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化学术语是初中化学的重点知识之一。为便于同学们确切掌握,现对几个易混淆的化学术语进行辨析。一、点燃、燃烧与加热点燃是点火使之燃烧。加热是使物质温度升高。燃烧是可燃物与助燃性物质(如氧气)间发生的一种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是现象而不是反应条件,而点燃才是可燃物发生燃烧的条件,故在书写可燃物燃烧的反应方程式时要注明反应条件为点燃。反应条件的不同取决于反应物的化学性质。点燃与加热的共同点是化学反应都需要在一定温度下才能进行,不同点是点燃是可燃物需经“点”,即加热使其(局部)达到燃点。由于燃烧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相似文献   

2.
从事化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从事化学教学的教师,学习化学的学生,离不开书写化学方程式。但是由于有的化学反应条件至今没有明确规定的符号,书写起来十分不便。鉴于此,笔者对常用的化学反应条件:通电、点燃、高  相似文献   

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 :“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下面就化学实验教学中 ,培养学生学习方法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实践探索。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智慧技能。如学习 CO2 的实验室制法时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 ,写出能生成 CO2 的化学反应 :C+O2 (充足 ) 点燃 CO2 ,2 Cu O +C △ 2 Cu +CO2 ,Ca CO3高温 Ca O+CO2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室制备…  相似文献   

4.
一、化学反应条件的标注法 化学反应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进行的,有的是在通常状况(常温常压)下,就能发生进行反应,有的则需要“点燃”、“加热”、使用“催化剂”等外加条件才能发生进行反应。  相似文献   

5.
在初中化学里,常常会出现加号、减号、箭号等符号,它们同样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教学中,加强对化学用语的教学是极为重要的.初中同学往往对这些符号分辨不清,使用不当经常出错.现将初中化学常出现的一些符号的意义说明如下.1.“△”表示加热,温度范围一般是酒精灯火焰的温度范围(500℃左右).在化学反应中无催化剂存在时,“△”一般写在=上面,如H2+CuO△Cu+H2O;若有催化剂等其它条件时,“△”一般写在=下面,如2KClO3MnO2△2KCl+3O2↑.若反应时的温度超过了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即在化学实验需用酒精喷灯或煤气灯的火焰来加热的,一般用“高…  相似文献   

6.
<正>一、以大概念为统领培养学生化学基本观念大概念是指反映学科本质,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统摄性、广泛解释力和迁移应用价值的思想和观念。“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的大概念。在复习教学中,基于“化学反应”大概念统整“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化学学科基本观念。  相似文献   

7.
中专化学教材中第五章第一节“化学反应速度”,讲解了化学反应速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以及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尤其是有效碰撞理论感到难理解。因此我尝试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这一问题,触类旁通,帮助学生理解。  相似文献   

8.
一、化学反应条件的标注法化学反应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进行的。有的是在通常状况(常温常压)下,就能发生进行反应,有的则需要“点燃”、“加热”、使用“催化剂”等外加条件才能发生进行反应。写化学方程式时,对于在常温常压下能进行的反应就不需注明条件,但对于需要外加条件才能进行的反应,就必须在“=”的上方或下方标出反应所需的外加条件。如果不标或错标反应条件,则是不完整的。例如:炭燃烧的方程写成C O2=CO2,在“=”号上方不标“点燃”则意味着碳与氧气在常温常压下就能起反应,显然是不行的;若标成“燃烧”则是错误的,因为燃烧…  相似文献   

9.
一、点燃、燃烧、加热、高温有些化学反应的发生是需要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通电等条件的。同学们在注明条件时,一定要区分清各种条件的适用范围。点燃是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其结果使可燃物发生燃烧。可燃物被点燃后,燃烧产生的热可使其继续燃烧。所以,点燃(有时加热也可以)只是用来引发化学反应,不需伴随化学反应的全过程。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先将铁丝在空气中加热,然后迅速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火星四射,说明反应放出的热足以使其继续燃烧。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是在一定条件下(点燃、加热等)的结果,是化学反应的…  相似文献   

10.
“化学反应调控”是根据化学反应原理指导实践的重要内容,是学科知识的实践价值体现,教材以“合成氨工业条件选择”为例,主要通过图表、数据和化学史等信息分析归纳并解释合成氨最优工艺条件,学生缺乏真实的感悟和体验,难以使学习真正发生。以“探究乙酸乙酯碱性快速水解条件选择”为例,通过改变反应体系温度、浓度以及接触面积来加快乙酸乙酯碱性水解的系列创新实验,引导学生感悟基于化学反应原理认识模型实施化学反应调控的思维历程,引导学生从反应限度和反应速率等视角构建真实情境下反应条件选择的方法与思维模型。  相似文献   

11.
一、点燃和燃烧:点燃是某些化学反应进行的条件,而燃烧是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一、点燃点燃是一些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点燃的目的是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继而使可燃物燃烧起来.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它是一种反应现象,不是反应条件.因而,"点燃"与"燃烧"的意思不同,不能把"点燃"  相似文献   

13.
在化学反应条件为点燃的实验中,传统做法是用火柴或酒精灯点燃,因条件的限制,导致很多实验无法在封闭的体系中进行。即使后来在封闭的体系中进行,但在操作初始阶段已经造成有毒有害气体的泄漏。中学化学教材中的爆炸实验,如点燃不纯净的氢气、煤气、点燃氢气与氯气的混合气体等,若没有很好控制用量,对实验者也有一定的危险.并影响教学效果。鉴于此,本改进应用现代电子技术自制遥控点火器于化学实验中.使化学实验更安全、更富于趣味性。  相似文献   

14.
一、点燃、燃烧、加热、高温1.点燃点燃是一种用明火来引发化学反应的操作。点燃的目的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其温度决定于可燃物着火点的高低;点燃的结果是使可燃物发生化学反应而燃烧。点燃一般是让火焰直接接触可燃物,可燃物被点燃后,燃烧产生的热可使其继续燃烧。因此,点燃只是用来引发化学反应,不需伴随化学反应的全过程。2.燃烧燃烧是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燃烧是反应现象而不是反应条件。可燃物的燃烧一般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与氧气(或其他能支持燃烧的物质)接触;二是温度达到着火点。使温度达到着火点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从教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感觉,教师的爱就是一种催化剂,正确地运用理解、尊重、鼓励、信任这些化学元素,能让学生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下面,让我讲一讲我的“化学实验”故事吧!  相似文献   

16.
高伟 《化学教与学》2013,(11):84-84,30
如何通过数据体现这个“参加化学反应”呢?我们提出了“△m”这一数据.如何得到“△m”?它有哪些性质呢?那么有了“△m”,表格形式给出信息的题型的解题会变成什么样呢?由于通过“△m”这个数据中介,使这类题的解题变得有规律可循,从而使这类题变得模式化,简单化.学生也在解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一、随意改动化学剂量数[例1]Mg+O2=MgO2,KClO3=KCl+O3↑[解析]这里颠倒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先后顺序.书写化学方程式,应先书写出正确的化学式,然后再在化学式的前面添上适当的化学剂量数,使各种原子的化学剂量数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别相等,不可根据化学剂量数是否相等来书写化学方程式。[正解]2Mg+O2点燃=2MgO2KClO3MnO2=△2KCl+3O2↑二、不符合客观事实[例2]4Fe+3O2点燃=2Fe2O3C+O2点燃=CO2↑(氧气不充足)[解析]这里误以为反应物相同,则反应产物也相同,忽略了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正解]3Fe+2O2点燃=Fe3O42C+…  相似文献   

18.
化学概念与化学反应原理普遍存在各种条件或影响因素,若从概念的形成条件入手,应用变量控制方法建构化学概念,将有利于深度理解化学概念的内涵,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化学观念。“变量控制”思想方法的培养策略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形成“变量控制”思维模型,培养思维品质,形成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19.
1 点燃、加热、高温、燃烧要使化学反应发生 ,通常需点燃、加热、高温或加入催化剂等条件。点燃 ,通常用于可燃物燃烧的反应 ,点燃 (有时加热也可以 )的目的是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点燃的结果是使可燃物发生燃烧。可燃物被点燃后 ,燃烧产生的热可使其继续燃烧。因此 ,点燃只是用来引发化学反应 ,不需伴随化学反应的全过程。加热 ,一般为酒精灯火焰温度范围的外加条件 ,其加热温度一般不超过 50 0℃。对非可燃物需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 ,若反应放热 ,则反应被引发后 ,加热可停止。对大多数需加热的化学反应 ,特别是吸热反应 ,则加热需伴随…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16页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13-□=□显然题意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大多数的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都是这样的:“一共有13个△,左边有6个,右边有几个?”“一共有13个△,拿走了6个,还剩几个?”当我正要让学生根据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算式时,平时爱调皮捣蛋的学生朱××站了起来:“妈妈买来13个苹果,我送给奶奶6个,还剩几个?”“上面画的是△,怎么能说成苹果呢?”“哦!你把△想像成苹果,还送给了奶奶,真不错!”学生们议论纷纷。教室里一下子热闹了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