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其中的“志”主要就是指诗歌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古典诗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是丰富、深刻、复杂而又多变的。那怎样鉴赏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呢?  相似文献   

2.
角度一:赏析内容情感[命题阐释]情感是诗歌的本质,诗歌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抒发作者情感。诗歌鉴赏的基点,涉及赏析的各个方面。情感作为整体内容的统领,从赏析的角度提出问题,是  相似文献   

3.
古人作诗,注重炼字。所谓“诗眼”,往往就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王国维评张先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句:“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有了诗眼的明眸善睐,诗歌就会顾盼生辉;失去诗眼这一池秋水,诗歌便会干瘪枯萎。因而,对古典诗歌语言的鉴赏,炼字的理解与阐释就成为重头戏。2003年高考,王维诗《过香积寺》的整体鉴赏,就浓缩为对诗中一句诗眼的赏析。  相似文献   

4.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是一种最 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是诗人情感的倾泻,也是诗人智慧 的结晶。鉴赏好的诗歌,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丰富阅历,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在诗歌 鉴赏教学中,我以为要着力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三美”:反复吟诵,领会诗歌的情感美。诗歌鉴赏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认知 、想象、记忆、思维。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赏诗,首先得读懂诗。通过反复 诵读,整体认知,理解诗文的词义、句义,把握诗的内容。其次,通过反复…  相似文献   

5.
解答诗歌鉴赏题要讲思路。一般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从形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形象的认识规律。首先要认真阅读整首诗,初步了解诗的基本内容,再逐字逐句推敲,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从而进一步把握诗的意境。诗歌是借助形象来抒发感情的,要认真分析诗中所描绘的形象特点,体会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以’99诗歌鉴赏题为例,第8题要赏析杜甫的《漫成一首》,是一首写景诗。近年来诗歌鉴赏都取材于古典诗歌的写景诗,这是共同点。阅读全诗,从“江月去人只数尺”、“欲三更”、“联拳静”这些语句,可以初步把握这首诗是描写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再逐字逐句分析理解。第一句“江月去人只数尺”中,“只数尺”形容了江中月的清晰,  相似文献   

6.
我们把近两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和形式作简单梳理后可以得出,鉴赏的诗歌,朝代不出唐宋,诗为绝句,词是小令,作者有著名诗人,也有相对陌生的。但题材主旨都是最常见的易于理解的思乡诗和写景诗。考查内容,重点是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手法涉及意象、细节、对偶、比喻、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语言鉴赏涉及炼字、语言特点。由于2005年古代诗歌鉴赏增加了分值,命题形式也由一题两问改成两题两问或三问。一般第一题是理解确认,第二题是赏析。由此师生可以大体确定复习训练的范围:唐诗宋词中的小令和绝句依然是重点,即使…  相似文献   

7.
鉴赏诗歌中的思想感情,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难点。要能找到并把握体现情感的显性和隐性的关键词,会分析概括诗歌意象中蕴含的感情或典故中蕴含的感情,鉴赏诗歌时要有整体意识,能把握住诗中丰富、复杂、变化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8.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的,便是所谓“诗眼”。它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如能从“诗眼”人手,一方面可以体味诗人创作时的艰辛与欢愉,另一方面也是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的一把钥匙,读者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诗眼进行鉴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高考语文非常重视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2002年语文试卷把客观判断题改成了主观赏析题,增加了难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此一题型的变化有可能朝着写整段赏析文字的方向发展。如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以应对形势的不断发展?笔者在学法指导中分别从思想感情、形象(意象)、语言等方面总结出了赏析三法。一、整体认知,抓住“诗眼”、领会感情古典诗歌倾诉的情感概括起来不外乎亲情、乡情、友情、爱情等,而这些情感的宣泄往往会聚焦在某一句甚至某一个字上,这个“一句”、“一字”即为整首诗词的“诗眼”,它往往是…  相似文献   

10.
角度一:赏析内容情感情感是诗歌的本质,诗歌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抒发作者情感。诗歌鉴赏的基点,也是对情感的领会和把握。因此,诗歌鉴赏题较多地涉及对作者情感的分析评价。考查角  相似文献   

11.
2007年山东卷诗歌鉴赏选的是清代徐兰的一首边塞诗: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余新萍 《现代语文》2006,(11):123-123
“意象”近些年来在高考诗歌鉴赏中出现频率很高,它最能体现诗歌的本质。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因此,把握意象对于诗歌鉴赏活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命题趋势一、形象2006年高考中有8套试卷明确考查了“鉴赏形象”这个考点,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意象和意境的鉴赏上。1.意象。对意象的考查有两种形式:一是给出范围寻找相应意象,如2006年广东卷“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一是探究意象蕴涵的思想感情,如2006年湖北卷对“水”的寓意的考查。2.意境。对意境的考查也有两种形式:一是描绘意境,如2006年天津卷要求描绘“无数铃声遥过碛”一句所表现的边塞景象;二是鉴赏意境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如四川卷考查“竹窗斜漏补衣灯”的画面所蕴涵的感情。二、语言2006年高考中有9套试卷考…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全国卷古诗鉴赏考察的重中之重是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高考复习中若通过把握诗中的信息,掌握特殊意象和常用典故的意义,体味抒情句和蕴含理趣的诗句等方面入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杨海岭 《学语文》2012,(1):45-46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巅峰之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五千年博大精深文化的积淀。学习古诗词,可以穿越时空和古代圣贤对话,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的学习有明确的要求:“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步鉴赏古诗词。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当下.很多学生对古诗歌却敬而畏之,鉴赏起来往往无从下手,思绪混乱,赏析的语言不伦不类。在感叹学生文化素养、审美品位下滑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反思我们诗歌鉴赏的复习指导方法:中考是从哪些角度来考查诗歌赏析?我们究竟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哪些有关诗歌的知识点?如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图画美、情感美和哲理美?  相似文献   

16.
一、先弄清写了什么?1.写了什么内容?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2.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1)注意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如《望洞庭》说明诗的内容是洞庭湖,《题李凝幽居》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2)注意诗歌的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歌中的走向,如2001年高考题“漠漠帆来重”句中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对诗词的欣赏能够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一直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近年来的中考更是加强了对诗词赏析能力的考查。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鉴赏诗词,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呢?笔者认为,初中诗歌赏析的重点应该放在理解诗歌的语句;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品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相似文献   

18.
古人写诗,注意炼字炼句,常有许多精妙之处。近两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常常在这方面设置问题,有时让考生找出诗中的关键词;有时提出两个字,请考生加以比较鉴赏;有时干脆请考生分析某个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考生在评价鉴赏时,只说哪个字好,却没有回答为什么,或无法回答,导致失分。如果从下面阐述的“三大关系”入手,结合诗歌内容发挥想像,就能很好地领会其中的精妙之处。一看关键词与思想感情的关系诗中的关键字眼,常与作者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存在密切关系。诗人创作时的特定环境下的微妙情感往往渗透在关键字词中。如杜甫《蜀相》的颔…  相似文献   

19.
曾巨龙 《高中生》2010,(3):18-19
从历年的高考命题情况来看,思乡诗的提问方式主要有六种:①某句中的某字用得好,好在哪里?从首句的某字到末句的某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简析某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②有人认为诗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③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④从诗中的某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诗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⑤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赏析。  相似文献   

20.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1)本诗某句使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方法)?请简要分析。(2)诗中表现了诗人某种情感,请就某句诗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