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956年,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的科学家,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制订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计算技术的建立”为其中之一。同年,计算技术的发展又被列入《四大紧急措施》。文章从制订规划、赴苏考察、学习和商订协议、培养研究人才以及仿制苏联计算机等诸方面,综述苏联在中国计算技术规划措施中的角色和作用,初步展示了计算技术向中国转移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包头钢铁基地是20世纪50—60年代苏联援建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156项工程”之一。文章从选择厂址、厂区工程地质勘察、扬水试验、矿山勘探、矿石试验、炼焦试验、初步设计和施工基地工程建设等诸方面,综述苏联在包头钢铁基地筹建和初步设计时期所起的作用,展示其冶金技术向中国转移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孟浩  周立  何建坤 《科学学研究》2007,25(5):978-985
 研究型大学如何有效服务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是政府、专家、学者近期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在探讨了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与创新能力转移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转移的新概念,阐述了创新能力转移过程中创新参与主体及其关系,然后从公共选择的视角分析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与创新能力转移, 这为进一步的产学研合作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联邦检察官指控一位西德商人及其三名伙伴图谋把价值八百万美元的计算机、半导体制造设备以及有关的技术偷运到苏联。目前正在审查一家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的公司,据说这家公司向东方集团国家转让了价值五百多万美元的集成电路和计算机制造技术。现在苏联的军事装备和技术已经严重地威胁了美国的军事装备和技术。专家们指出,苏联的某些军事装备和技术甚至超过了我们。美国在技  相似文献   

5.
白杨 《今日科苑》2007,(11):16-17
王铀教授,摩擦学家、表面工程专家。于1989年获哈工大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并被评为副教授,1993年任北航教授。1994至2004年曾任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访问教授、英国标准技术研究院(原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6):I0006-I0007
5月20日,在北航校长、众多专家和代表以及媒体记者的见证下,3位志愿者手捧着在实验舱中辛勤收获的粮食作物和蔬菜从容走出"月宫一号"实验舱  相似文献   

7.
进行技术转移是提高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重要措施,对于技术转移我们应以适用、先进和发挥优势为选择原则。各类技术有其特点和淘汰原因,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技术转移要考察该项目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和整个系统对它的制约,苏联在这方面的某些实践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转移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型大学如何有效服务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是政府、专家、学者近期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了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转移的必要性,提出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转移的新概念,分析了它与技术转移的区别,设计了相应的判别标准,提出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转移的政策建议。这为进一步的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转移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举国上下全面学习苏联的氛围中,自1954年起,数百位苏联科学技术专家陆续来到中国科学院,以院长顾问、学科专家等不同身份,指导、规划中国科学院的制度设计和科研组织工作,并开展了大量科研合作与交流项目。论文依据中国科学院档案等原始文献,着重对这一时期苏联专家在中国科学院早期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做出历史的叙述。并以此为切入点,对中苏两国科学院在上世纪50年代这一独特阶段中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作出基本评估,指出在中国科学院的苏联专家,其工作性质和职责范围以及在华地位,是一个逐渐弱化的过程;而这一变化,除受到两国不同阶段意识形态变化、中共高层对苏政策调整的影响之外,还与合作与交流中双方利益的冲突与调适有关。  相似文献   

10.
德国向中国的技术转移——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案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重点人物访谈研究了德国大众向中国转移技术的背景、转移过程和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技术转移的结果、影响进行评价。研究表明:(1)中国的经济调整政策等因素对于技术转移具有重要影响;(2)德国大众向中国转移技术产生了“合资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滚雪球效应;(3)国家关锐政策和上海市政府的协调与组织措施以及有关政策有力地加速了引进技术的国产化进程;(4)以合作双方当初的战略目标来衡量,德国大众向中国的技术转移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苏联技术向中国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转移。这次技术转移是一种混合式的技术转移,一种属于社会主义大家庭内部的有偿的技术转移。它通过三种途径得以实现———援建工业项目、进行科学技术合作、帮助建立和调整高等院校以及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留学生和进修生。本文分析了这次技术转移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认为它所转移的技术基本上比较先进,符合中国国情,大致上属于适宜技术,是新中国长期的技术老本。文章得出如下结论:这次技术转移推动了现代技术向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系统的、水平较高的转移,奠定了中国现代技术和工业化的基础,初步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现代技术和工业体系,带动了科学研究的发展,形成"以任务带学科"的发展模式,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现在在和平环境里,国家发展到这个程度是一个大好时机,我们要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实现中国梦。——徐扬禾徐扬禾,男,1937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飞机系副主任、北航科技开发部主任、北航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原常务副会长,第五届北京老科技工作者总会常务理事、北航老教授科普报告团常务副团长、中国航空运动协会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创新评委资深主任等职务。  相似文献   

13.
每年的高考招生,都牵动了千万家庭关注的目光。而今年八月关于“北航招生”的事件更是引起了全国上上下下的关注。校长道歉了,招生人员被抓了……一切一切都表明。北航做错了。然而此事的影响不仅仅在于此。我们在关注这件事情本身的同时。更在关注这个事件发人深省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我们伟大祖国建国之初,毛主席就号召全国人民包括科学工作者在内,向苏联学习。从此全国农业科学界即展开了米丘林学说的研究。著名的苏联学者如努日金、斯托列托夫、格鲁森科、卢森科、巴力金、柯夫达、谢孔和其他许多苏联专家,先後到中国来讲学和具体的帮助工作。1952年秋,苏联育种专家伊万诺夫在北京举行五个月全国性的米丘林遗传选种及良种繁育学讲习班,还有湼卡洛夫的土壤学讲习班,和其他许多苏联专家教授在各大学讲授创造性达尔文主义的米丘林学说,和许多小型专业讲习班,把中国生物科学工作者学习米丘林学说推进  相似文献   

15.
技术转移的经济效益与技术转移政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阐述了技术转移的含义,提出了“技术流”和“技术转移网络模型”的概念,并且分析了技术转移经济效益研究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技术转移活动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通过对技术转移的经济效益分析,探讨了技术转移政策与技术转移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12月5日下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该校宇航学院15位大学生设计研制的“北航二号”固液混合火箭发动机探空火箭飞行试验取得成功。这是我国首次以固液混合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的探空火箭成功进行发射和回收。固液混合火箭发动机将传统固体和液体发动机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它不会爆炸,能被调节,成本低,对环境无害。这种火箭发动机设计相当复杂.至今在全世界都是一个没有被完全突破的技术难点。国内航天领域的许多专家都在致力于研究这种新型发动机,但是没有做到真正的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7.
当代,任何技术转移主体(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都是一个非线性非平衡开放系统;然而当我们进入21世纪,这些系统运行的环境将发生新变化,技术转移将出现新特点,技术转移决策将遇到一系列新问题,指导技术转移的传统理论遇到了挑战,本文提出的以机会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理论则是适应进入新世纪需要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18.
苏联的机器制造业发展的速度,是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所不曾有过的。还在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以前,苏联工业品的生产已经是世界第二位和欧洲的第一位了。现在如果按苏联工业的生产技术、按工农业所得到的新装备,以及按工业增长的速度来说,苏联都是佔世界的第一位,超过了美国以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苏联机器制造业几年来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着。仅1952年生产的机器和装备,就大大超过了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生产的总和。到1955年,苏联第五个五年计划结束时,机械工业将比战前1913年的生产增长230倍!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机械工业曾经有过这样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9.
一,概况根据美国国防部的一份报告和其他资料得知,近年来,苏联一直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合法与非法手段,大量获取西方技术、武器和军事装备计划的情报。他们有两个结构严密、工作效率高的搜集计划。其一是军事工业委员会(VPK)的搜集计划,其二是外贸部的贸易转移计划。苏联的谍报机构——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苏军总参情报部(格鲁乌),以及他们在东欧国家谍报部门中的代理人,是搜集西方技术情报的  相似文献   

20.
技术特性对技术转移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技术转移是技术市场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促进技术流通的催化剂,也是技术与资本对接的桥梁。我国的技术转移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理论和实务中深入研究技术转移的内在规律,已经成为促进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繁荣我国技术市场的一项迫切任务。本文在理论上对技术特性与技术转移过程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指出在技术的诸多特性中,技术生命周期、技术复杂性、技术不确定性是影响技术转移的最为关键的三个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