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思想的根本问题,这一问题分别表明为早期的世界性、中期的历史性,以及晚期的语言性.在晚期思想中,海德格尔对语言的关注是通达存在的道路.在本性上,存在的问题成为了语言的问题.在这里.从存在何以规定思想及其言说方式,以及语言时存在的敞开等重要问题入手,揭示了海德格尔晚期思想的语言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海德格尔的语言与存在、思想相互关切的生成游戏,这一生成游戏正是海德格尔晚期思想的本性所在,这也是一种不解的思想之谜.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海德格尔早期的文本<体验结构分析>做筒要梳理,与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及方向及海德格尔本人后期的存在思想做联系和比较,试图揭示海德格尔早期在胡塞尔门下就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问题意识方向.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家,其有限性思想建立在对现代文明的深刻批判基础之上,对作为世界存在的有限性与作为时间存在的有限性进行了阐述。认识其有限性思想,对多角度理解海德格尔的思想和认知现时代人类的生存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存在问题的提出是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端和逻辑起点,其内容包括重新提出存在问题的意义、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不同提法以及隐含的问题。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海德格尔独特的哲学运思。前期海德格尔侧重于对此在的现象学描述,而后期海德格尔则直接追问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的缘在分析,阐明了缘在存在于与世内之物的牵念关系之中,存在于与他人共在的牵心关系之中,存在于处身情境的牵挂关系之中,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缘在与真理的关系,提出陈述的真理有赖于缘在的"展开状态"、"敞开状态",有赖于缘在行为的"开放状态"。真理的本性是自由,自由是"让存在者存在",这要求我们让自己在敞开状态中遭遇事物。海德格尔这些思想对于开拓人们的思维,认识世界,揭示真理,具有方法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家,其有限性思想建立在对现代文明的深刻批判基础之上,对作为世界存在的有限性与作为时间存在的有限性进行了阐述.认识其有限性思想,对多角度理解海德格尔的思想和认知现时代人类的生存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解释学循环是解释学的核心问题。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于解释学循环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理解和解释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上升到了本体论高度。已经实现的理解构成前理解,并作为进一步的理解扣解释的基础,二者形成一种循环关系。海德格尔反驳那种认为二者是循环论证的指责,并进一步主张前理解、理解和解释之间构成的解释学循环关系,所袁征的正是作为有限性存在物存在着的人根本的存在特性,为人所特有。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思想,通常意义上的理解过程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循环关系得到了阐明。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思想存在着一个前、后期转向(Kehre)问题,并以1930年《论真理的本质》的演讲为标志,被国内外诸多学者所承认。同时,海德格尔本人在《给理查森的信》中似乎也已认可了理查森的海德格尔Ⅰ和海德格尔Ⅱ的划分。但如何理解这种所谓“转向”的内在意义,以及这种“转向”在海德格尔思想历程中和西方哲学思想历程中的内在意义并不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本文试图根据海德格尔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无蔽”——的理解,来对这种“转向”作一分析,以期凸现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闫伟 《惠州学院学报》2015,35(1):84-87,93
在《存在与时间》的"导论"部分,海德格尔认为厘清存在问题必须对存在论的历史进行解构。解构意味着我们已经对存在已经有了一个本真的理解。这种本真的理解海德格尔认为是通过现象学实现的。为了回答现象学何以如此?海德格尔探讨了现象和逻各斯这两个组成现象学的语词,并得出这样的结论:现象学的现象即是存在,故现象学是存在论;现象学的逻各斯是存在在此在的生存中的展开,故是此在的释学。  相似文献   

10.
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现象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奠基工作之上,海德格尔重新向存在发问,使现象学发生了解释学转向,由此终结了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开启了普遍的现象学存在论,在哲学史上实现了思想的“移居”.这意味着现象学的主题、方法和思想路向在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殊与差异.澄清现象学的解释学转向是理解海德格尔哲学及其对胡塞尔现象学批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存在与时间》与《林中路》无疑是最能代表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变化的著作。两部书都充满了海德格尔美学思想对存在及其状态的追问,但其中介却展示出由此在向语言的流变。正是在这种流变的过程中,我们窥探到了一代哲人“在路上”思考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2.
庄子和海德格尔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诠释相似相通。就人在社会中的日常生活方式而言,庄子认为是"方内之人",海德格尔认为是"常人";就人的本真存在方式而言,庄子认为是"方外之人",海德格尔认为是"本真的自己存在";而至于"个体—社会—自然—天道"和"天地人神"四位一体的存在模式则是庄子和海德格尔后期对人理想存在模式的描述。他们关于人存在方式的思想是中西融合贯通的一个契合点,也为当今人们反对异化,探寻本真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几乎所有被誉为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在禅宗哲学中都能找到原型。对两个文本的互读,可以揭示出存在与佛性、明心见性与存在的去蔽、存在的循环与禅思无住、语言的遮蔽与敞开和“以心传心,非关文字”、存在的领悟与禅宗的开悟等相关概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联系。可以说,禅宗哲学是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思想的原始形式,海德格尔思想是东方远古人生智慧的现代表达。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在“晚期三天讨论班纪要”中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思想是“形而上学之极致”。文章试从马克思存在论思想的变革过程来论证海德格尔这个论断的虚假性,并解析海德格尔作如此论断的缘由。文章认为,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一种超越,是“感性的历史存在论”。  相似文献   

15.
任何文化的源头对该文化始终具有规约性的意义.海德格尔从现象学的诠释学角度出发,通过对早期希腊思想的诠释,发现希腊思想的源始性意义是存在的"无蔽",这一意义在后来的形而上学传统中久被遗忘和背弃,于是要回到哲学之思,只有倾听源始,让存在自行显现,入于澄明,才能达到思与诗的合一,才能回到真正的哲学,也才能真正领悟人的此在.正是基于对古希腊思想的倾听,海德格尔扭转了传统的诠释学方向,启迪了现代思想并昭示出现代哲学的基本转向.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的人学思想与传统人本主义有根本的分歧,他认为人不能像定义物体那样来定义,人的存在是一种"在世"的状态,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在世之在"和"与他人共在"是人的存在和显现的过程,而不是传统人本主义人学理念中的被规定了的先在本质,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无疑是对人本主义恩学理念的消解.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前期的现象学-存在论思想,体现为生存论。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已经涉及了"技术"现象,只是技术还不是主导性的问题。从海德格尔前期的生存论立场来看,即从"在世界之中存在"来看,器具显示为上手性的存在,技术显示为对器具的上手性的揭示。作为揭示的技术的本质和根据,来源于此在的"在世",此在的在世生存要求着技术,通过技术让器具上手,通过技术"在世界之中"生存。同时,技术也维系着世界的结构即"意蕴"。  相似文献   

18.
在其论及价值的文字中,海德格尔表现出一种消解"价值"的印象。其实,海德格尔关于价值是物的现成的规定性、价值是"起作用"的理解,以及对道德善恶的阐释,仅仅关涉事物价值,他并没有在价值的丰富性方面继续进行思考。海德格尔是在最广泛、最深刻、最原初的意义上讨论存在的,在他那里,存在已不是物之存在,更不是物的价值之存在。相比较而言,与海德格尔的个人关系及其思想关联都很密切的舍勒,对价值本质的独特性、价值类型的丰富性以及价值比较的级序性等等进行了充分的揭示。对二人关于价值的思想交锋进行重构,也许可以对海德格尔消解"价值"的误解构成一种"消解",即,海德格尔并没有完全或坚决地消解"价值",他只是反对说"价值之在"而已。  相似文献   

19.
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的对爱之为爱的追问都奠基于一种形而上学的提问方式之中:存在者是什么。这种提问方式之所以产生的原因是爱由爱恋转化为爱欲。海德格尔想要恢复作为源出和谐状态的爱念。而德里达认为海德格尔的哲学是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他根据踪迹思想对海德格尔的爱之为爱的概念进行了解构。  相似文献   

20.
希腊思想是希腊文化和希腊哲学的源头。从现象学的诠释学出发,海德格尔通过对早期希腊思想的诠释,认为希腊思想的源始性意义是存在的无蔽,这种源始性意义在其后的形而上学哲学中已被遗忘和背离。在早期希腊思想文本的希腊式的诠释实践中,海德格尔使诠释学从作为方法和方法论的诠释学转到作为存在之思的诠释意义生成的诠释学.从而开启了现代哲学诠释学的新的发展阶段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