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从英汉心理动词论元句法—语义结构异同及使役义表达方式差异的角度出发,调查了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习得汉语心理动词的规律。调查发现,心理动词的习得难于非心理动词的习得,SE动词的习得易于OE动词的习得。此外,由于习得过程中受母语迁移的影响,"喜欢"类动词的习得优于"高兴"类动词。研究还发现,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影响心理动词习得效果。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两名说汉语儿童1~4岁长期跟踪观察获得的语料进行分析,发现4岁前儿童已具备基本的时间意识,但仅能习得其中较为典型的类型。从"了"字表示完成和表示事态变化两种不同含义的角度,揭示说汉语儿童早期时间意识是从"了"开始的,得出"了"的习得过程、特点及规律,并从认知和心理方面分析影响"了"的习得和影响儿童早期时间范畴习得的原因,以期对儿童早期母语教育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黄薇 《文教资料》2012,(29):43-44
本文对以越南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习得汉语程度副词“很”的偏误情况进行了调查,借此发现他们在习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对学习者及对外汉语教学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徐剑波  彭献荣 《考试周刊》2008,(18):115-116
本文从母语在外语习得中的二重效果性出发,分析了汉语时外语习得的干扰和促进的双重作用.从而得出结论:外语习得是不能脱离母语而单独存在的.只有重视母语在外语习得中的双重性,重视汉语素质的提高,避免汉语对外语习得的干扰,才能把外语习得达到所希望的境界,实现好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认知语言学母语习得观的理论基础,对儿童习得母语的创造性,母语的习得的方式和母语的习得机制进行了阐释,旨在对汉语儿童的母语习得给予更多的启示,进一步加强汉语儿童大脑语言的认知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声学元音图归纳并比较元音格局,以泰国学生为研究个案,考察第一外语为英语的泰国学生在汉语元音习得过程中所受到的泰语和英语的迁移作用,探讨母语和第一外语对汉语元音习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母语和第一外语对第二外语的元音发音都存在迁移作用;与母语迁移相比,第一外语产生迁移的条件较为严格;中介语元音系统的建构很大程度上符合儿童习得母语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7.
徐开妍 《现代语文》2016,(4):131-134
"是"字结构是汉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结构类型。高级阶段的韩国留学生已经基本完成了所有"是"字结构的学习,大致上掌握了汉语当中最常出现的7大类14小类"是"字结构。但各小类的使用率与以汉语为母语者相比有明显差异,且总的正确率未达到习得标准。采用中介语对比分析法对此情况进行全面考察,有助于我们有侧重点地进行强化教学。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8,(71):107-108
复合格助词在日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对汉语意思相近的"に対して""にとって""について"的系统性比较的研究很少,且就母语干涉对日语复合格助词习得是否造成了影响尚未进行细致的考察。本文首先进行了词意的对比分析,并通过分析学习者语料库得出结论中国日语学习者在复合格助词习得时,因受母语干涉而产生误用。  相似文献   

9.
黄薇  彭杰 《考试周刊》2012,(81):14-15
本文对以越南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习得汉语时间副词“常(常)、往往”的偏误情况进行了调查,借此发现他们在习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对学习者及对外汉语教学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7,(77):162-164
副词"就"作为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且义项繁多的一个副词,成为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重难点。但在一些汉语教材中,对于副词"就"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且安排不够合理,以至于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习和掌握。本文通过对副词"就"的习得及习得顺序调查,了解韩国留学生对副词"就"的习得情况,以及教材编排对学生习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类似习得"的儿童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语言环境,强化使用目的语,弱化母语等措施来促进儿童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让儿童在类似母语的环境中习得英语顺应儿童语言学习规律,有利于儿童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母语迁移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凉山彝族人学习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阐述了母语(彝语)负迁移对第二语言(汉语)普通话习得的负效应,并提出凉山彝族人学习汉语普通话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云南蒙古族喀卓人是一个全民双语的群体.在双语使用迅速发展的同时,喀卓青少年的语言习得也出现了两个新问题:一是第一语言习得与母语习得出现了"错序";二是母语习得中出现了"空档".产生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喀卓人对汉语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应当科学地认识这一新现象,并提出合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语言游戏论是维特根斯坦在儿童习得母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基于此理论,结合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汉语习得的特点,阐释了语言游戏论对维吾尔族大学生汉语习得的一些启示,以期为提高维吾尔族大学生汉语习得能力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学语言需要语言环境,有些人认为在中国可以像习得二语和习得母语那样习得外语。本文从"学得"和"习得"的区别和通过对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区别入手,分析了我们中国学生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条件不同,说明我国英语学习者是"学得"英语,而不是"习得"英语。  相似文献   

16.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建立在儿童母语习得研究的基础上,但有别于母语习得。因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在已经掌握了母语系统的前提下,而大多数情况下又是在脱离目的语社会的环境中进行的。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在中国汉语环境下二语习得的认知因素对二语习得者的中介语的影响,了解汉语环境下的英语学习者,尤其是英语初学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认知心理特点,以帮助我们认识外语教学的性质,进而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尽快顺利渡过中介语阶段,从而更有效地学好英语。  相似文献   

17.
母语迁移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正迁移促进语言学习,负迁移则制约语言学习.本文对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在词汇习得过程中出现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原因及其制约作了简单分析,并就如何克服这种负面影响略述对策.  相似文献   

18.
儿童母语的口语习得完成之后,随着初步的阅读能力的获得,还有一次类似于口语习得的书面语习得,可称之为母语的第二次习得。它不同于语言学习或一般语言训练,但并不对立。母语二次习得具有大量、真实、反复、渐进的特点,把握母语二次习得的规律,有益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科学化。  相似文献   

19.
“把”字的语法化是从实词用法过渡到虚词用法的过程。运用个案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对两名说汉语儿童“把”字的习得过程进行观察和研充,结果发现:儿童“把”字句的习得是一个由“把”字的实词用法过渡到虚词用法的过程;虽然儿童从“把”字句的实词开始习得,但是虚词用法的发展远远快于实词用法的发展。母语习得与语法化之间顺序上呈正相关,在应用频率上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两名说汉语儿童1~4岁长期跟踪观察获得的语料进行分析,发现4岁前儿童已具备基本的时间意识,但仅能习得其中较为典型的类型。从"了"字表示完成和表示事态变化两种不同含义的角度,揭示说汉语儿童早期时间意识是从"了"开始的,得出"了"的习得过程、特点及规律,并从认知和心理方面分析影响"了"的习得和影响儿童早期时间范畴习得的原因,以期对儿童早期母语教育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