使被动地听故事成为了孩子的一种习惯.其实,孩子自己阅读,哪怕是读一句话,都会激发孩子无限的想象力;孩子自己讲故事,哪怕是讲一个非常简单、甚至前言不搭后语的故事,也一定包含了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想象力!  相似文献   

12.
正【片段一】师:词语学得不错,课文读得怎样?下面来检查一下课文的朗读。打开课文,这课有7个自然段,标上了吗?谁来读第1自然段?(生读)师:读得非常正确,你让我知道了杭州很美。谁再来读读这段?(生读)师:你让我感受这是个美丽的早晨。听老师来读读。(师示范读第1自然段)师:同学们,这是一个美丽的城市,这是一个美丽的早晨,那么这预示着故事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生:美好。师:让人满意的结局。同学们,在写人叙事类的文章中,作者写景不是随随便便写的,他写景是为了后边的故事发展做铺垫的。谁来读第2自然段?(生读)  相似文献   

13.
赵青 《考试周刊》2008,(6):134-135
<窗>一文是选自钱钟书先生<写在人生边上>一书中的一篇散文,本文欲从<窗>这一篇小散文中去窥视钱先生之大人生.本文认为:钱先生的人生是边缘化的,他远离名利场,以自己的方式过自己真性情的生活,导致这种人生状态的是他对人生的态度,人生态度决定人生状态,而<窗>一文恰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钱先生人生态度的窗口,从这一窗口我们约略能知道成就钱先生边缘人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蜗牛认亲记     
蜗牛总觉得自己的名字里有个“牛”字就特别了不起。他老是在好朋友蚂蚁面前吹嘘:“力大无穷的黄牛是我兄弟!”蚂蚁听了,很不服气。这天,蜗牛和蚂蚁一起来到田边晒太阳。蚂蚁看见田里有头大黄牛,便对蜗牛说:“嘿,你的兄弟在那儿,快去打个招呼吧!”  相似文献   

15.
读了《珍惜今天》这篇文章,我有很多感想。这个故事主要讲,古时候,有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一心想刻苦读书,成就一番大事业,在立志的第一天,他想:时间还多呢,不妨明天开始学,第  相似文献   

16.
一八十年代初,在南京上学时始读《管锥编》,赞叹之余,也令我气短:如此才智学识,后生小子只能望尘矣!谈艺论文,只眼独具,多由人不经意处切入,思发洪荒无人之境,硬生生开出一片洞天;一论既出,十几例乃至几十例相随,融汇古今中外,凿通文史政哲。我实在不知道钱先生到底读了多少书?以何以能把那么多的死东西从故纸堆中一一唤醒?我只是坚信:如不是钱钟书,不是《管锥编》,将不知有多少东西永无出头之日!学问原来可以做到如此境界!可以想见,钱先生对一个立志求学的青年会有怎样的影响!从此,我成了他的崇拜者。一边是死命地读四大册《管锥编》,一厚…  相似文献   

17.
心愿     
小树住在山坡上,很寂寞,没有谁来注意它,更没有谁来和它玩。它是一棵普通的树,也是棵爱生气的树。那天打雷下暴雨,小树很害怕,所有的叶子都在疼,它气愤地发了一个心愿:太阳从东边升起的时候走过我面前的人,我让他嘴痛;太阳到头顶的时候走过我面前的人,我让他眼痛;太阳往西边落下的时候走过我面前的人,我让他心痛。每天都有人从小树面前走过来走过去,他们嘴痛、眼痛、心痛,却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所有的人都以为自己突然得了怪病。终于有一天,太阳升起的时候,走过来一个跛足男孩,他一眼看到了这棵树:哎呀,它歪倒了,像我一样,多难看啊!小树很…  相似文献   

18.
一篇课文有很多词和句,不需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个个都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有心人,根据教材的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不仅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怎样学。我以《蚂蚁和蝈蝈》这课的第一教时为例,来谈谈我是怎样在备课时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二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在寒冷的冬天悲惨死去的故事。在特级教师王兰、刘军老师亲自指导下,第一教时我是这样制定教学目标的:让学生读懂、读好课文;识记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其中7个生字要求会写;在阅读过程中,逐步使学生…  相似文献   

19.
《藏羚羊跪拜》的故事是我在书上看到的,书上的那种“爱”令我震憾,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这个故事讲的是:在西藏,当时,捕杀野生动物还是不犯法的。有一个老猎人在藏北打猎。一天清晨,他看见草坡上站着一只藏羚羊,他拿起杈子枪,瞄了起来,但出奇的是这只藏羚羊不但没有逃,而是跪在猎人面前,流下了两行长长的泪。猎人还是把它杀了,开膛扒皮后,才发现原来这只藏羚羊的子宫里有一只已成形的小藏羚羊。老猎人把藏羚羊和自己的枪掩埋后,便不知所踪了。这个故事让我体会到:动物和人一样,它们也懂得爱,也会用自己的生命去拼命保护自己的孩子。我们不能…  相似文献   

20.
读钱钟书的学术著作无论是《谈艺录》《管锥编》,还是《宋诗选注》,都会有一种河伯见了大海时的感觉:“望洋兴叹”!以《谈艺录》论,他在书中援引的中外文学资料就达1100多种,其中历代各家诗话达130种,可以说中国诗话史上的重要著作无一漏网;而《管锥编》就更是浩无边际了,共征引4000多位作者的上万种著作。其中西方作家与学者在千人之上,作品达1800多种。钱先生曾对李慎之先生说;我这辈子对西方的大经大典算是基本上读遍了! 因为钱先生读书如此之多。又对所读之书记得如此之深,深到可以任意援引细加批评的程度,关于他记忆好的神话也就滔滔不绝。有人讲钱先生寓所里根本就没有书,钱先生读书根本不用记笔记——书中的内容全在他脑子里。还有人讲钱先生有“照相机”一般的记性,看过的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