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2年9月11日下午,"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奥运新媒体传播效果研讨会"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召开.来自广电总局、电视媒体、媒介研究、风险投资等多领域专家以及众多高校知名学者应邀出席.与会专家学者共同回顾了伦敦奥运会期间CNTV的新媒体传播成果,并对新媒体的发展传播趋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资深媒体人、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体育新闻部副主任张斌主持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2.
钟妍 《东南传播》2012,(8):189-191
1992年法国传播学者戴扬和卡兹撰写的《媒介事件》从传播学和人类学的角度首次提出"电视的仪式角色"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2009年国庆阅兵盛典、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这些事件经由广播电视大众媒介的直播报道构成了典型的媒介仪式行为。媒介仪式传播效果的实现离不开播音员的有声语言创作,本文试通过对以庆典、开幕式解说为代表的媒介仪式有声语言的分析,探讨有声语言在媒介仪式中的作用与要求。  相似文献   

3.
迎接奥运挑战——第三届全国体育新闻传播学术会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娜  陈国强 《新闻记者》2007,(10):30-31
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主办、首都体育学院承办的第三届全国体育新闻传播学术会议2007年7月29~30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是北京奥运会前最后一次体育新闻传播学术会议,因此主题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新闻传播",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体育传播研究者、实践者,就奥运报道的观念准备与报道策划、奥运传播效果研究、奥运会的电视报道,以及中国体育新闻实践和理论的多方面问题,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2012年伦敦奥运会完美地落下了帷幕。随着它的远离,电视媒介开始反思2012年奥运传播中的策略、方针、情感与效果。笔者认为,奥运会已不仅仅是运动竞技的赛场,它已成为电视新闻报道中永久的亮点。伦敦奥运会电视传播的镜头、传播的方向、传播的重点已在奥林匹克的精神、文化与教育功能传播上留下了闪光的一页。本文以伦敦电视奥运传播为重点,从传播的方式、传播的导向上看奥林匹克电视传播功能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媒体脸谱     
《青年记者》2012,(13):2-3
央视五套为伦敦奥运改版4月18日是伦敦奥运会倒计时100天,央视五套开始为伦敦奥运改版。《体育新闻》连续播出100个中国奥运军团人物片《人在奥运年》;从倒计时50天起,《体育新闻》将新增"伦敦2012"板块,动态报道伦敦奥运会新闻。此外,央视还将推出日播节目《文洛克看奥运》,通过金牌选手的介绍营造奥运悬念,共200期。  相似文献   

6.
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更新与不断发展,媒介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推动了各行各业的深刻变革。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的体育新闻的传播方式有了鲜明的变化,并在传播理念、传播特点、传播趋势等方面彰显出新的特征。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媒介融合的基本现状,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体育新闻传播进行了简单探讨,希望对相关体育新闻工作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体育新闻传播发生巨变。新媒体在伦敦奥运会新闻传播占据主导地位表明,以新媒体为核心的体育新闻传播媒介新格局已经形成。本文从技术、社会背景和发展基础的角度,分析了新媒体能够成为体育新闻传播主要传播媒介的成因,以期对新媒体的发展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宁  方晓红 《新闻记者》2002,(12):60-67
2002年10月 ,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媒介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共吸引了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及科研单位的40余名新闻传播学专家、学者参加。与会专家提交给会议及在讨论中所涉及的主题包括农村变革与大众媒介发展的互动关系、当代中国乡村传播关系的现状与特征、传媒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涉农报道面临的难题与发展方向等诸多方面。其中有不少理论上的深入探讨 ,也有大量实证性的研究报告 ,体现了当代新闻传播学学者…  相似文献   

9.
北京奥运会给中国带来了百年一遇的发展良机,搞好奥运信息传播是我国媒介的一项重点工作。本文从媒介生态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当前的媒介生态环境.对北京奥运会信息传播,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崔鹏娟 《今传媒》2010,(11):72-73
电视媒介与奥运会的结合是奥运跨文化传播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电视媒介利用自身优势,在奥运传播的过程中逐步取得了话语权,而奥运电视转播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电视媒介话语权的执行过程。本文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例,结合"议程设置"等传播学理论来对电视媒介的话语权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大陆、台湾与港澳的传媒业迅猛发展,两岸三地都正在快步迈向媒介化社会.在此过程中,媒介影响越来越广泛,传播生态日益复杂多变.对此,传媒学术界必须弘扬学术关怀,深入研究、勇于批评,为两岸三地传媒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基于这样的共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倡导并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编辑部、中国新闻史学会与台湾世新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共同主办了"首届两岸三地媒介批评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2.
《中国广播》2006,(9):68-68
据中国广播影视报报道以“奥运体育与大众媒介”为主题的2006年传播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7月28日~29日在京举行。研讨会由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携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共同举办。  相似文献   

13.
周南 《新闻传播》2013,(8):136-137
《中国好声音》于2012年7月13日正式在浙江卫视播出后,收视率节节攀升,并引发关于节目的广泛讨论,尤其微博围观将其迅速打造为媒介奇观。基于此,从精确定位、口碑传播等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好声音》走红原因,进而以新媒介的传播力为切入点进行媒介奇观学的思考,对台上"梦想奇观"和台下"文化奇观"做出解读。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中国体育尤其是竞技类体育运动得到了国家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体育新闻传播的途径与媒介也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体育新闻随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渗透而呈现多样性和互动性发展,在多种传播媒介的竞争形势下,体育新闻传播必将衍生出新趋势.文章基于此对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快速的体育新闻传播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就当代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提出了促进当代体育新闻传播的建议,以期为体育新闻传播事业和社会服务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5.
王蕾 《新闻记者》2001,(3):58-59
20———第四届科技传播研讨会综述00年12月11~14日 ,第四届科技传播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研究会主办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文汇报》、上海科技出版社、上海科普出版社、《网络报》等单位承办。本次会议的主题设定为“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 ,宗旨是 :探讨在第四媒体因特网高速发展的21世纪 ,网络传播的发展规律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以期推动我国科技传播业发展 ,并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快速有效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研究会会长孙宝寅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孙旭培研究…  相似文献   

16.
"媒介事件"和"传播的仪式观"是近年来中文传播研究中被广泛引用的两个概念,但一些引用中,存在着误读、误用。本文想对《媒介事件》和《作为文化的传播》两本书中的相关概念进行重理,以期更为准确地把握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7.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现代化令世人瞩目,网络媒体在短短几年内已经和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主流媒体并驾齐驱,并且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媒介形式。网络作为体育新闻传播的媒介正展现出时效性、便捷性、全面性等越来越多的优势,使其越来越吸引大众的目光。网络在传播体育新闻的过程中,已经成为媒介传播中的重要新生力量。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不单单是积极的,同  相似文献   

18.
随着媒介形态的泛化,信息过载导致的"信息疲劳"、"信息迷雾"等现状使得传播环境更加复杂多样.在这样一个变局横生的传播环境中,针对不同的视听媒介、各异的视听内容、个性化的视听受众需要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实施不同的传播策略.本文着重论述视听媒体传播策略中的整合传播、精准传播和品牌传播的具体运作与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大陆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2012年12月21日在上海召开的“首届食品安全与商务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不仅从食品安全问题的探讨中增进了企业商务传播业界的国际性交流,也为“商务传播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可贵的国际交流空间;不仅在商务传播的实务领域开展了案例研讨,还在商务传播的理论建设上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20.
《白鹿原》作为一部恢弘的历史题材小说,在文学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自1997年获得矛盾文学奖后,更是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白鹿原》也进入了跨媒介传播时代。先后以秦腔、话剧、交响舞剧的形式重新搬上舞台,2012年小说《白鹿原》出版20周年,电影《白鹿原》的公映,更可以称得上是一件文化事件。本文通过对不同媒介形式的《白鹿原》文本分析,理清其传播轨迹,对比改编文本的不足与小说的差距,进一步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价值、传播效果、跨媒介传播规律做出总结与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