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认为 ,闻一多先生所提出的“宇宙意识”,近似于中国古代哲人所说的“道”。它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思维的民族特征。艺术家对“宇宙意识”或“道”的情感体验特色 ,使“宇宙意识”或“道”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宇宙意识”的提出 ,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美学的研究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力图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去探讨中国艺术意境论的问题,对意境论的哲学基础和实质、特征、结构等进行探讨,认为中国古代的艺术意境及其理论渗透着中国古代的宇宙意识,是“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在艺术上的一种表现,其中特别是与《易经》、道家关于“天—地—人”宇宙一体化的宇宙观相联系。艺术意境中的“情景交融”的实质和整体性、直觉性、空灵性的特征都应该从这里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3.
《易传》的生生精神、变通理念、尚中意识 ,反映出《易传》以“易”为宇宙自然的生命本源 ,以“变”为宇宙自然的根本属性 ,以“中”为宇宙自然的最高品德 ,映射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的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4.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首次被选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的赏析示例篇且。此诗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谈·宫体诗的自赎》中赞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这是一番神秘而亲切的、如梦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既是“梦境的晤谈”,又有“强烈的宇宙意识”,多么神奇,多么令人神往!从诗中“江畔何人初见月?  相似文献   

5.
数字技术的发展,宣告了“后电影时代”的来临,其主要标志是电影的主体地位开始受到短视频等的强烈冲击。随着“新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以及量子理论等新理论的未来启示,后电影时代的纵深性正日益显现出来。正是基于此背景,文章从元宇宙景观化、叙事凝结化、技术意识化三个方面,详细论证了后电影时代的新特征,即:胶囊元宇宙和全域元宇宙的张力正在造成一种“智能洞穴”的新型景观政治,元宇宙电影的新型叙事渐渐趋向于一种凝结态,而叙事的凝结化则是全球技术意识化的一种缩影。毫无疑问,“后电影”正引导人类社会完成与现实的“再次分离”。  相似文献   

6.
所谓潜意识就是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它又称“右脑意识”、“宇宙意识”。潜意识是人类原本具备但却忘了使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通常称之为“潜力”。 一、潜意识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人同时具有意识和潜意识。一般情况下,人在学习的时候,都是运用意识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陈子昂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来自于他的诗歌理论而非诗。但是,他的一首小诗《登幽州台歌》却似洪钟巨响般地奠定了他的诗名。此诗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正是在这种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的碰撞交织中,凸显了中国古代文学“士不遇”的传统主题,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以小为大的审美力量。  相似文献   

8.
元宇宙是互联网发展的新兴趋向,集内容创造、娱乐体验和社交互动于一体的元宇宙游戏,以其全维感应性、兴趣社交性、能力扩展性、“全跨”媒介性吸引青少年,在削弱个体价值分辨能力、淡化社会责任担当意识、诱发道德失范行为、引致个体异化等方面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对此,应理性审思元宇宙游戏与青少年的相互关系,从法律规制、科技监管、道德教育、个体实践等合力共治视角,将社会主义道德观这一精神上的“盐”溶入元宇宙游戏的“汤”之中,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与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观。  相似文献   

9.
李涛 《成都师专学报》2006,25(6):12-15,50
魏晋时期,伴随着理性世界的转变,人们的感性世界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出现所谓的魏晋“深情”。这种以知识分子为情感主体的“深情”,既不同于《诗经》时代原发性的“民情”,也不同于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性情”和道家“有人之形而无人之情”的“天情”,它是知识分子个体生命意识觉醒之后于天地宇宙中寻求心灵安顿和精神自由的情感,即人生和宇宙合而为一的生命超越之情。正是这种魏晋“深情”,把中国诗学引向强调“神与物游”和“情景相生”的抒情道路,并深深地刻上了宇宙情怀的烙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无限与自由精神象征的宇宙意识”、“高大神威与壮阔雄奇的境界”两大视域,论述《庄子》中蕴涵的崇高美,从而提示了庄子美学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倪红梅 《文教资料》2011,(5):13-15,33
本文通过"创造底宇宙"去触及梁宗岱的宇宙意识之源,从而丰富梁宗岱研究的角度和意义。纵观古往今来文人创作中的宇宙意识,或者像哲学家那样去探究宇宙的本源,或者与生命意识相伴而生,与人生体验相观照而诱发生成生命意识。梁宗岱的宇宙意识却另辟蹊径,为了超越时空和生死的局限和孤独,独具匠心地创造一个"创造底宇宙",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对个体生命的和谐和超越。象征的"契合"最终指归"宇宙意识",而宇宙意识又指归到"创造底宇宙"。  相似文献   

12.
近日,有幸读到了永嘉董林梯老师发表于《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年第2期)的《贯穿语文教材的“大生命”意识》一文,该文认为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贯穿着一条体现“大生命”意识线索——“不只关注人类生命的个体现象,而是关注大宇宙、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现象”,董老师在文章中对教材中的“大生命”意识进行了详细而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李白的理想图式中,“功成”的一面有着心系社稷的执著追求,“身退”的一面有着亲和自然的宇宙意识.屈原式的执着追求和庄子式的宇宙意识确实不易融合,对李白来说真可谓艰难的选择.但是李白还是选择了,尽管他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在功未成而身亦未退的煎熬和悲愤中终了一生,而他“并庄屈以为心”的文化人格精神及其用文化人格精神铸就的诗文却是日月高悬、朗照乾坤的永恒和不朽.  相似文献   

14.
“气韵生动”是南齐画家谢赫首先提出的美学范畴,是我国绘画创作与批评的最高准则和历代画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气韵生动”的哲学基础是我国古代的生命哲学和元气本根论思想,是饱含生态意识的关学之思。“气韵生动”标举的是生命的自然节奏,是对浑沦一气的宇宙生命的礼赞。“气韵生动”的宇宙生命是艺术家表现的审美本体,也是中国艺术生态审美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陈郢 《培训与研究》2005,22(1):85-87
传统技法经过一代代承传到今天,面对现代社会赋予人们的崭新的视觉领域,艺术家如何才能将主体意识的新活力注入到传统笔墨中,是中国绘画尤其是山水画所面临的思考。把山水画的境界尽可能放置于宽阔广远的宇宙之中,用笔墨营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6.
<正>从哲理的角度来考察禅宗,可以看到其“真我”、“空”、“体悟”等一系列内涵的辩证统一.禅宗所说的”空”实际上是指宇宙间的万物不是各自独立不依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让、永远流变的过程.整个宇宙,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意识领域,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网,宇宙间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个现象,都是网上的纽结或者说交叉点,而每一个交叉点都同宇宙间其它交叉点有着或近或远、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人也是这样一个交叉点,只不过人这个交叉点能意识到“自我”,即具有自我意识,并能超越“自我”.一般的人,具自我意识却人为地割断了“自我”这个交叉和别的交叉点(他人和他物)的联系,即把自我实体化了,又把别的交叉点也实体化了.于是自我和他人、他物分裂为两个彼此斥在、相互对立的实体,即主体与客体.当人超越主客对立、超越自我意识时,人就能悟到禅宗所谓的“真我”,悟到自己原来不是独立不依的实体,而是“空”,不是与他人、他物可以须叟分离的;而是与他人,他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至于“真我”就是整个联系之网,就是宇宙整体.  相似文献   

17.
老庄道家对人与天地宇宙的分隔、社会-国家的纷争和道术的分裂,怀有一大悲情。人与天地宇宙的分隔,源于“人耳人耳”的一种力图挣脱自然本根的“主体性”追求。随着这种追求的越加强烈,人背离天地宇宙越远,人越加丧失自己生存的依据。人与天地宇宙的分隔,又从心智的开启、工具的发明开始。心智的开启、工具的发明,出自功利的追求并强化着这种追求。由之,人不仅与天地宇宙分隔与对立,个人与他人和社会陷于分隔与对立。人被迫陷入双重的对立与冲突之中,再也无法摆脱。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带来的是悲剧性的运命!老子从宇宙论支撑了他对进步与文明的批判,建构起“回归自然”的社会理想;庄子则从对人类认知可靠性的深刻反思,引出了“荒诞意识”与“艺术人生”。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阐述了“元宇宙”的起源及其发展现状,然后对医学生进入“元宇宙”的社交行为进行了分析,接着论述了“元宇宙”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元宇宙”背景下医学生心理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宇宙代数学”是周易的一个代名词。“周易是宇宙代数学”构成一个判断句式,主语是“周易”,谓语是判断动词“是”,宾语是一个偏正短语“宇宙代数学”。名词性定语“宇宙”是一个合  相似文献   

20.
人是宇宙的产物,人无论生死都属于宇宙。中国古代自然山水诗里,以宇宙意识俯仰万象,观照人间,体悟人生,宇宙意识也就成了中国美学的一大特征。因此本文试着从主客体互相印照的四个方面来勾勒中国古代自然山水诗里或隐或显的宇宙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