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史论结合是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马列主义的史学体系是科学体系与思想统一的体系,在历史研究工作中,观点和材料是要高度统一的。就是说: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具体的史实、史料出发,将理论与具体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就是史论结合,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史论结合的原则就是要求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指导下,具体地讲述历史,即给学生讲述具体的知识,然后通过史实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认清事物发展的规律,使学生对此类问题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历史教材就是充分遵循了史论结合的原则编写的,课上知识是在…  相似文献   

2.
孟子为世所周知的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他本人没有史学著作问世,并非史学家。但他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古代史学形成之际。孟子在百家争鸣中倡导儒家思想,宣扬和传布自己的政治见解,则常常引用历史知识为其观点作立论的依据,并且还发表了一些有关史学的看法。他的有关史学的观点形成了他的史学思想体系,并对其后的封建史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故本文试图就孟子的史学观及其影响,一舒浅见。  相似文献   

3.
克罗齐的世界学术名《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是一本属于历史哲学范畴的史学概论性质的史论作。否定“历史认识客体”的客观性与过去性,否认“历史哲学”的意义是此书的二个重要议题。此外,克罗齐在书中还极力否定“普遍性”。这些问题的要害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揭露克罗齐“史论”的虚伪性,有助于引导历史研究的正确方向,推动历史学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王韬是中国近代法国史研究的先驱,也是较早试图全面研究西方历史的学者,还是近代第一个没有官方背景走出国门对西方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实地考察的中国史家。他撰写了许多西方史地著作,系统地书写了法国历史,记述了普法战争的始末,对当时东南亚、非洲、欧洲和日本的政治状况、社会风貌也作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和描述。王韬的历史著作,追求信史,采取了保存异说的方式;在体裁、体例上,坚持内容决定形式,不拘一体;他注重研究历史与关注社会现实的结合,所作史论充满经世思想;在表述上,他采取了骈散结合的手法,文字优美,同时还体现出较为突出的社会史意识和世界史意识。王韬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他的史学上承魏源、徐继畬,下启康有为、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吴晗 ( 1 90 9— 1 96 9年 )字辰伯 ,浙江义乌人 ,现代著名史学家。他在清华读书时 ,就已经对明史有深入的研究。《朱元璋传》是吴晗后来在明史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他的论文集有《历史的镜子》、《投枪集》、《灯下集》、《春天集》、《学习集》以及《吴晗史学论文集》、《吴晗史论集》等。他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中国历史常识》、《地理小丛书》、《语文小丛书》、《自然科学小丛书》等 ,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吴晗是新中国第一位大力从事普及历史知识的史学家和教育家 ,白寿彝先生充分肯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的地位 ,认为“吴…  相似文献   

6.
和合历史哲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历史哲学是对人类历史的理论化思考,是对历史,史学融突和合的化解之理的诠释。从和合视角诠释历史哲学,历史哲学是动态的,多样的,是一种“在途中”的过程,并与种族优劣论,化决定论等史观划清了界线,以建和合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7.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在教材改革、教学改革、评价改革等的背后.最本质的改革是史学理论的多样化、史观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人本化趋势。这一改革的旨趣是对培养现代公民、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的落实和能动反应。本文想借“史论”这一概念谈谈历史哲学、史学理论及其与历史教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侯外庐的《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失误后走向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它把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提出文明发展的多线论,打破生硬套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面,真正走进中国历史资料库,着力揭示中国历史的具体特征,在史学理论和方法论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化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当代杰出的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是文化形态史学的集大成者。他将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试图通过对不同文明的深人比较,对文明的起源、生长、衰落、解体进行分析和诠释,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为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中的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知几的“三长”、梁启超的“四长”说是我国古代、近代史学研究中对史家提出的标准要求。重视支德是我国史学研究中的优秀传统。随着时空的转换,当代历史研究凸现出新的特点,遇到了新的问题,因而对史家的史德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选题、史论、史评、文贵等6个方面阐述了当前史学研究中的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全祖望是清代浙东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学识渊博,对史学贡献尤大。他搜求和整理乡邦文献,表彰忠义气节;他强调,治史应当据实直书,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真实面貌;他对史料采择、史学编纂方法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有独到的见解;在历史观上,他在重"势"的同时,强调人事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进步史观和“自下而上”历史观两个视角出发,可以清晰地理解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体系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历史本体论思想。一方面,霍布斯鲍姆进步历史观念的内涵变化轨迹明显;另一方面,基于“自下而上”的历史观,霍布斯鲍姆与其他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共同开创了一种关于社会历史研究的新模式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认为他所知道的唯一的一门科学就是历史科学,他一方面立足于对工业社会人类生存状况的现实分析,另一方面基于对唯心史观的批判性研究,来建构自己的历史科学。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确立斯密、路德、黑格尔三者在历史理解上的同根性,对国民经济学的根本前提和唯心史观的思想基础进行了深刻批判。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初步确立了以感性活动为基础的历史科学,该历史科学所要描述的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它以扬弃私有财产为目的,其感性原则是各门科学研究方法的价值基础和逻辑前提。以这门历史科学为基础,马克思摆脱了青年黑格尔派,进而从现代世界内部发掘超越它的历史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历史认识中包含着鲜明的实践性.这不仅仅表现在他对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更多的关注,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在革命实践中对历史知识进行了深刻、灵活、丰富的运用,推动了革命实践和历史认识的共同发展.毛泽东关于历史认识与现实实践的丰富的思想内涵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朱谦之的历史哲学思想以赫克尔一元论为出发点,以新生机主义和创化论为原理,提出了一种生物史现,认为历史哲学的任务是要在历史事实里寻出一种根本的发展和进化原理。而这种进化非达尔文的机械进化论所能解释,只有从新生机主义的角度去认识,才不至割裂历史发展的绵延活动性,进而形成了有别于实证主义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种现代史学观。本文拟从朱先生历史哲学之定义入手,明其所指,浅谈其对于当前史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史观是图书馆史研究的根本性问题之一,直接影响着图书馆史研究的视野、对象与最终成就。建国后70余年来,国内的代表性图书馆史观,主要有四种:即唯物史观、文化史观、人文史观和考古学史观;代表性人物有谢灼华、来新夏、程焕文等。其中考古学的图书馆史观虽然最近才被国内学者提出,但明显受到当代西方文化影响,具有革命性意义,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与历史的最大区别在于,新闻讲求时效,失去了时效性的新闻就失去了新闻价值,失去了新闻价值的新闻似乎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但从新闻历史观的眼光看,优秀的新闻虽然失去了新闻价值,但却有可能沉淀为“历史的初稿”,从而具有历史的价值。新闻历史观就是要站在历史的高度观照新闻,从新的角度挖掘新闻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历史观服从于历史总体性的规约.服从于历史宏大叙事的逻辑原则。而新的历史观则认为历史是一种阐释,具有开放性,它服从于阐释者的理论视城和立场。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基于它的历史观,文学因此被历史化了,文学叙事具有历史元叙事的特征。而新的文学观则强调文学的叙述功能,叙事是一种象征,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不是反映关系而是想像关系。社会历史批评应该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吸收新的理论养料完成对自身的改变和补充。  相似文献   

19.
研究章学诚的史学思想,“六经皆史”论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不少史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看法,歧见迭出。实际上,章学诚的“六经皆史”学说是与他的史学变革理论官切相联的。“六经皆史”论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章学诚融通经史,探讨了经与史在精神本上的一致性;其次,章学诚从《春秋》中引发出“史义”的理论,从《周易》中引发出“变通”的思想,作为变革史学的理论核心和依据,并考察了《周礼》《尚书》所蕴涵的史学价值;第三,在史书体裁上,章学诚提出效法《尚书》“体圆用神”的撰述形式,打破后世史体僵化的局面,对新的综合体裁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史传文学中偶尔会出现虚构现象,这些虚构往往是史家有意为之。钱钟书先生认为,这是因为信史难征,史家不免设身处地,代古人而言。但有些细节仍未交代清楚。首先,历史的不可再现性决定了历史与历史文本之间必然会有距离。其次,历史的虚构是以史实为依据的推理。同时,也有史家价值观的寄托。从这些角度,我们能够更有条理、更为清晰地来看待历史的虚构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