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免引来不必要的质疑,我开宗明义:本文只谈文学(小说)意义上的诸葛亮。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马谡是蜀国的参军,自幼熟读兵书,司马懿引兵进犯,他自告奋勇镇守汉中咽喉街亭,并且在出发前“立军令状”。结果因为自高自大,骄傲轻敌,拒绝副手王平于当道筑土城的劝谏,被司马父子趁机断了汲水之道,乘虚而入,街亭失守,蜀国因此丢掉了一个重要战略枢纽,变得十分被动。  相似文献   

2.
蜀国后继无人,以致首先被司马氏灭掉,其主要原因是刘备、诸葛亮用人之误和不注意培养人才之过。刘备有一根宗族观念和兄弟情义结成的无形锁链束缚着他的思想,不听忠言,使蜀国元气大伤,留下危局.诸葛亮不仅识人、用人屡屡失误,而且忽视培养和发现人才,使部将产生依赖思想,缺乏锻炼机会.以致后继乏人.当今反思“蜀中无大将”,更有它的新意与伟力。  相似文献   

3.
道家的美学思想中老子、庄子关于文艺否定论思想一直受后人关注。这种观点基于道家“道”的观点。道家主张“道”是宇宙世界的本真,它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人们认识的只不过是它的虚幻的现象而已,从而推出人的感官对它是无能为力的。道家从否定人开始提出了文艺否定论的观点。文艺否定论主张反对文化学术、言辞辩说以及一切审美活动。但是道家也不是一概否定美,他们只是否定感性的具体现实美,也就是用来刺激人的感官的世俗艺术。他们主张的是自然之美,也就是道之美。道家的美学思想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在对李平和法正等人的违法事件处理上使用了双重标准。对刘焉父子统治蜀地时期的司法等问题评估不实。在经济上没有反映出诸葛亮把蜀国治理得好,他严法的目的是收税。由于他提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观念,使蜀地人民负荷超重,纵向看大大超过刘焉父子统治时期,横向看也超出了魏国和吴国。因此,诸葛亮治蜀不但没能使经济好转,反而加重蜀国人民的负担。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在对李平和法正等人的违法事件处理上使用了双重标准。对刘焉父子统治蜀地时期的司法等问题评估不实。在经济上没有反映出诸葛亮把蜀国治理得好,他严法的目的是收税。由于他提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观念,使蜀地人民负荷超重,纵向看大大超过刘焉父子统治时期,横向看也超出了魏国和吴国。因此,诸葛亮治蜀不但没能使经济好转,反而加重蜀国人民的负担。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是正面的、充满智慧的 ,甚至达到神化的地位 ,但是作者却不得不尊重历史的结果———蜀国最终灭亡。为了将《三国演义》之蜀国灭亡与诸葛亮形象塑造的逻辑统一起来 ,书中在描写诸葛亮智慧的同时 ,也设下了很多暗笔 ,如描写了诸葛亮在战略指挥、用人方面的错误和缺点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在治理蜀国的实践中,提出并实施了许多惠民的观念和措施,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劝农业、均贫富、禁末作、节用度等措施“抚百姓”,通过教令、教化、赏罚等方式“示仪轨”,通过“省官并置”、“亲贤臣,远小人”等途径“约官职”等。诸葛亮关于惠民的许多观点,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今天,仍然很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宁静致远,语出诸葛亮《诫子书》:“非宁静无以致远”。意为只有恬静气定,不染浮躁.心如止水,才能高瞻远瞩,成就伟业。宁静致远是先贤修身治国之道.也是新时代共产党人“恪尽兴党之责”所应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名字风波     
不知咋的,三国中的人物开始研究起名字来了。起名字嘛,人生大事!大家都想起一个又好听又有气势的名字,有的人顾不了什么“父母之命”,也想把名字改一改。这下可好,大家瞅准了一个人——诸葛亮。都说他足智多谋,取名字应该小事一桩吧!刘备趁机为诸葛亮开设了一个“免费取名小屋”,也进一步让蜀国人民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关怀无微不至。“诸葛先生,给这孩子起个名吧!”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抱着个一周大的孩子,道:“他姓王,排行老八”。“哦,原来如此。那就叫王大发。‘发’与‘八’同音,差不多了,小名叫发发,寓意发财吧!”诸葛亮摇了几下扇子,老…  相似文献   

10.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中间删除了《空城计》一节。 公元222年,蜀国彝陵之战败于吴国,元气大伤,加之“南夷”力量日增,形势危急。诸葛亮注意休养生息,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夷”,解决了出兵伐魏的后顾之忧。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开始了“以攻为守”的北伐战争,连续六次出兵伐魏,即“六出祁山”。  相似文献   

11.
武侯的遗憾     
诸葛亮身为蜀相,志向、才能和德操罕有人敌。他全力以赴帮助刘备,联东吴、霸西蜀,以灭曹兴汉为最终目的。大事未成的原因是:其志向与二主不同而遭到他们的破坏和怀疑;申韩之术治国急功近利大伤蜀汉的元气。辅君未得真明君,治国未行儒家仁政,是诸葛亮最大的遗憾。认识这些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历史和人生,从古人的教训中吸取智慧。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的《出师表》以缅怀先主知遇之恩和决心兴汉讨贼的虔诚心态,透辟地论析了三国鼎立的时局,提出了出师伐魏的种种理由,阐明了内心深处对后主不善治国的忧虑,陈述了多年来为复兴汉室辅佐二主所付出的艰辛,表达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毅精神和耿耿忠心。  相似文献   

13.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一生辅佐刘备刘禅父子,联吴伐魏,志在兴复汉室,延续汉祚,但出师未捷身先死。1 700多年来,这位失败的英雄,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地位,不断升华,以至于成了中华民族忠诚、智慧的化身,受到人们普遍青睐。这一现象,给人们很多启示:要得到世人的认可,要实现成功的人生,就要像诸葛亮那样:善于学习,把握好人生,忠于职守,为民造福,行事谨慎,谦恭待人,严以律己,清廉直正。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刘备具有五大帝王资质和突现五大用人精髓的论述,用故事说道理,借历史讲人物,旨在阐述蜀主刘备的帝王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15.
谯周是三国时蜀国益州集团中颇为复杂的一个人物。他精通儒术,又是当地土,在以“法”治国、“荆楚人贵”的诸葛亮时代并不显达。当曹魏灭蜀时,他力劝刘禅投降,使蜀汉免受兵燹之灾,其本人却因此见贬于后世。谯周门生众多,名有立、杜轸、李密等,他们在入晋后仕途畅顾,青云平步,与吴蜀故地其他贵胄的境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仅与识周的生平行事及其影响,也和司马氏政权出身儒学世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巴国春秋、公孙跃马、刘备托孤。重庆奉节白帝庙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悲壮沧桑的历史画卷。时代变迁,世事湮没。白帝庙究竟因何而建,后人妄说种种。传统的说法认为,白帝庙源出于祭祀西汉末年蜀中称帝的公孙述而建。然而笔者认为,古代巴人祭祀族神廩君白帝天王才是白帝庙始建的真正源由。  相似文献   

17.
《三国志》中有关刘备军事集团平定益州的记载很少,也有很多问题与《华阳国志》等其它历史文献有不同的记载。究竟谁是谁非,只有通过考证。例如:刘备入蜀将率士卒是多少、诸葛亮等人入蜀的时间、巴郡太守是谁、诸葛亮等人的行军路线、有关“南中”的平定等问题。现在来研究这几个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18.
《隆中对》使刘备绝处逢生,找到了自己发展势力的道路,也奠定了诸葛亮的政治家的地位。历来对《隆中对》的分析较少注意诸葛亮为刘备指出的北上攻曹的战略。由于刘备没有按照诸葛亮的规划攻曹,结果造成蜀汉局促于蜀地,从而丧失了北上发展的机会。这充分说明了诸葛亮的远见和卓识。  相似文献   

19.
寒人出身的刘备与曹操、孙氏兄弟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刘备的用人方式因此与曹操有很大不同,而与孙氏兄弟只有某些相似之处。刘备在无任何政治优势的条件下,藉异姓兄弟而奠建功立业之初步根基,藉信义而得人才与民众的普遍拥护,藉真诚求才之心而得天下奇才之感戴。刘备的人格魅力使他网罗了一批忠贞不渝之士,但也因过分重用最先结交的关羽而铸就大错。  相似文献   

20.
三国时期蜀汉实行的民族政策最为成功,成效最为显著.在争夺荆州的战争中,各少数民族尤其是武陵蛮夷部落,表现了鲜明的“拥刘”倾向,为蜀汉集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蜀汉之所以能够赢得各少数民族的鼎力支持,是因为刘备、诸葛亮等人改变了过去单纯杀戮的民族压迫政策,执行了以“和”“抚”为基本原则的民族策略;而且消除歧视行为,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民众的人格和文化习俗,采取了汉夷两级官吏共同管理地方等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