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解构主义翻译思想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引入中国后,已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文章对这一翻译理论以及其代表人物德里达后期提出的“确当的翻译”的概念做了介绍,尝试从中找到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邓迎 《怀化师专学报》2009,(10):117-119
在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阐述了作者“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纯语言”、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的挑战等诸多的翻译思想,详细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指出它对传统翻译观的;中击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以严复翻译的名著《天演论》为例,考察严复通过翻译实践提出的“非正法”以及他为何要选择这种翻译方式。“非正法”是严复在其翻译过程中选择的一种翻译手段,不同于通常情况下的微观的翻译技巧,而是一种宏观上的翻译策略,这种翻译译中有评、译中有述、译中有编、译中有写、译中有删除,也有增加。  相似文献   

4.
通过《翻译批评散论》的实例,倡言‘翻译活动需要“较真”,翻译批评同样需要“较真”。’“较真”能够规范翻译行为,“较真”还可以指导读欣赏佳译。此外,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以期对《翻译批评散论》的修订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考察了艾略特《荒原》七个中译本中的宗族典故翻译,发现七个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望文生译”、混译和不译的问题,导致“文化传真”的失败和“读者接受”的困难;探究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译者的翻译态度和方法,讨论了文学作品中宗教典故翻译的一般性原则与策略。  相似文献   

6.
翻译浅谈     
(一)翻译标准的探讨 我国的翻译史约始于近二千年前佛经的翻译。直到清末民初,翻译家严复在他翻译英国十九世纪科学家赫胥黎的名著《天演论》一书的卷首《译例言》中提出著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后,我国翻译界才有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翻译理论,开创了近代翻译学说这门“新学”。严复之前一些翻译家也曾有过对翻译标准的探索。如唐代的玄奘提出过“既须求真,  相似文献   

7.
余光中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涛 《重庆师专学报》2004,3(3):53-55,60
余光中,这位“火中的凤凰”、“望乡的牧神”,以其标签之作《乡愁》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他不仅是一位造诣颇高的诗论家、散文家、文学家,在翻译方面也颇有建树,其译论对翻译实践很有帮助。笔者通过梳理和总结,把他的译论总结为四个方面:(1)变通的艺术;(2)译中“无我”;(3)诗性翻译;(4)善性西化,以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余光中对翻译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翻译史上,傅斯年贡献突出.以傅斯年《译书感言》为中心,并结合其他相关资料,通过解读傅斯年注重译材的选择、提倡直用西洋词法、强调“对读者负责”的文学翻译思想、倡导建立译书协会的翻译思想,为学术界了解傅斯年翻译思想提供线索,为丰富中国近代翻译史研究助益.  相似文献   

9.
日本明治启蒙文学的“文体改良”运动促进了晚清向新文体的转换,梁启超也受到森田思轩翻译文体的影响。1902年,梁启超将森田思轩译《十五少年》转译为《十五小豪杰》。《十五少年》被称为“明治时期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名译”;《十五小豪杰》被誉为晚清“最具代表性的文体”,两译本在各自译入语文化中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通过译本对比,考察日译本对梁启超翻译文体选择的影响,探讨了译者在翻译文体创新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利科和德里达分别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阐释学家和解构主义代表人物,翻译在两位哲人的思想历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关于记忆的重要概念,“哀悼”一词反复出现在两人的论述中,并与自身及他者的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能否出离“哀悼”是两人对翻译伦理问题思考的分歧之一,而这一分歧一方面来源于两人对《圣经》、特别是巴别塔故事的不同阐释观,另一方面也缘于两者不同的文本理论。“哀悼”为我们比较利科和德里达的翻译伦理思想提供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翻译观角度研究《活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在探析《活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难点后,研究汉学家白睿文翻译《活着》中文化负载词所用的翻译策略,以期对中国文化负载词的对外翻译提供借鉴,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研究发现,从文化翻译观视角看,《活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有:直译、音译、音译+脚注和增译等。  相似文献   

12.
翻译标准是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翻译时既要忠实原文又要译文通顺。目前《大学英语》精读教师用书所附译文中有些翻译片面强调“忠实”,过分直译甚至死译,致使译文不通顺,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还有个别翻译没有准确表达出原文意思,有误译、漏译现象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的翻译美学思想,散见于《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等著述中。初读钱著,往往觉其片言只语,失之“零碎”,然一读再读,始“察毫见薪”、“合聚成材”,认识到作者立论不仅严密,而且系统、精确。钱先生博涉古今中外译论,发前人所未发,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在文学翻译界独树一帜,对后学及文学翻译实践,都是极大的鞭策和启发。为此,笔者不揣浅陋,钩稽钱著中有关译事者,细细考索,并分析观摩《管锥编》、《谈艺录》所引西文译文的“化”境,以期对钱钟书先生的翻译美学思想有一个粗略的认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对原作的“忠实”解读。然而,随着解构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德里达和本雅明为首的思想家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构传统的翻译思想。本雅明认为,翻译过程就是使翻译成为原作的“来世”的过程;德里达则探讨了拆解的过程而不是解构的结果。本文主要借鉴德里达的理论精髓,借以阐明翻译的过程并不是对原作复制的过程,译作并不代表原作,它只是对原作的继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15.
《英汉翻译教程》在习语的翻译一节里将习语;“Two heads are betterthan。ne”译成“一个人不及两人智”。(见二英汉蠢译教程》张培基先生等编P160)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且拿上面的那两句英语习语来说吧,书中把它译作“一人不及两人智”,意思的确译出来了,语言也较简洁,但读起来总让人觉得没有习语的韵味。  相似文献   

16.
蒙元硬译体是夹杂蒙汉两种语言与语法的特殊翻译体例,学术界统称为“元代白话”。笔者探索了蒙元硬译体对《蒙古秘史》翻译的文字运用、语法、旁译、总译、翻译方法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认为《蒙古秘史》的翻译深受蒙元硬译体的影响,是从蒙元硬译体的翻译方法相承而来。  相似文献   

17.
在《译者的任务》中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尤为独特,他认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译文不是对原文的传达,而是原文后来的生命,而且还提出了“纯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文章就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和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两方面探究本雅明的翻译思想,认为他的翻译现是反传统的,和谐的翻译观,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对原作的“忠实”解读。然而,随着解构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德里达和本雅明为首的思想家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构传统的翻译思想。本雅明认为,翻译过程就是使翻译成为原作的“来世”的过程;德里达则探讨了拆解的过程而不是解构的结果。本文主要借鉴德里达的理论精髓,借以阐明翻译的过程并不是对原作复制的过程,译作并不代表原作,它只是对原作的继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述了早期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中分延、播散、转换等概念,原文取决于译文,原文因译文而得以生存,译者是创造的主体,译文语言是新生的语言,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性,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是平等互补关系等观点,以及晚期德里达确当的翻译观。其前后期翻译思想的转变,尤其后期确当的翻译观对译者来说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国内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 我国的翻译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东汉初年就开始佛经翻译,历时近千年不衰。其间,在理论方面,最早就先后有释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和释彦琮的“八备”之说。到了唐代,集佛学、译经实践和理论于一身的玄奘大师提出了译文“既须求真,以须喻俗”的标准和“五不翻”的原则。然而,不论是佛经翻译还是后来明、清两代的多学科翻译经验,都因时代久远或译事相对有限等原因而未能达到给后世以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马建忠在1894年《拟设翻译书院议》中说:“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