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词与押韵的内涵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宋人称词为歌词,晚唐、五代时人们称其为"曲子词"。从字义上看,词就是指文辞,曲就是指音乐。"曲子词"就是依照音乐韵律节拍而创作。在古代文论中就有"倚声填词"之说,"倚声"正是合音律之意。按谱填词,谱中字句有"平仄"之格律,按谱其实也是"倚声"之意。清刘熙载《艺概》卷四说"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清宋翔凤《乐府馀论》说"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世事变迁,历史演变,这种"倚声填词"的"声"——乐  相似文献   

2.
聂丹  聂淼 《家教指南》2016,(1):111-115
传世文献不见"行帻",仅见"行",意思是绑腿。在《居延新简》中,"行"不是绑腿,而是用来裹头的长条形布带。《居延新简》中的"行"也称为"帻",也可以合称为"行帻",就是用来裹头的长条形布带。  相似文献   

3.
<正>"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出自《荀子·劝学》,《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材对""是这样注释的:"通‘煣’,使弯曲。"笔者以为这样的注释不够确切。《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对""有这样的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认识"朴素"这个词,是三四岁时从街上的大喇叭不断播放的《学习雷锋好榜样》里听到的。那时的"朴素",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是那句"艰苦朴素永不忘"。而后入学了,"朴素"变成了我作文里的二字"箴言",每每使用,总是屡试不爽。而今入职了,在全国一片"朴素教育"的呼声中,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起"朴素"这两字。阅读完汤勇的《做朴素的教育》,我沉思了良久。"我以为,朴素的教育就是体现质朴、本色、宁静,不浮夸、不浮华、不浮躁,带着对孩子、对教育的一种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5.
江顺诒在《词学集成》中通过对万树《词律》"未探词皆可歌之源"等进行批驳,透出江氏词学研究的用心,他的词学音律思想集中体现在《词学集成》前四卷,其中心旨意就是通过"审律考音"、"旁通曲证","以曲悟词"、"以五音配宫商"和"由工尺求旋宫之法"等方式,"寻源竟委",探寻词可歌之源,以期还原词体原貌,实现其"存前人之正轨,示后进之准则"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每每读到白居易的《琵琶行》,总会对那"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灵动手指充满神往。猜想:那是怎样精妙的情思,才能有此神奇的"拨弦",那又是怎样的柔肠百转,才会有如此深情的曲调?一堂让人期待的语文课,它应该就是琵琶一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教师就是那善拨的妙手,让一堂课一开始就"未成曲调先有情"。所以,我一直努力尝试着  相似文献   

7.
孔尚任的《桃花扇》传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在教学《桃花扇》的结尾曲《哀江南》时,发现学生往往对文中描写的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更感兴趣。甚至有的学生错误地以为本曲是为侯、李的爱情而唱的挽歌,也有学生读完课文后认为没意思,不如选其它曲段。针对学生这种心理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不妨从学生易于接受的角  相似文献   

8.
在施蒂纳的主要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他在一开始就提出了"我是高于一切"的命题,这个"我"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书的核心概念,在他看来,"我"与"无"是同一的,"我"就是利己主义的现实个人",我"具有独自性、现实性、创造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假日,是个读书的好时节。选了一组有关读书的文章:读书的意义、读书的苦乐、择书的精要……希望能于你们的暑期阅读有些启发。我一直以为读书多少是有点"功利"的,譬如寻求新知,又如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或者得到心智的成长和成熟。后者我视作是读书之"大利",所以向你们推荐《名人传》和《活着就是爱》,"功利"地希望你们带着英雄的精神归来,希望听到你们因为"阅读"拔节的声音。  相似文献   

10.
    
诚,篆书作"誠",形声字,《说文解字》就说"从言,成声"。其实,不妨看作同时也是会意字,"成"是声旁也兼表意,表示完成,即实现;"诚"就是言之成,就是所思成于言,就是言己所思,用大白话说就是说实话;《说文解字》解释为"信也",也就是把"诚"与"信"看作一样。其实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所谓"信"  相似文献   

11.
"无"和"有"是《老子》一书中重要的本体论概念。本体论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对一切事物存在及运行真理的一种超越性追问活动。《老子》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追问万事万物之"无","无"就是一切存在者的存在运行的最终根据。"无"是天地的根源,"有"是万物的根据。"无"与"有"的关系密切,在空间意义上是"有无相生",而在形而上学意义上,"无"比"有"更具优越性,这是老子形而上学的典型标志。对"无"的追问表明《老子》是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2.
"期待视界"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的"阅读期待",就是源自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界",它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激发和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能力,对新的阅读内容进行心理建构的预想。因此,"期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经常见到"活画"一词。所谓"活画",实际上就是"以形传神"、"曲尽其态",通过巧妙的运笔使人物"活"起来。根据评点者对其使用的语境和针对的文本对象,可以将这种运笔方法分解为刻画特征的"点睛"与"益三毫(毛)"、曲尽其态的"白描"以及暗寓褒贬的因人用笔等。总之,"活画"指的是对人物形象进行活灵活现的描绘与刻画。  相似文献   

14.
张薇 《神州学人》2013,(4):8-11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展览时,中国共产党新一届领导层集体亮相,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一语道出他心目中的"中国梦",并称,"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一夜之间,习近平的讲话将  相似文献   

15.
在《鸿门宴》中,刘邦的部下樊哙得知宴会上气氛紧张,为保卫刘邦而闯营。项羽面对樊哙英勇且凌然不可欺的气势,感到十分惊愕。在张良介绍完樊哙的身份后,"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对于"斗",教材没有单独注释,但对"斗卮"的注释为"大酒杯"。很明显,"斗"在这里就是"大"的意思。但仔细考究古代文献典籍和平常用语,"斗"主要表"小"的意思,和"大"似乎联系不大。如"斗帐",就是小帐;"斗食",是指古代俸禄微薄的小官;"斗室",意思就是  相似文献   

16.
最近看了几本励志书,《细节决定成败》、《每天进步一点点》和《差距就在一点点》等,似乎都关注了"一点点"的现象。笔者以为,这个"一点点"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关注"一点点",就是关注细节,  相似文献   

17.
孔子提出君子要"知天命"",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知天命是儒家思想特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天命就是自觉有一种使命感,"知天命",即领悟自己负有使命,必须设法去完成。这种使命的来源是天,所以称为天命。孔子的天命观包括不断修身以达到至善和使天下回归正道等,他在《论语》中说:"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一生追求真理,弘扬道德,这种敢于担当大任的精神鼓舞着后人。  相似文献   

18.
<正>《考试大纲》对作文"内容"的要求是:内容充实。应该说这个要求有相当高度,但又非常空洞,不切实际。"充实",顾名思义,"充"是足够、丰富,"实"是具体、实在,就是"内容"需要"足够而且具体"。其实文章"内容"仅仅"充实"是不够的,因为"实"还颇有讲究。笔者认为,就应试写作而言,"内容"需要注意五个"实",  相似文献   

19.
课文《灰雀》与《司马光》 《掌声》 《手术台就是阵地》四篇构成了三上第八单元的阅读篇目,共同演绎"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的人文主题. 初看课文题目《灰雀》,似乎容易让人以为这是一篇写动物的文章.但通篇读后,"灰雀"的确是全文的关键角色,联结着列宁与小男孩,推动着故事的进展.简明流畅的情节中,满...  相似文献   

20.
<正>"颜值",是《咬文嚼字》杂志所发布的2015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中最为盛行的一个时髦词汇,今天就让我们来扒一扒这个词的来龙去脉吧。"颜值"是什么?"颜值",就是形容人的容颜英俊或者靓丽,在网络上衍伸出新的词——"颜值爆表"。那么,"颜值"有多少现成的同义词呢?翻开《诗经》,比比皆是。如《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