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6 毫秒
1.
《弦乐三重奏》是韦伯恩从自由无调性创作时期至采用十二音序列技法写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文以韦伯恩的《弦乐三重奏》为研究对象,对其序列技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发现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该作品对韦伯恩后期序列作品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威伯恩是十二音序列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作曲家,其晚期创作中表现出向整体序列音乐发展的倾向,将最初的音高序列逐渐扩展至其他音乐要素,并最终促使整体序列音乐正式形成。文章选取其晚期四部器乐作品《九件乐器的协奏曲》、《钢琴变奏曲》、《弦乐四重奏》、《管弦乐变奏曲》为例,研究威伯恩采用怎样的创作技法,实现从音高序列向全面组织化的发展,并探讨威伯恩与整体序列音乐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美国作曲家约翰·科瑞里利亚诺音乐作品《第二交响曲》为研究对象,从其创作技术与技法的多方面层次角度,结合作品的主题形态特征、音高组织、节奏、节拍和速度、结构原则、配器手法、弦乐乐队与弦乐四重奏写作之比较等方面,针对每个乐章的不同角度探寻分析其音乐创作个人风格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汉江韵》三重奏是由王中山先生在《汉江韵》独奏曲的基础之上重新整理改编而成,从演奏形式上的改变以及创新性技法的加入,让这首传统乐曲焕发出新的生机。本文从《汉江韵》三重奏中的传统风格、韵味以及王中山先生改编加入的创新技法进行分析,总结《汉江韵》三重奏中新的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5.
《第二弦乐四重奏》是里盖蒂在音乐创作技法比较成熟时期的一部代表作。本文以该作品的音响特征环节进行针对性初探,力求发掘出推动我国音乐发展的素材以及创作技法。  相似文献   

6.
作为序列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韦伯恩将十二音作曲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本文将从序列类型、序列材料的分配与结构、伴奏动机的音级类型这三个方面对其作品Op23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音集集合表为分析工具,以构成序列的离散三音与六音集合的结构特征入手,对韦伯恩《钢琴变奏曲》op.27第三乐章中的序列结构与序列关系进行分析,探索韦伯恩是如何设计这个乐章序列的音高组织结构,又如何实现此乐章序列间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8.
<正>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音乐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他的大部分作品创作是在白银时期。纠缠不清的痛苦和无尽的折磨是他一贯的鲜明风格,他的创作原则是:他只听凭自己灵魂的召唤。长诗、画面性、标题性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三大特点。一、早期到成熟时期1873-1897年是拉赫玛尼诺夫作品尚未成熟的时期,他的早期作品有《阿列科》和献给柴可夫斯基的《图画幻想曲》、和弦乐幻想曲《岩石》、《哀歌三重奏》。其早期的创作为以后的创作作风格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9.
亨利·浦塞尔是十七世纪最杰出的英国作曲家,也是复调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人物。十五首《弦乐幻想曲》是浦塞尔的成名之作,也是他最杰出的器乐作品。本文通过对其中有代表性的的四首幻想曲的研究分析,试图探讨亨利·浦塞尔弦乐幻想曲创作的特点以及对后世音乐作曲技法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非调性创作思维中,调性并没有彻底地隐退,而常常是以一种极为隐蔽的方式在"幕后"宏观控制着乐曲。以韦伯恩《五乐章弦乐四重奏》之Ⅲ为例,论证该作品在以非调性思维创作乐曲过程中,调性所具有的本质性意味,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如何平衡非调性思维和调性思维,使之对立统一地交融在一起,共同为乐曲服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古筝曲《将军令》、《战台风》摇指技法剖析,从作品演奏技法方面来细致解析摇指技法在传统作品和现代作品中的衍变过程与特点,从而了解并研究古筝摇指技法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美国作曲家塞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1910-1981)的创作以"抒情性"著称。在音乐朝着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潮流中,他始终坚持在传统中创新的写作风格,《弦乐四重奏作品第11号》,并且将其改编成弦乐作品,从而诞生了《弦乐柔板》。经著名指挥家托阿斯卡尼尼指挥演出并录制唱片发行后,立即风靡乐坛。  相似文献   

13.
巴托克·贝拉·维克托·亚诺什,二十世纪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第四弦乐四重奏》作为功能调性体系逐步走向衰弱和瓦解的结果,作曲家开始探索新的作曲技法,模型音乐作曲技术,是选用三个或四个音组成的一个和弦式样的模型作为创作材料进行创作,因为没有中心音,所以也常常被称为"无调性音乐"。本文将用模型音乐作曲技法分析巴托克作品,研究其与十二音作曲技术的异同,同时以音级集合分析作品材料。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解析韦伯恩的音乐语汇入手,对韦伯恩格言风格时期作品进行梳理,从而阐释该时期主要音乐风格特征,多方位呈现其早期格言风格面貌.  相似文献   

15.
《第八弦乐四重奏》是肖斯塔科维奇最有代表性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之一。本文以第一乐章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乐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和声、主题动机等方面的分析,力图了解他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6.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作品以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儒家重要经典《诗经》的首篇"关雎"为音乐素材,借助于中国古代传统四言律诗的诗意背景,通过吟诵般的人声演唱与富于律动的弦乐演奏,交相辉映、相互帮衬,将独特的创作构思巧妙地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本文通过音高、织体、结构、音色等音乐要素分析入手,从作品的技法特征、文化内涵到创作理念,用"综合"的分析模式对作品进行全方位阐释,以期在当代"新音乐"作品分析上补充一个详细的个案,并为音乐创作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肖斯塔科维奇是20世纪音乐领域中极富影响力与个性的杰出作曲家,其一生中创作了多部音乐作品。本文笔者以肖斯塔科维奇的《24首钢琴前奏曲》作品34为研究对象,对其创作背景、思维与技法特征、和弦运用技巧进行研究,力求揭示与学习该作品的创作观念与和声技法。  相似文献   

18.
艾略特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座高耸的里程碑。通过对他早期作品《序曲》的分析以及将其与中期作品《荒原》的对比,可以看出他以《荒原》为代表的中期作品是如何在主题和创作技法方面对早期作品进行继承、发展和升华的。  相似文献   

19.
谈写作技法的书并不少见,然而能集500多种技法,并能循较为一致的逻辑框架,从写作全过程来讲写作技法而成书者,则不多见。袁昌文先生主编的《写作技法大观》,把技法从作家创作实践中,从作品中归纳出来,进行专门研究,写成为90万字的专著,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各种写作技法,同时,介绍技法的文笔也甚有技法之特色,其表达多有令人拍案之处。对《写作  相似文献   

20.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十二音"作曲技法随着远洋留学生带回中国,但真正的发展则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罗忠镕在这一阶段写作了以"十二音"为技法的艺术歌曲——《涉江采芙蓉》。歌曲选自东汉时期同名古诗《涉江采芙蓉》,罗忠镕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我国传统五声音乐以及作曲技法相结合。在这部作品中,无论是和声还是旋律,以及十二音音序的选择无不淋漓尽致的展现罗忠镕先生对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特色的融合。使其成为极具意义的一部作品。笔者以《涉江采芙蓉》为例,探讨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特色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