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有关“所”字的问题一直在学术界争论不已,然而却很少有人联系具体的专书进行全面的考察。本文就主要依据早期文献《尚书》、《周易》和《诗经》来探讨“所”字的虚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马氏文通》将“所”划入代字;《中国文法要略》指出,“所”字有两个作用,一是指示,二是完形。拙文《所字词组、者字词组的“所”和“者”的词性》(载《语文应用与研究》1995年第4期)已从10个方面论证“所”和“者”不是代词,而是贯穿结构助词。 本文以《尚书》、《周易》、《诗经》为据,探求所字词组的起源,旁及名词“所”是如何演变为助词“所”的。 在上古汉语前期,有“攸”和攸字词组。其词性、结构和语义同于“所”和所字词组。根据如下:  相似文献   

3.
五、续写题:在原对联的上下联之后再续写若干字,使对联仍成一个完整意思,并且语言通顺,合乎对联要求。例如: ①明期有一权臣,深得里上器重,曹在门上写了一刹对联“君 忍深似海;臣节重于山”,以表白心迹。后降清,有人在其上下联 末尾各续一字,承认“君恩”,否定“臣节”,续写的二字是: ()、() ②明学者、丈学家解绪,自幼聪撅。五岁那年,他来到尚书门 前,见竹一片,丢茂,后见书备书颇多,诗兴起,乃作对曰:“家 藏书万卷;门对竹千株.”尚书见之,甚喜,欲试之,于是命人砍 去竹子。后来解见之,又续对曰:“家藏书万卷();门对竹千株 ().”尚书更悦,欲…  相似文献   

4.
说“得”     
得,会意字,甲骨文的“得”字由“又”和“贝”组合而成,表示用手拿贝,意指有所收获。《玉篇。彳部》:“得,获也。”后来“导”加彳旁,表示行走时有所得。《说文》:“得,行有所得也。”可见,“得”的本义是“得到”、“取得”、“获得”。如《易·乾》:“知得而不知丧。”《诗经·周南·关睢》:“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相似文献   

5.
在甲骨文、金文中,唯、有二词具有某些特殊的词法、句法特点。由于这些特点在先秦早期传世文献中表现得不够显著,因而传世文献中某些唯、有辞例的词义和句式往往被人们按传世文献中常见的词义和句式所曲解。本文在拙作《先秦“唯”字的用法》和《先秦早期文献中“有”字的代词性》两文的基础上,对《诗经》和《周易》中若干唯、有辞例的词义和句式作一些新的训释尝试。  相似文献   

6.
西周金文、《周易》、《尚书》、《诗经》和《左传》、《论语》等商周文献可分为殷商期、西周前期、西周后期、春秋前期和战国初期等五个历史时期加以研究。殷商卜辞中存在句末语气词“抑”、“执”,但它主要是师组小字类贞人集团的社会群体语言现象,并且是未进入雅言的殷方言口语现象。  相似文献   

7.
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学习方法的探索,源远流长,可以一直上溯到春秋以前。从殷墟出土文物取证,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有学(界)字存在(见刘鹗《铁云藏龟》)。春秋前后古籍就有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记载:《尚书》中“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学于古训乃有获……惟敦学半,念终始典于学”。见故《尚书·说命》“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辑熙于光明”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周颂、敬之》。孔子在《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谈的就是学习方法。战国以后系统治学论专著开始出现,如荀况的《劝学篇》、  相似文献   

8.
《尚书、召诰》云:“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诗经·小雅·宾之初筵》云;“百礼既至,有壬有林。”对于这些出现在上古典籍中的“有”字,人们已经提出过多种解释,例如: 1、宋邢(日丙)疏《论语·泰伯》篇云:“外传称禹氏曰有夏,则如舜氏曰有虞,颛顼以来,地为国号,而舜有天下,号曰有虞氏,是地名也。王肃云:‘虞,地也’。皇甫谧云:‘尧以二女妻舜,封之子虞’。”刘琪《助字辨略》据此而释“有”为“抚有”之义。 2、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有,语助也,一字不成词,则加‘有’字以配之,若虞、夏、殷、周皆国名,而曰有虞、有夏、有殷、有周是也。”马建忠《马氏文通》沿用此说。 3、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册云:“上古名词的前面往往  相似文献   

9.
凡著书者,必重於立名义,立名以示其意而明其旨,名正方可顺言其意,读书亦然,知名义而后可知其文所言为何。如何理解《周易》命名之义,对於读《易》解《易》及知《易》为何书,实有重要意义,此仁见智见判然始分之初。汉以降,对《周易》命名义说有多种,其对“周”字的解释和理解基本有二种,而对“易”字的解释则较多,本文分而论之。先叙“周”字:一曰“周”指周代。《周易正义·序》云:“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边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故名之《周易》。……”又文王作《易》时,正在  相似文献   

10.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郑玄注引杜子春云:“《连山》,宓羲;《归藏》,黄帝。”《周易正义·论三代易名》又引郑玄《易赞》及《易论》云:“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玉海》引《山海经》云:“伏羲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连山》、《归藏》皆亡,今唯《周易》独存。桓谭《新论》云:“《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又云“《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似汉时实有此二书。郑玄注《礼运》云:“其书存者有《归藏》。”据此,则汉末《归藏》尚存。《太平御览》引《博物志》云:“太古书今见存者《连山》、《归藏》,夏殷之书。”则此二书至西晋尚存。行唐尚先生节之尝语余:“干宝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字早在甲骨文中已多次出现,古义指教化。如《尚书·舜典》上说的:“敬敷五教”。“育”字的古义是培植、抚养,如《诗经·小雅·蓼莪》上说的:“长我育我”。但“教”与“育”这两字在春秋以前尚  相似文献   

12.
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三礼》和《春秋》等上古三代文献。也是后世诸子百家的共同源头。五经并非一时之作,却是与孔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中华民族的“元典”,它内蕴着丰富的史学思想。主要包括《周易》的历史变通思想;《尚书》的历史借鉴思想;《诗经》的天命王权学说;《三礼》的因革损益史观和《春秋》的史义史法论。这些史学思想对于后世中国文学和文学思想的发展。对于中国文学和史学思想之民族特性的形成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颜师古注《汉书》,不仅以其文字、训诂取胜,而且有其强烈的音韵意识。他在《五行志》里把“萧墙”注为“肃墙”(1504页),就是采纳《论语·季氏》的郑玄注。因为上古音萧、肃心母迭韵,幽觉阴阳对转[u:uk],二字在上古音同义通,这正是古人“义寄于声,声同者义多相类”的论断。再比如《五行志》里师古注曰:“婾与偷同,谓苟且也。”(1087页)《韦贤传》中又注为“婾与愉同,乐也。”(3103页)为什么从“俞”得声有两读呢,原来上古音,俞属侯部喻四,偷属侯部透母、定透旁纽,喻四近定,则俞和偷不仅迭韵,而且喻透邻纽,今音虽异,古音却同也。明末音韵学家顾炎武对此加以首肯:“偷,古音俞,《汉书志》,作婾,颜师古亦音  相似文献   

14.
不知你有没有读过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许多人听到“诗经”这两个字,都会吓倒,其实《诗经》因为多半来自民歌,内容很平民化,多样化,甚至有些还很浪漫、很香艳。譬如形容女孩子“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些精彩的句子就出自《诗经》中的《硕人》篇。又像是我们常形容男生追女生的“君子好逑”,也出自《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里还有一首《氓》,描述一对男女的自由恋爱,也写得传神极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意思是:  相似文献   

15.
语文练习题     
、j、,矛、直产、了一一 一、读课题,辨修辞。清把下列课题的修辞方法写在括号里。 1.《沙漠里的船》() 2.《林海》() 3.《大海的歌》() 4.《“你们想错了"》() 5.《再见了,亲人》() 6.《金色的鱼钩》() 二、写出下列句子中“透”字的不同意思。 1.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  相似文献   

16.
一、把下面的字按音序重新排列。予寓铸持熔吾誉昌二、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昌盛”的“盛”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再查()画。它在字典里有这样几种意思:①深厚;②热烈;③兴旺。“昌盛”的“盛”应选第()条解释。用①②两种意思分别组两个词:()、()。三、读下面的句子,并选择恰当的字填入()里。重师惩守肃1.我们一定要严()国家机密。2.你知道吗?严()出高徒。3.法律总要严()那些不法分子。4.会场的气氛既严(),又隆重。四、给下面的带点字选择正确的字义(只要填序号)。身:①量词:②生命;③身体;④自己,本身…  相似文献   

17.
殷墟甲骨文中的“率”字是上古汉语中的重要虚词,然而,这个虚词至今还没有被认识。本文就此问题试作论证,并附带讨论“率”字在《诗》《书》等早期文献书面语中的同类用法。 甲骨文中的“率”字(见字表1),是本世纪初由孙诒让和罗振玉所释的,这已成为确凿无疑的定论,但“率”字在卜辞中的用法,却至今未有确诂。叶玉森认为卜辞“率”字用为祭名或地名。于省吾起初把卜辞的“率”读为“膟”,说“契文言‘率’谓血脂之祭,其言  相似文献   

18.
从《周易》、《诗经》、《山海经》等书所见“谓语+主语”格式看,上古汉语存在谓语在前、主语置后现象,不同于一般所谓“主谓倒装”句。《周易》“谓+主”格式的特点是以单音动词作谓语前置为主,《诗经》是以重叠式及连绵式形容词前置为主,《山海经》的特点则是单音形容词作谓语前置。  相似文献   

19.
西周文献中“否”、“丕”和“不”三者之间的字形与词义的关系较复杂。西周金文有“不”和“否”,“丕”义通过“不”来表示;除了“不”作否定副词外,“否”也用表否定副词“不”。传世文献的《尚书》、《逸周书》中的“否”、“丕”、“不”三者皆出现,意义和用法已基本分开;《诗经》、《周易》只有“不”、“否”,《诗经》中“丕”的意义通过“不”表现。  相似文献   

20.
今文《尚书》中否定副词的用法比甲骨文有所发展,同后世文献相比,又有所不同。通过对今文《尚书》中的5个常用否定副词作穷尽性的研究,对它们的用法进行了详尽地描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尚书》时期,“不”和“弗”、“勿”和“无”之间的分布无明显的对立现象;“弗”和“勿”的用法同后世有所不同,其及物动词后都以带宾语为常;“非”字用于判断句还不是最常见的用法。在汉语史发展过程中,《尚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