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性同体"作为一种新批评方式,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也颇具争议的概念,美国海明威研究中早已有很多的运用,并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运用双性同体理论,对《太阳照常升起》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男女主人公双性同体意识的呈现,以期证明海明威对男女关系的忧虑与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积极尝试,进而为中国海明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双性同体"是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29在她的论著《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通过对伊迪丝·华顿1920年出版的《纯真年代》中埃伦.奥兰斯卡伯爵夫人的女权意识和纽兰·阿切尔的父权思想的分析,本文认为华顿早具"双性同体"意识,并秉承这一理念进行文学创作,建构了自己的"双性同体"文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双性同体"诗学与萧红的文学创作内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性同体"最初在荣格心理学中得以理论的定型,随后由女性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芙发展并得到进一步的阐释。作为一种女性主义价值观,"双性同体"正逐步走向作为一门诗学的位置。萧红在她的女性文学创作中,以"双声话语"的文本意识、"童心"状态的整合创造力成功体现了"双性同体"诗学的文本内蕴,从而揭示了她文学创作的独特性和超前性,也更加印证了"双性同体"诗学观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4.
"双性同体"、"双性和谐"是如今文学创作与研究中探讨主题之一,且彰显了现代性别文化理想.本文以双性同体的和谐与力量为视角,追溯中西方有关 "双性同体"的文化渊源以及"双性和谐"提出的理论基础,阐明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对追求双性和谐理想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5.
"双性同体"概念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是作为一种文学的理想境界提出的.中国当代女性写作在制度化的"男女平等"中起步后,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女性意识提升、90年代的女性意识掘进,也带着"双性同体"的理想进入了"她世纪".  相似文献   

6.
"双性同体"女性主义强调理想的性别关系是双性因素的和谐共存,中国女神的神格特征和女神权力构建下的和谐理想的社会模式,为女性主义提供了理想的原型模式。本文以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女神及大母神的神格特点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双性同体"女性主义的神话源头和理论原型。  相似文献   

7.
海明威的性别观一直是海明威研究中的关注热点之一。以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理论为依据,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为研究文本,从男女换装、性别角色转换和同性恋欲望三个理论层面,探讨海明威的性别观,得出结论:海明威并非提倡传统性别角色,拥护男性至上;他在短篇小说中描写社会性别的不定性和可变性,是其对现代社会中性别角色变化和重构的深切关注,是其"双性和谐"理想的表达,这一理想贯穿着海明威的整个写作生涯。  相似文献   

8.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公认的西方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鼻祖,她艺术思想体系中最具争议和最重要的莫过于她的"双性同体"说。从伍尔夫创作的《自己的一间屋》《奥兰多》到《三枚旧金币》可以看出她"双性同体"观的嬗变,她的思想由保守转向激进,对两性的态度由温和转向激烈。  相似文献   

9.
安吉拉·卡特从后女性主义者的视角审视女性的现实地位,并在《新夏娃的激情》中成功地刻画出以新夏娃为代表的一群具有"双性同体"特征的人物形象。这些融合了两性特质的角色展现了卡特强烈的后女性主义意识。本文从特里斯特萨、母亲、伊芙琳三个角色出发,对安吉拉·卡特的后女性主义"双性同体"观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英国著名女作家、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提出了"双性同体"思想,指出该状态是所有作家应努力追求的理想精神状态.对生活直接或间接的经历有助于增加对另一性的认识;忘却性别、抛弃意识同样可以达到摆脱性别角色束缚的目的,帮助作家迈向双性同体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