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从人才选拔、课程设计、培养流程制定、求职就业、继续教育等各个环节对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方案进行系统升级。在培养理念上,要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拥有全球视野,同时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闻传播人才。在招生环节,选拔兼具家国情怀和跨文化素养的外语人才;在培养方案设计环节,以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在实践就业环节,实现人才培养院校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与双向互动;在继续教育环节,不间断为国际传播一线人才提供培训和终生学习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对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国际传播人才是沟通中外的重要桥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国家重要战略储备性人力资源,建设梯次结构合理、能力结构完备、衔接有序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并发挥应有作用,需要贯彻终身教育理念,对国际传播人才进行持续培养培训,努力构建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完善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建立系统性教育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影响力,需要大力培养企业国际传播人才,建立一批专业化的企业国际传播人才队伍。企业国际传播人才应具备业务素养、媒介素养和跨文化素养。结合我国企业的海外发展现状、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国内外现有资源,企业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可以有四种路径:外部延揽专业传播人才、内部培训国际传播人才、建立企业高校联培机制、优化国际传播专业设置。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过去41年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历史全面回顾,总结中国国际传播人才的整体模式,总结特征,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方向。整体说来,传统的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是典型的集中权威(authority)模式,是以国家需求导向,以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为核心内容,复合其他学科尤其是语言能力的“国际传播+”模式。在培养效果上,该模式满足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对国际传播人才的临时性和表层需求,但在中国全面融入世界体系的今天也导致了中国国际传播结构性失语,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需求。适应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关系、国际格局的变化以及当下媒介技术引发的全域性、生态性、颠覆性变革,未来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亟需走向分散枢纽模式(hub),通过在不同专业、学科复合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实现从“国际传播+”走向“+国际传播”,从不同专业、学科赋能国际传播走向国际传播赋能不同学科、专业,实现因校、因专业制宜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专业、学科体系建设,解决中国国际传播在专业领域的结构性失语。  相似文献   

5.
国际传播智库建设的持续推进,为旨在服务于高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奠定了基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能够有效推进与助力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国际传播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应充分考虑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管理,实现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中国外文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立与推进,在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实质性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6.
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应在深刻认识当前国际传播新形势、新任务和新使命的基础上,创新推进国际传播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在加强和完善国际传播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切实推动国情教育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不断推进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转型,探索科学设置国际传播学科专业新体系。同时,要重视培养国际传播后备人才的文化共情能力,强化其互联网思维,提升其跨文化传播和跨媒介叙事能力,掌握不同区域、国家和群体之间的话语表达方式,从而实现其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有效提升,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7.
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担负着向国际社会报道中国、站在中国立场报道世界大事的重要职责,是中国观点的传播者、中国立场的阐释者、中国形象的塑造者。急剧变革的国际形势及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国际传播事业带来了新挑战,给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中国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要走中国化的道路,它不同于西方新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法,应该是一套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国际化培养体系。需要形成由党和政府主导、主流媒体和新闻院校联手办学的模式,"坚持党的领导"是原则,"坚守国家立场"是根基,"坚定中国特色"是路径。其核心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坚守国家立场,明确"为谁传播";及时发出声音,把握"何时传播";讲好中国故事,解决"传播什么";拓宽传播渠道,掌握"怎样传播"。  相似文献   

8.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与国际环境的变化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面对新的时代要求与国际形势,为增强国家对外传播软实力,掌握国际话语权,国家开始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来大力发展国际传播事业,不断对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研究发现,我国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密苏里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为鉴,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一是积极推进以实习实践和专题教学为导向的"工作坊"教学模式;二是开拓学校与媒体平台、政企、国外院校联合培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为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9.
正"第七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拟于2021年8月下旬在天津召开。本届研讨会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承办,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及有关研究机构协办。大会将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贯彻,围绕"启航新时代对外传播新征程",深入研讨当前和未来对外传播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紧迫性和前瞻性问题,持续发挥理论研究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作用,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庆祝建党100周年。论文征集工作于2021年4月20日开始至2021年6月20日结束。本届研讨会继续开展"国际传播成功案例"的征集和评选。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国际传播涉及的国际国内舆论环境、媒介与平台、内容与技术、理论与方法业已发生新的变化,而中国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正处在迭代升级的窗口期,这其中,传播资源进一步深入到城乡,挖掘并讲好中国地方故事,显得尤为重要。一、时代背景: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中国新故事  相似文献   

11.
邹璇 《现代企业文化》2023,(35):141-144
人才是国企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新形势下,国企需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加强人才建设,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同时采用合理、符合实际需求的管理模式,预防人才流失,挖掘人才潜能,转化人才资源,提升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因此,文章基于高质量人才标准,对国企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的必要性,以及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管理现状展开研究,探究了国企高质量人才队伍的管理模式,以完善国企人才管理方法,落实“人才强企”战略,为国企稳步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2.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乃至全球独有的多元文化互融互通的湾区。在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湾区经济体量与发展条件逐步提高,湾区国际传播有望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供支撑点。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传播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体系提供了可以探索的新路径。需要进一步理清湾区国际传播的概念边界与核心价值,进一步挖掘打造区域品牌的可能性与立足点,进一步梳理跨境合作的政策壁垒,探索湾区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实践路径,发挥湾区在国际传播战略建构中的独特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积极打造适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身份、定位、功能的国际话语表达方式,打造国际传播的新平台,培养一批善于国际传播的人才队伍。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外宣工作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以及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的"5·31讲话"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是推进新时代对外宣传工作守正创新的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首都北京在认真分析研究新时代的新特点和新任务基础上,总结提升北京市国际传播实践经验,即坚持目标导向,立足全球视野、国家站位、首都定位、首善标准;探索工作思路,坚持做强主流传播、主场传播、主力传播、主心传播;探索传播策略,坚持把事实传播做足、把议题引领做优、把精神力量做强、把创新传播做活,不断提高首都北京国际传播能力,生动传播最新、最美、最好的北京,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从融入全球化转向塑造全球化,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新时代呼唤新的国际传播秩序,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又为传播新秩序的重建提供了新的路径可能。信息传播的新特征、新动向表明,移动互联网提供的"弯道超车"机会已经显现,中国对外传播事业扬帆加速正当时。  相似文献   

16.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际和国内形势发生新变化。如何提高对外传播精确度,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成为一项重大研究课题。精准传播的有效途径离不开多元主体传播,同时也需要营销"品牌中国",增加受众认知新体验;依托传播区域,开展跨国实地调查研究;基于大众需求,提升中国文化的亲和度;区别受众类型,提供精确对口的内容服务。  相似文献   

17.
9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外文局成立70周年致贺信,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际传播机构"的明确要求。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提出,对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目标任务,中国外文局将重点在六个方面全面发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宣介统领外文局的国际传播工作,以建设世界一流国际传播机构为目标谋划中长期发展,以"三重"改革推动外宣事业创新发展,在国际传播大格局中汇聚更多资源力量,突出特色打造国际传播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重镇高地,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的国际传播专业队伍。人民画报社社长于涛认为,"世界一流"的国际传播机构应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引领力、覆盖全球的传播主渠道和引导舆论的国际话语权。今日中国杂志社社长呼宝民认为,可以通过提高品牌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力、全面提高综合实力来实现创新和突破。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认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需要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紧紧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加强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与决策影响力,扎实推进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一流智库建设。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孙璐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际传播机构"需要从五个方面努力:坚持国家站位,聚焦目标受众精准传播,规范和优化传播内容,建设多元化、高效的传播媒介,重视提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际传播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有新理念新思路新格局,基于国际国内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进行全面提质升级,在关键领域实现转换,即场域与情境转换、话语与叙事转换、逻辑与路径转换。通过转换,国际传播进一步提升针对性、贴近性,强化适应性和应变力,优化传播的效能和效果。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31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同中国国际传播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前进指引和当下遵循,擎画了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新蓝图。我们需要在一个更为科学的尺度上,一个更为纵深的历史维度上,更为明确的问题意识基础上,更全面的知识生产视角上理解这一讲话,为开拓国际传播的新局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20.
<正>迈入20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在国际传播方面正逐渐结束"跑马圈地"的阶段,面临着"落地生花"的新挑战。如果说"跑马圈地"是人、财、物的量的投入,那么"落地生花"就是对人才提出了质的需求,人才质量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我国国际传播能够达到的高度和广度。面对国家层面在国际传播上的阶段性转变,面对着新的"融合时代"的到来,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正确处理教育与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使其顺应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