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丹 《垂钓》2020,(3):14-17
调灵钓灵时,上钩饵悬空、下钩饵轻触底,这种状态下钓组的灵敏度最高,但最不稳定,即使风平浪静时,钓组也会缓慢漂移。因为铅坠悬空,它没有起到"锚"的作用,所以才会导致钓组不稳定。很多人对加粗两目的浮标青睐有加。加粗两目的优点不言而喻——醒目,加粗的两目正好作为目视部分存在,没加粗的那部分没在水下,一点也不影响整体的灵敏度。我用的就是这样的浮标,我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多年来养成一个钓鱼习惯,即调钓的时候,如果不出现意外的话,那就亘古不变地调平水钓2目。其实,很多人现在都这么调,就像几十年前的调4钓2一样。  相似文献   

2.
程宁 《钓鱼》2003,(24)
要说清楚钓灵和钓钝的关系,先要弄清什么是灵、什么是钝。钓鱼人所说的“灵和钝”其实包含了三个方面:一是说钓饵的灵与钝,二是说浮标调整的灵与钝,三是钓的灵与钝。这三种灵与钝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但又是三种不同的灵与钝,很容易被混淆,甚至会被错误地理解为是一回事。饵在水中的灵与钝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水对饵产生的浮力以及水对浮标产生的浮力平衡了饵的重力,被平衡掉的重力越多饵在水下越灵,完全被平衡后最灵,此时饵悬浮于水底处于一种近似失重的状态,任何一点外力的作用,饵都会立刻被移出同浮标保持的垂直线关系。二是饵的自身比重决…  相似文献   

3.
张炎冰 《钓鱼》2007,(1S):20-21
七、深圳钓鱼郎“竞FB-J-013” 芦苇浮标重出江湖至少有3年了。用11目的瘦身巴尔杉木浮标击底,调高了上牵引力过大,稍微有点走水就不能用轻饵了:调低了,用重饵又显得反应不足,调目区间过窄是这类浮标的缺点。于是,回过头来,还是老老实实用标准标身的浮标来得省力。同体积比较,芦苇材质轻,上牵引力足。在巴尔杉浮标调高一目和调低一目会抓不准口的时候,芦苇浮标的可调性(指增减铅皮对调目的影响)和可钓性(指钓目的任意性)可以让人省却空竿多的烦恼,当然这是指底钓小鲫鱼。  相似文献   

4.
管察 《钓鱼》2009,(19):20-21
很难想象,没有拉饵,没有浮标怎么钓快鱼?从1998年第四届“钓王杯”和第十六届全国钓鱼比赛开始,拉饵成为钓快鱼必须掌握的技术。然而拉饵轻,在浮标由桐木、塑料、芦苇和孔雀翎制造而要让它反应饵重变化和准确表达鱼讯,是不能不注意标央和标脚长度的。这也是早期浮标的标夹多6~8目、长9~11厘米;标脚控制在7厘米以内,按调4钓2操作的原因。调4钓2是针对底层鱼的,随着拉饵出现,钓鱼人对线组的运动、饵重与浮标的配合更加重视了。  相似文献   

5.
胡宝群 《垂钓》2005,5(9):47-48
浮标是整个钓组中最重要的配件,浮标入水后会产生浮力,平衡重力、传递鱼讯的功能使它成为水下鱼情和鱼就饵语言的“知情人”和“传话人”,钓者还可以通过对浮标调目、钓目的调整或变换其外形,来改变鱼的就饵环境,提高中鱼率。  相似文献   

6.
胡宝群 《垂钓》2005,5(7):27-27
当我们在钓组上挂上饵团后抛入水中后,浮标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动作,通常来说,浮标的动作过程会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浮标站立、浮标稍停顿和浮标下沉到钓目不动,三个阶段中,浮标的不同状态肯定对鱼就饵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吴芜 《垂钓》2005,5(2):38-40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台钓”,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浮标,以“达摩”孔雀翎浮标,调4钓2,造就了李维新、黄适之、王永贵为代表的一代垂钓大师。然而,拉饵术很快就出现了,擅长击底而在拉饵钓浮上总是跟不上钓技发展节拍的钓手慢慢发现:浮标的破水能力和稳定性其实是可以用标脚来凋整的。  相似文献   

8.
马建华 《钓鱼》2007,(9X):24-26
(四)针对不同鱼情的调钓对策 (1)鱼吃口重中鱼率高时,调高目钓低目(比如调5钓2)。因为这种鱼是典型的生口鱼,钓这种鱼的对策必须是在钓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养窝,一般要采用大而散的饵料,钩子也可以适当用的大一点,调高目钓低目既可以保证子线绷直,也可以利用浮标的浮力平衡掉一部分钩饵重量使下阻力降低,[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马建华  李淑梅 《钓鱼》2007,(10X):32-33
(三)浮标定位后的鱼讯特点 1.浮标下行到钓目稳定后,如果长时间一点动作都没有,排除调钓不合理或线组、钩饵较大等因素造成钓组过于迟钝外,则说明钓点内无鱼,此时应该换饵重抛加强诱鱼,如果选位不合理应及时更换钓位。如果钓点内有鱼,鱼的游动或试饵引起的水流运动会使浮标出现不到半目的上下起伏,这时应该随时做好扬竿准备,当发现浮标稍微上顶后突然下顿,应立即扬竿,这种情况中鱼率最高,也是最标准的底钓鱼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严实 《钓鱼》2014,(3):20-21
浮标也称浮漂、鱼漂,是钓鱼时用来反应鱼讯,标志钩位、水深、钩况和有饵与无饵的装置。浮标的工作原理与传统钓使用的立漂是不同的。传统钓坠钩沉底,遇走水时立漂是歪的、斜的,判断鱼咬钩的主要依据是抬漂和黑漂,缺点是不能反映钩上有饵与无饵。浮标以二力平衡为出发点,中间鼓起的称标身、其上绘有色格的称标尾或标尖,下为标脚。操作时先要调标,即以合适的调目反应饵重变化;之后挂饵找底确定钓目。  相似文献   

11.
《钓鱼》2007,(20)
(三)浮标定位后的鱼讯特点1.浮标下行到钓目稳定后,如果长时间一点动作都没有,排除调钓不合理或线组、钩饵较大等因素造成钓组过于迟钝外,则说明钓点内无鱼,此时应该换饵重抛加强诱鱼,如果选位不合理应及时更换钓位。如果钓点  相似文献   

12.
马建华  曲强奎 《钓鱼》2004,(9):16-16
很多人钓鱼是先确定一个调目,然后找底确定钓目,在此基础一钓到底。当鱼情发生变化后,不知道适当调整水线,在不改变调目的基础上钓钝或钓灵适应鱼情,其结果是或者浮标的动作很小,不能反应鱼吸饵的信号,或者浮标的信号很大但中鱼率很低。即使知道需要调整钓目,但应该怎样调,钓几目,灵的极限和钝的极限在那里?很多人并不清楚。因此,在调整浮标的阶段称出钩饵可以压下的目数,对确定钩饵在水底的状态和最灵最钝点,从而使我们选择的钓目更适应鱼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欲就此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程宁 《钓鱼》2013,(3):16-17
在钓友中,有些初学“台钓”的钓友,总以为浮标调得越灵越好,钓得也是越灵越好,不知道钓钝通常也是多获鱼的诀窍。其实,在多数情况下,如果标调钓得过于灵敏,特别是双饵离底时,鱼群游近钓饵后,鱼的腹鳍尾鳍的扇动、刮碰,会使钓饵晃动不止:鱼鳍的扇动还会使钓饵附近的水出现上升涡流和下旋涡流,使浮标一会儿上送一会儿下顿,而且送顿得特别标准,真像鱼吃饵似的。  相似文献   

14.
程宁 《钓鱼》2003,(23)
很多钓友在观看了我主讲的《浮标篇》VC D光盘之后,提出一些问题,我归纳了一下,除分别答复的之外,凡具有普遍性的提问,我将借《钓鱼》杂志一角,陆续为钓友答复,如有不同观点,敬请指教。本期话题“灵钓大、钝钓小”首先说明一下:我个人对浮标调灵调钝的观点是“浮标的视标调的露出水面越高越钝,调的露出水面越低越灵”(这个观点在以后的文章中会作专门的解释)。您不一定要认同我的观点,但是,在看以下内容时一定要按这个思路去看,否则的话会越看越糊涂。《浮标篇》中我有这样一段话:“浮标带饵调平水比较适合于钓大鱼,空钩调平水适合钓小鱼…  相似文献   

15.
严实 《钓鱼》2014,(1):24-25
浮标是“台钓”后才被钓鱼人接受的,之前用芦苇竿,鹅毛杆制作的没有标尾的立漂都是二力失衡——坠、钩、饵重量大于或小于浮漂的上浮力。坠、钩、饵沉底,“沉”大于“浮”,立漂躺着或斜立着主钓下层鱼;坠、钩、饵悬于半水,“沉”小于“浮”,立漂直立主钓上中层生活的草鱼、鳊鱼、鲐鱼。浮标出现后南于浮力集中在标身,不管一浮(标身)两沉(实芯标脚和实芯标尾)还是两浮(指标身和空芯标尾)一沉(标脚),都是无饵调4目,加饵钓2目。  相似文献   

16.
很多人钓鱼是先确定一个调目,然后找底确定钓目,在此基础一钓到底。当鱼情发生变化后,不知道适当调整水线,在不改变调目的基础上钓钝或钓灵适应鱼情,其结果是:或者浮标的动作很小,不能反应鱼吸饵的信号;或者浮标的信号很大但中鱼率很低。即使知道需要调整钓目,但应该怎样调,钓几目,灵的极限和钝的极限在那里?很多人并不清楚。因此,在调整浮标的阶段称出钩饵可以压下的目数,对确定钩饵在水底的状态和最灵最钝点,从而使我们选择的钓目更适应鱼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欲就此谈点看法。在调目不变的情况下,何谓钓灵何谓钓钝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个参照点——不灵不钝。不灵不钝是指浮标调几目钓几目(比如调4钓4)的状态,此时,长子线  相似文献   

17.
张之晔 《钓鱼》2007,(7S):11-12
在竞技推动着浮标向功能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时候,搓饵用什么标,拉饵用什么标,钓底用什么标,打浮用什么标,分工之细是对钓技的一种导向,因为用错浮标就钓不好鱼。可是这样的分工让休闲钓手发憷,面对数十种造型、上百个规格,我到底该选哪一款?  相似文献   

18.
马建华 《钓鱼》2006,(10):26-27
大家知道,底钓时,鱼吃的是沉在水底的“死”饵,浮标调整首先要考虑的是让钩饵在水下呈现适合鱼情的合理状态,同时使钓组保持较高的体现鱼讯的能力。与此不同的是,浮钓时鱼主要是在饵的下落过程中吃饵,吃的是动态的“活”饵,因此在浮标的调钓理念上用不着考虑钩饵在水下呈现的状  相似文献   

19.
何蔚蓝 《垂钓》2004,(7):48-50
我们讨论浮标的时候,经常会提及浮标“剩余浮力”的概念,它是在空钩不挂饵、两钩悬离水底的情况下,用浮标露出水面的标尖目数来表示的浮标浮力。例中调空钩5目,从这个刻度到标尖顶端平齐水面所承担的鱼饵重量  相似文献   

20.
程宁 《垂钓》2002,2(1):31-33
手竿钓鲫中,鱼吃底饵时浮标会表达出以下三种标准的鱼讯语言:1.下顿。静止中的浮标突然瞬间下顿.浮标下顿的力道似乎很大,但下顿量很小,一般在一目(10毫米)左右.有时甚至只出现三四毫米的下顿。2.上浮下顿。静止中的浮标突然缓缓上浮,但浮起四五毫米甚至只浮起两三毫米突然又掉头向下转变为下顿,其下顿量很小.但很有力。3.送标。静止中的浮标突然平缓而持续地上浮,上浮量在两三目到五六目之间,有时会达到七八目甚至把浮标送倒为止。以上三种浮标的鱼讯语言是钓底层鲫鱼时,浮标定讯语言中最常见的、也是广大钓鲫爱好者最喜欢看到的浮标语言。有经验的钓友基本都能把握住这三种中鱼的机会,并从中获得极大的观标乐趣。然而对初学钓鲫的朋友来说,要想掌握这三种浮标语言,并非轻易就能做到的,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只有当判断准确,手眼配合默契,动作敏捷,提竿速度和力度配合得都很合理时,才能享受到这种妙不可言的中鱼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