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苟文蓉 《考试周刊》2013,(88):23-25
近年来,“林学”研究不断升温,对林语堂译作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但是多数研究者都着眼于翻译策略研究方面,鲜有人关注林氏译作中的美学思想.其实,林语堂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翻译的角度论“美”进行翻译的翻译家,且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基于此,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梳理林语堂独特美学思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最终通过对林语堂翻译作品的分析,以其译作中充分展现美学思想的文字为例,向读者展现林氏译作独有的率真表现之美、自然性灵之美和幽默闲适之美.  相似文献   

2.
“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本主要叙述了“童心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李贽从“童心说”的观战出发,提倡“自然之为美”,反对“中和之为美”;主张无意为,反对有意为的美学思想,这此美学思想,开启了一代新思想和学的新风尚,无论在理论上和创作上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提起苏东坡的《念奴娇·大江东去》,人们便会很自然地想到“豪放”二字。但是,仅仅从“豪放”风格出发,研究这篇杰作,只道出其然,而未道尽其所以然,未免难于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其应有的艺术价值。这首词之所以被世人公认为杰作,是因为熔景观美、情真美、气质美、音韵美于一(?)集美之大成,它是苏东坡文理自然就是美的美学思想一个结晶。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的艺术美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美学非常看重人生,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是同体同构的,视人与天地自然如一大生命。作为中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庄美学思想认为作为宇宙自然生命本源的"道",既是生命的基础、生命活力的源泉,也是美所生成的根本所在。由此出发,老庄美学推崇"与道合一"的审美境域论。  相似文献   

5.
从陶渊明诗歌的自然之美、人格之美、劳动之美、风骨之美几方面论述陶渊明诗歌的美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胡琨 《文教资料》2008,(35):29-30
狄德罗·德尼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其思想极具进步性和丰富性,<论美>是他早年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本文着手从美的客观性、社会性等方面论说他的"美在关系"说,以此进一步说明这一美学思想的开创性、进步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老子直接论述“美”的文字并不很多 ,表面上似乎还排斥美。但在其思想中 ,他已用其自然之道的形上学原理 ,深刻探讨了美的本质。老子的美学正是在对世俗的、传统的审美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以自然真朴为美的美学思想以及“道法自然”这一认识和把握真正“美”的根本原则和方法 ,使得老子美学开创了道家美学以至整个中国美学注重法自然、尚素朴以及重质轻文、求真贵淡的优秀审美传统  相似文献   

8.
论周敦颐美学思想陈水根周敦颐美学思想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关于自然美,道德人格美,音乐美学,文学美学的思想。关于他的自然美的思想。周敦颐主张以自然的勃勃到机为美。他对于自然生长的花草很喜欢,喜欢自然界的勃勃生机。他窗前的草不除掉,任其生长,有人间他这是...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老子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老子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道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万物齐一"与平等共生的和谐之美。和谐是老子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道家“自然为美”的美学思想,对现代旅游意义重大。文章从“自然”的内涵入手,分析“自然为美”的道家美学思想对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中介三方面的影响,并从旅游产品开发理念、模式等方面探讨其对现代旅游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黎蓉 《现代语文》2007,(4):29-30
宋代山水诗以其独特的美学面貌在宋诗中别具一格,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本文试图从整体上把握宋代山水诗的美学精神,通过对客体意象、主体心境与态度、审美方法的考察来探寻其以“自然”为美、以“淡远”为美、以“闲适”为美、以“趣”为美及“同构”为美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先秦道家老庄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道家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道家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复归于补”的自然人性境界和谐之关、“万物齐一”的平等共生和谐之美。和谐是道家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老子直接论述“美”的文字并不很多,表面上似乎还排斥美。但在其思想中,他只用其自然之道的形上学原理,深刻探讨了美的本质。老子的美学正是在对世俗的、传统的审美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以自然真朴为美的美学思想以及“道法自然”这一认识和把握真正“美”的根本原则和方法,使得老子美学开创了道家美学以至整个中国美学注重法自然、尚素朴以及重质轻文、求真贵淡的优秀审美传统。  相似文献   

14.
刘勰所撰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内容丰富博大,而“文道自然”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所谓“文道自然”,就是从天(自然)人相通的思想出发,抓住自然及其合乎规律的运动同艺术审美的联系,一方面认为美和艺术根源于自然,符合自然;另一方面认为通过人对规律的掌握,可以创造出超越自然的艺术美.可以说,刘勰是把我国传统中兼有哲学和美学意义的“自然”论全面地运用于文学领域,从而建立其体大思深的理论体系的.  相似文献   

15.
物理学之美与物理学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到美学 ,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等具体的感性上的美 .而对自然科学领域中的科学美 ,大多数人则不易感受到 ,这是因为科学美与艺术美乃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美 .从美学的角度来分 ,美有两个各具显著特征的不同层次 .一个是事物以其外在的感性形式所呈现的美 ,这种美是外在的、易感受到的 ,如美的自然景色 ,美的音乐 ,美的雕塑、绘画、建筑物以其形象、声音、色彩作用于人的感官 ,唤起那些观赏者主体内心中的和谐共鸣 ,产生美的享受 .另一个是事物以其内在结构的和谐、秩序而具有的理性美 ,这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美 ,它虽然要通过感官接受…  相似文献   

16.
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在他的著名著作《庄子》中有十分完整的理论表现.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所决定,庄子的美学思想有一个突出的要义,就是虚无,表现在审美态度上,就是“虚静”.认为“道”是宇宙本体的最高境界以空灵自然、无为为美.所谓“虚静”实际上是老子提出的,但是把老子的虚静说中无为和归于自然的一面加以发展的是庄子.他最先肯定了审美过程中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雕塑以其恢弘而博大的崇高感体现了人对美的理想范式及美好生活的寻求,它是积极、健康而鼓舞人心的艺术.古典时期的希腊雕刻艺术,模仿自然与理想化相结合的关学思想非常突出,使它的艺术性和美学思想更加灿烂辉煌.尽管它产生于久远的年代,但作为典范,无论是艺术还是精神,都启示并指导着后人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18.
苏格拉底的美学思想主要见之于色诺芬的著作和柏拉图的早期对话。传统观点认为在《回忆苏格拉底》中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在效用"的美学观点,并以此作为其美学思想的元点。但是这种概括没有把握住苏格拉底美学思想的精髓,"美在合目的性"才是其美学思想的要义所在。它涉及合乎人的目的性和合乎神的目的性两个层面。"美在合目的性"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对古希腊美学"和谐说"的改造和扬弃,同时也构成了柏拉图"美在理式说"的滥觞。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艺术对于诸多生态美学核心问题,有极为丰富和深刻的阐发.在传统绘画艺术观念中,自然是美的,自然之美是一种原生性的"自在美";人本身以及人的创造活动也是一种"自然",人创造的艺术作品具有的美,作为一种"再生美",与自然之自在美和谐统一于世界之一体.传统文人画艺术的这些思考,应当成为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的思想资源,并启迪研究的思维路向.  相似文献   

20.
庄子论“道”,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任顺自然。由此生发出了庄子以自然之美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庄子将“道法自然”作为审美的最高原则,强调“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将自然率真之美推为极致;倡导“无以人灭天”,反对任何对自然的矫饰乃至损坏。庄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审美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