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对这个句子怎样理解,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它是一个反语,句中“文明人”实质上是“野蛮人”、“伟大”等同于“罪恶”,鲁迅先生在此是运用“反语”进行“讽刺”(见《中国教育大辞典·语文分册》“反语”修辞一栏)。另一种观点与此相反,认为它应是一个正语,理解为: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枪弹的攒射中,是一种惊心动魄的伟大。句中的“这”是复指主语,复指“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攒射中”这一场面,鲁迅先生这句话是从正面来肯定刘和珍  相似文献   

2.
《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涉及多项内容,其中一项就是“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不把握住这些语句,就影响理解文章的内容,难以把握文章的主旨。可见,要想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住文章的内容,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就必须理解文中重要的语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辨别、筛选重要的语句,从而达到训练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语句才是重要的呢?一、能够体现作者的用意或主旨的句子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因此,明确作者…  相似文献   

3.
“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这是《大纲》对句子训练的基本要求之一。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句子教学的重点,也是高年级句子教学的难点。如何指导学生突破这一难点呢?一、弄清时代背景文章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因此,我们要真正理解一篇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就必须先弄清楚时代背景。如第十册《种子的力》书后习题2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终于被它掀翻了。”学生若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日本侵略我国,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而国民党反动派  相似文献   

4.
诠释的层级——第一层:“言”(语句的记忆);第二层:“构”(结构的把握) 关于解释的层级,这些年来我用了“道”、“意”、“象”、“构”、“言”这五个层级来说。“言”就是“句子”,就是英文的sentence。“言”这个字是什么?“解释”时,你光是记得那个语句还不够。由这个语句和那个语句间,构成了一个逻辑结构,有一个construction(结构、构造)或一个structure(结构),它有这样一个东西,有一个构造,所以我们去理解一个东西的时候,不能够只是去记得它讲了什么。对语句,你所采用的,往往是你的记忆的活动,但是你不能停留在记忆的活动,你必须往上提,必须是一个结构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所谓特殊的句子,是指文段中具有特殊作用、特殊含义的句子,对它的分析直接影响文章核心内容的理解,学会分析特殊句子的特殊含义有助于我们真正准确、深入地理解文章,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阅读分析能力。分析特殊句子的特殊含义,具体地说,就是要能将较为抽象与概括的语句形象而具体的意思分析表达出来,要能将较为含蓄的语句中隐晦、曲折的意思揭示解说出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这些呢? (一)理解抽象性语句的含义所谓“抽象”是与“具体”相对而言的,抽象的也就是概括的。“抽象”、“概括”的特点就是“虚”,理解的过程就是要“阐发”,就是要化虚为实,化“抽象”、“概括”为具体。这个过程主要可从三方面入手: 1.品味语言的表现力抽象性语句往往是以极为简省的笔墨去表达具体丰  相似文献   

6.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这是《白杨礼赞》中的一句话。与教材配套使用的人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指出:“两个‘没有……’的排比句,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显然是把这个句子当作排比句来分析了。但深究一下,它不符合排比修辞法的特征。(第108页) 胡裕树先生在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中阐述:“排比是用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并列语句,把相关的意  相似文献   

7.
朱德熙先生在《“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一文中认为以下这类句子是双主语句,即:  相似文献   

8.
《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涉及多项内容 ,其中一项就是“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所谓“重要的句子” ,是指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如果不把握住这些语句 ,就影响理解文章的内容 ,难以把握文章的主旨。可见 ,要想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把握住文章的内容 ,把握住文章的主旨 ,就必须理解文中重要的语句。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辨别、筛选重要的语句 ,从而达到训练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那么 ,什么样的语句才是重要的呢 ?  一、能够体现作者的用意或主旨的句子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  相似文献   

9.
所谓“关键语句”,是指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不能把握这些语句,那就难以理解文意、语句,包括词语和句子。具体地说,关键语句包括:对于事情意义、人物性格、段落或文章中心具有突出表现功能的句子,总提或结论性的句子,表示“文眼”的词语或句子,画龙点睛的句子,承先启后的句子,反复出现(包括在反复出现中略有变化)的词语或句子,等等。关键语句可以出现在一篇文章或一段话的开关、中间、结尾等任何一个地方。把握文中关键的语句必须具备的能力是:①善于发现关键的语句的能力;②正确理解关键语句自身的结构和意思的能力;③明确关键语句与文内其他内容的关系,认清关键语句作用的能力。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里的知识短文《理解文章的句子》中指出:理解文章中的句子要有一定的语文修养,而“语文修养”又主要是对词语和句子的确切认知。对句子的确切认知又主要是就其结构而言的,  相似文献   

10.
把握好一句话的意思,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如果这一环薄弱,整篇阅读能力就提不高,纵观历年的阅读测试题,很多都涉及到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所谓“重要句子”是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例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两句话是对包括死难烈士在内的革命志士的热情讴歌。理解这一点,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记念刘和珍君》。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中选入了鲁迅先生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编者在该文的《思考和练习》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具体分析“他终于不讲‘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了,一一都是同一手段”这个长句子包含几层意思,其中哪些分句省略了主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由于《思考和练习》的提示中指出:该句子“包含几层意思,其中哪些分句省略了主语”,因此有的教学参考资料便将它分析成包含三层意思、省略了两个主语的三重复句,有的语文杂志刊文将  相似文献   

12.
在初中几何学习中 ,同学们对于命题的理解比较困难 ,尤其是把命题中的语句转化成几何语言不好把握 ,原因是没有把握好命题的语言规律 ,对命题的语句理解不透彻而造成的。命题是什么 ?《几何》第一册 (P1 0 2 )中有“……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 ,叫做命题”。即命题的句式是判断句。同学们如何分析命题中各句子成分所包含的内容 ,是正确理解命题证明命题的关键。下面谈谈理解命题的一些方法。1、成分分析法例如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这个命题 ,先划分句子的成分 :主语中心语是“距离” ,“距离”的定语是“等腰三角形…  相似文献   

13.
最近,听了周步新老师教学《买猫头鹰》一课。其间指导学生理解“七嘴八舌”一词的教学,使我深受启发。 课堂上,当学生体会“丽丽和小伙伴们围了上去,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句话时,出现了这样的场面: 师:读读这个句子,你读懂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整体感知这个句子) 生:读了这个句子,我读懂了丽丽和小伙伴们为了猫头鹰展开了热烈讨论。 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我是从“七嘴八舌”这个词体会到的。 师:读读“七嘴八舌”这个词,说说是什么意思?(先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师:是七张嘴八条舌头吗?(反诘,激发思维的火花) 生(笑):不是,…  相似文献   

14.
最近,翻看了小学语文第九册,发现有三个句子值得商榷。第7课《黄河象》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老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了河边。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河水。可是河水很浅,它够不着,只好又往前走了一步。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地饱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才凉爽呢!”(着重号是笔者加的,下同)要是你把这个句子多念几遍,就会感到不流畅。原因何在呢?这个句子是个复句,“要是”和“那才”错误地用在这个复句里,使这个复句的分句间的逻辑  相似文献   

15.
(6)视野重叠的语句。有些语句,作者要暗示他的言外之意,便凭借他的想像力在句子中嵌入调整或补充性的成分,使语句构成双重视野,获得象征意义。这样的语句必须揣摩。   例:孙犁先生《黄鹂》一文中:“我听到了黄鹂的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这个句子,说听到了“黄鹂的啼叫”这是一重视野;又说听到了“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声音,又构成一重视野。   (7)突破习惯的语句。词语的使用,必须受习惯的约束,这是词语社会性本质的表现。当作者故意突破这种俗成的习惯时,必定是给词语赋予了特定的含义,那么这个词语便成为揣…  相似文献   

16.
读了《安徽教育》一九八二年第二期上邵南国同志的文章,有一点不同看法。 如何翻译“吾腰千钱”这个句子,关键在如何理解句中的“腰”字。它是什么词性?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我认为,在这个句子中,“腰”  相似文献   

1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大家放开喉咙读”的书和先生自己“大声朗读”的书中,有这样一些句子比较难理解:一、“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一句见于《论语·述而》篇。岳麓书社1987年出版的《四书集注》是这样标点的:(子曰)“仁远乎哉?我欲  相似文献   

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小学治文讲读课中篇幅较长、内容较深的一篇课文.怎样把它教得深入浅出,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我采用了以下做法:一、抓住难点,紧扣中心,长文短教课文中的每一件具体的事例,都表现了鲁迅先生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指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教学本课的难点.比如教学第三段时,可让学生自己找重点词句,采用光议后说的办法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句子的意思,再引导学生了解鲁迅为什么“碰壁”,使学生们理解鲁迅为国、为民而不  相似文献   

19.
《考试大纲》规定:文言文要能“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它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能概括其主要内容和含义;二是能够理解分句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够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翻译成现代汉语”,则是要求直接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这两种变化提醒我们:要重视文言文翻译的指导和训练。  相似文献   

20.
1997年全国卷考过这样一个病句: 由于改编者没有很好地理解原作的精髓,任凭主观想像,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地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 这个句子的病因,沿用特级教师孙芳铭先生《高考试题分类解析》的说法是: “反而”是个副词,它表示以某种行为或状况为前提,通常应产生某种结果,但实际上产生了相反的结果。在A项中改编者没能理解原作的精髓,而且凭主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