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随着“就业市场化,失业公开化”制度的加快建立,劳动就业人数由数量型向效率型的模式转换,特别是经济市场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从根本上改变了现在大学生作为高层次“稀有人才”而具有的市场优势。因此,切实合理地配置、使用好毕业生,真正有效地开发人才资源,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传统劳动就业模式中微观层次上的就业刚性与隐性失业并存,宏观层次上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劳动过剩,制约了劳动用工制度的深化改革。本文试图重新探讨一种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劳动就业模式。着重论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重建劳动就业模式的基础;隐性失业显性化是重建劳动就业模式的关键;劳动力配置的市场化是重建劳动就业模式的核心保证。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国人力资本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要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加大人力资本开发的投资力度,加强人力资本配置的市场化运作,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学习型社会。  相似文献   

4.
我国劳动就业制度30年来的改革是沿着市场化方向,以建立国家宏观指导下的市场竞争就业模武为目标.与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调整同步同向进行的。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成效的取得,应归因于始终坚持市场化方向改萆不动摇,目标明确,路径选择得当。今后改革的总趋势是以建立起完善的国家宏观指导下的市场竞争就业制度为根本目标.着力点是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农业市场化: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是在未充分商品化的情况下就被“过早”地卷入市场化大潮,因此,有诸多新问题亟需研究。农业市场化,首先必须对农业基本生产资料土地资源实现合理流转、优化配置;其次必须对农业基本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源实现合理流动、充分开发利用;最后农业市场化还必须实现对现行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造,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来磨合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部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活用农村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以及社会资源,深化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农村要素市场发育滞后是导致城乡差异的重要因素,要振兴乡村就必须对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进行改革。基于此,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化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职校生就业观念的五“破”五“立”颜廷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就业制度将逐步走向完全市场化。作为毕业后就要踏入社会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及时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以便顺利地实现就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学校的学...  相似文献   

8.
我国长期以来,否认劳动力个人所有制,否认劳动力市场的存在,这是我国劳动工资问题未能根本解决的重要原因。本文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发展劳动力市场,必须彻底破除否认劳动力个人所有制的传统观念,广泛建立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劳动力市场,确认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劳动力使用市场化、劳动力配置市场化、劳动报酬市场化、劳动收入调节市场化。除了要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外,还必须建立劳动力培训体系。劳动力市场的功能,不仅在于合理利用、配置劳动力,而且在于培养、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地使用权要实现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必须进行市场化流转。而土地的商品属性不明、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土地市场的发育滞后、我国农地特殊的资源禀赋及外部环境的不配套是制约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的主要因素。进行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10.
论教育的产品属性、学校的市场化运作及教育市场化   总被引:57,自引:1,他引:57  
教育的间接效用具有部分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而个人和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是获取教育的间接效用,因此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教育的产品属性不是由其生产或提供方式决定的,而是由其消费特征决定的。教育直接效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特征,决定了学校可以市场化运作。但学校的市场化运作并不等于教育的市场化,学校的市场化运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一种微观生产方式,教育市场化则是社会对教育这种准公共产品的配置方式。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市场经济和加入WTO不等于教育必须市场化,不应改变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的紧密联系是其区别于其他教育门类的特点,职业教育要培养"适销对路"的合格人才,必须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相匹配,而要实现这种匹配,笔者以为必须实现三个对接: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土地非市场化配置对“三农”的影响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配置的半市场化表现在农业用地内部和非农业用地内部的配置已经市场化,但在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之间却仍是行政配置。这种半市场、半计划的配置制度安排直接导致农业生产要素从农村流向城镇,并使农业用地价格完全变成经济租金,导致农业利润低下并制约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经济增长。现行各种支农政策实质是由社会纳税人为旧制度运行埋单。要想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给予农民更多的农村土地产权项。  相似文献   

13.
产权是人们在使用经济物品中形成的权力关系、责任关系和利益关系。在我国要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对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实现公有产权制度的创新,即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产权结构复合化;产权责任有限化;产权配置市场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大学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可以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大学发展过程中时常出现的重复建设,避免我国大学资源的浪费和闲置.文章通过分析教育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现状,以及中国大学近年以来的发展与现状,探讨实现以中国大学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途径促进大学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就必须实现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量上的平衡。由于劳动力、生产资料、技术水平状况等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着替代性,生产要素的配置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既可以是较多的劳动者在低层次技术水平条件下与较少量的生产资料(以价值表现的)的结合,也可以是较少的劳动者在现代化技术装备条件下与较多的生产资料的结合。合理地组织生产要素,有两条标准:第一,最大限度地吸收和有效地利用社会一切生产资源;第二,按社会需要分配、组织这些生产要素,当任何改变都会导致增长速度减缓、经济效益和消费降低时,这种分配和组织为最优。这也是我们解决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问题必须遵循的两个准则。从长远的观点看来,只有实现经济的不断增长,才能最终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终极目标应是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复合型人才,满足全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这一使命要求普通高等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的对接的路径,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基地。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就业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进入90年代,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相适应,我国的劳动就业制度实行了“国家宏观调控,城乡协调发展,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供求,社会提供服务”的方针,劳动就业日趋市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就业,既具有世界上其它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就业的共性,又具有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门亿人口大国处于经济转型背景下的特性。因此,我们应在把握市场经济下劳动就业共性的基础上,认真地从本国本地区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出发,客观地认识其特征及其本质,根据劳动就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大学教育的市场化是不可抗拒的全球化潮流。中国的大学教育在市场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政府与市场的角色错位。要正确处理好大学教育与市场的关系,必须坚持大学教育的公益性质,促进教育公平;必须注重人文精神与大学理念的培育;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大学的体制改革,通过完善大学法人治理机构来扩大大学的自主权,促使行政权、教育权、学术权的分离,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真正的思想自由与学术自治。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公务员人才资源通过市场来实现有效配置,在对我国公务员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历史必然性的理性分析基础上,针对我国目前公务员人才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我国公务员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一些建议,即要加强完善公务员人才资源流动的市场体系、创新政府部门人事管理制度以及改革相关的配置制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社会发展过程,在人力资源配置领域中表现为由计划配置到市场配置的路径变迁过程,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将日益表现为社会人口大规模的市场化流动,这是现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所必然内含一个重要内容。其主要特征就是失业人口日益显形化、流动人口规模日益扩张、人口流动空间日益拓展、农民市民化主导、流动人口家庭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