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某种程度来说,同为迅速崛起的巨型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国际舆论环境要好于中国,它被很多西方舆论奉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和"后来居上的软实力超级大国"。究其原因,除了不断发展的经济、民主制度与西方契合、外交政策向西方靠拢、战略地位可为西方所用以牵制周边大国等因素外,印度传媒,尤其是电影的全球传播能力,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与西方在彼此认知上,有矛盾和视差。存在一个老问题:对于在纽约时报广场反复播放的《中国国家形象人物篇》,美国公众只认识姚明,不明白这么多人同时出现想表达什么。出现一个新现象:因为视中国为他者,在西方舆论场,中国的崛起受到敌视;而作为"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的崛起则是"民心所向"。对于中国国际传播中反复碰到的这种隔阂和痼疾,技术提升和增加数量已不重要,关键在于文明和审美的问题。身处终生学习的时代,固然学校教育不能为这种脱  相似文献   

3.
作为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力量,中国企业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好中国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国际传播,是宣介全球环境治理领域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重要渠道之一。国际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以及中国企业在实践方面的积极探索都为中国企业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国际传播提供了机遇。与此同时,西方舆论的攻击抹黑、中国企业自身国际传播能力不足以及在对外投资方面的资源能源倾向等也是中国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国际传播领域面临的挑战。有鉴于此,一方面需要持续提升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为做好国际传播工作筑牢实践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企业自身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中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国际传播效能。此外,还应不断深化中国企业生态文明国际话语和叙事的研究,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正>讲好中国故事是世界性挑战,因为从西方话语体系和中国传统文化都无法将全球化时代中华古老文明复兴、转型和创新的故事讲清楚。中国崛起只是其表象,中国的成功,更只是这种宏大故事的一个方面。中国成功,折射西方的成就,也会推动西方的振兴;中国成功,鼓舞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成功实现现代化,带领新兴国家成功实现可持续、全面崛起。一句话,就是要讲清楚中国梦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一、战略背景:国际舆论转向,世界传媒变革当今世界,由国力相差悬殊的国家为主体形成的世界力量结构,必然使在此影响下的世界传播模式呈现出发达国家主导和发展中国家附属的倾斜态势。长期以来,世界上大部分媒介资源和媒体资本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国家通过对大型跨国媒体集团的控制,实现推销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意图,而话语权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则在国际传播秩序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弱势地位,面临着形象被误读、文化被入侵、信息安全等诸多问题。因此,国际信息传播呈现出从强到弱、从中心到边缘、从西方到东方的不平衡特征。国际传播以顺流性为主,也有逆流性交织于其中。尽管信息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但信息传播的公正性始终是发展中国家不懈的追求。特别是近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型经济体的崛起昭示着世界力量结构的变化,国际舆论格局的重心逐渐由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际话语秩序也由传统的“二元对立”向“多元互动”转变。  相似文献   

6.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时序的更替即将把世界推向21世纪。以文化交流而论,21世纪的世界将不再是以“西学东渐”为主的单向流势,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所谓“东学’,也将更多地流向西方,从而使整个世界文化呈现“双向交流”之势。人们发现,在世界很多地区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中,亚洲在崛起,中国在崛起。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令世界瞩目,推进了对外文化事业的传播与交流,古老的东方文明乃至中国人的形象已不再与“愚昧”划等号,否则洋媳妇怎肯到中国农村落户?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中国新一届领导人频密出访,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国发表了数十次重要演讲,提出"亚洲新安全观"、"中国文明观"及"命运共同体"等新的理念,进一步明确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和态度,直面问题,主动发声,创造"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为对外传播营造了积极的舆论氛围,同时也对对外传播研究提出更高要求。话  相似文献   

8.
重点导读     
正1中国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挑战、转向与创新当前,中国已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态观,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但在向世界推介阐释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话语的国际表达不充分而引发西方误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成就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而招致西方质疑等多重挑战。为破解这一困境,中国生态环境议题的国际传播需实现两大转向:一是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人类二元对立""经济思维主导"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已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态观,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但在向世界推介阐释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话语的国际表达不充分而引发西方误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成就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甚至招致西方质疑等多重挑战。为破解这一困境,中国生态环境议题的国际传播需实现两大转向:一是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人类二元对立""经济思维主导"的价值取向,转向中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价值取向;二是从各国传统的利己政治诉求,转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播诉求。而与之相适应,中国生态环境议题的国际传播也亟待创新,包括重建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主体性,重构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强势框架,以及重视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0.
重点导读     
正1"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的环境变化与路径深化"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多以来,其全球传播环境不断变化且日趋复杂,已不再是中国媒体和西方媒体的两方博弈,逐渐成为包含西方媒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发展中国家独立媒体等诸多主体构成的复杂格局。这些主体及其背后的力量共同构成了中国对外传播的主要环境要素,也蕴含着"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进入西方世界,这是商业方式的传播,它传播的是一种文化与生活方式。当时的执政者或商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文化传播,完全是生活或市场的力量,使商品价值与文化价值流入到异域文明,并最终成为异域文明的一部分,甚至会改变其生活方式。我们为什么要传播?因为我们可以得到利益。他们为  相似文献   

12.
正五月的北京,繁花似锦。这是我到北京后的第一感受。马路隔离带内,月季花开得缤纷艳丽;天安门广场上,亚洲各国国旗飘扬……29年前,一首歌响彻亚洲:"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作为诸多文明的源头,亚洲的文明底色让这片土地上的人引以为荣。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相似文献   

13.
海外华侨华人媒介实践在建构国家形象与增强国家"软实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海外华侨、华人的规模和影响逐渐扩大,海外华文传媒也迎来新的发展高潮。进入21世纪后,中国又先后提出"和平崛起"、"软实力建设"和"走出去"等国家战略,华侨华人的传播实践也因此备受关注。这其间,西方学者对华侨华人媒介的研究呈现出多  相似文献   

14.
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作为中国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所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自2013年10月提出以来取得一系列积极进展,并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反响与广泛研究讨论。美国作为世界范围内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其利益触角辐射全球各个角落,是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行稳致远需要考虑的最重要外部变量之一。在美国,围绕"一带一路"中国有针对性的对外传播工作早已展开。不过近年来,随着中美关系定位由最大发展中国家与最大发达国家关系上升为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关系,加之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对"美国优先"路线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自提出以来成为国际舆论热议的新词。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就是兼具现代性内核和文明性特征的主体性追寻。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和话语生产面临复杂的国际传播环境,在对外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时,应努力破除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就现代性所创造的多元地方性知识的交流藩篱,让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和话语在全球南方落地。与此同时,在国际传播中应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魅力的塑造,秉持自信、平等、包容的心态。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国际形势出现极端不确定性,尤其是逆全球化浪潮,呈现一浪更比一浪高之势。中国外交战略出现重大调整,从"韬光养晦"到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向世界不断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西方认为中国动了他们的"奶酪",对中国和平崛起高度警觉,采取种种措施遏制中国发展,同时加大了对中国政治体制、人权法制、军力发展等领域的批评。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的偏见根深蒂固,中国对外传播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西强我弱"的格局,新时代的对外传播需要新的方式方法,为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周均 《对外大传播》2014,(12):35-37
正所谓"软传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所讲,上乘的宣传看起来要像从未进行过一样,最好的宣传要让被宣传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走,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由"硬"至"软":军队形象国际传播的转型趋势1.大道之行:新媒体语境提供了发挥空间在传统媒体语境下,拥有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做后盾的西方发达国家成为信息传播主体,而传播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则被动地成为信息传播的弱势群  相似文献   

18.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与中国经济的崛起相适应,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必然。出版行业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领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突出体现。因此,出版业"走出去"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对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起着关键作用,更应该成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打造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思路,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则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国不仅可以以此为契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思想体系与价值观,建立大国形象,同时还可以加强与世界沟通,打破偏见,赢得认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展中国家是我们重要的团结对象,他们对于中国对外话语体系传播的理解与反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正2007年,西蒙·安赫特(Simon Anhalt)提出"国家形象指数"(Nation Brand Index),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论证了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重要性。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对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作用进行了规律性分析。其中的一个结论是"国家形象对于渴望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新的良方(new panacea)"。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非常重视和强调对全球化的参与,其国家发展目标也需要与世界广泛而密切的合作。这凸显了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重要意义。在探讨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