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尼采的哲学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854-1876年,第二个阶段为1876-1881年8月,第三个阶段为1881年8月-1889年。尼采哲学的第一个阶段为浪漫主义时期,这一阶段,在叔本华和瓦格纳的影响下,尼采着力于德意志精神与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结合;第二阶段是尼采的实证主义时期;1881年8月起,相同者永恒复返思想的产生标志着尼采思想的成熟,也标志着尼采第三阶段哲学的开始。  相似文献   

2.
张典 《培训与研究》2008,25(11):33-36
尼采哲学有一个从德国浪漫派向德国古典人文主义的发展过程。尼采的哲学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854—1876年;第二个时期为1876—1881年8月;第三个时期为1881—1889年。尼采哲学的第一个时期为浪漫主义时期,这一时期,在叔本华和瓦格纳的影响下,尼采着力于德意志精神与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结合;第二阶段是尼采的实证主义时期;1881年8月,尼采相同者永恒复返思想的产生是尼采思想成熟的根本标志,也标志着尼采第三阶段哲学的开始。  相似文献   

3.
尼采哲学有一个从德国浪漫派向德国古典人文主义的发展过程。尼采的哲学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854—1876年;第二个时期为1876—1881年8月;第三个时期为1881—1889年。尼采哲学的第一个时期为浪漫主义时期,这一时期,在叔本华和瓦格纳的影响下,尼采着力于德意志精神与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结合;第二阶段是尼采的实证主义时期;1881年8月,尼采相同者永恒复返思想的产生是尼采思想成熟的根本标志,也标志着尼采第三阶段哲学的开始。  相似文献   

4.
我国职业指导的发展大体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从本世纪2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第二个时期是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改革开放后,职业指导经历了恢复与实验、深化与发展、规范与成型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我国职业指导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职业指导的发展大体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从本世纪2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第二个时期是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改革开放后,职业指导经历了恢复与实验、深化与发展、规范与成型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青年时代周恩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和他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是同步的。这个形成过程大体上经过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少年和南开学校时期,在哲学上形成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第二阶段,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和树立唯物史观;第三阶段,最终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唯物史观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一、形成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周恩来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步,是从少年时代逐步转变成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开始  相似文献   

7.
当今,传播全球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起源时期,经历了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资本主义起源到冷战结束,称之为传播全球化的政治化和宣传时期。第二个阶段是冷战结束至今的以商业利益为目的传播全球化时期。文章主要探讨的是传播全球化的第一个阶段,从中探析早期传播媒体的全球化过程与国际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人体发育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从受精卵发育到成熟的胎儿;一个是从婴儿出生发育到成年人。平时我们说的人体发育指的是后者。这个阶段要经过几个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每个发育时期,身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相似文献   

9.
沧州市第一职业中学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重理论轻实践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阶段;第二阶段是从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到以模块化教学大纲为基础的规范化课程教学阶段;第三是从三年制教学到二年制的教学试点。目前不仅要求我们专业课教师向课堂要效率,要加快汽车实验室的建设,要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要求我们必须找到一套符合我们学校实际情况的规范、科学、高效的理论教学模式和实训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历程主要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以他的《逻辑哲学论》为主导,第二个时期以他的《哲学研究》为主导。在前期他是以语言与逻辑的关系来探讨的,而到了后期则以日常语言作为哲学研究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吕大临是北宋理学中极为特殊而又重要的人物,他先是张载弟子,后为二程门人,其为人为学由关学、洛学所共同促成。本文在对吕大临的思想略作介绍的基础上,试图将其思想置诸牟宗三的宋、明儒学之分系理论中作一分析与讨论,以便说明吕大临思想不仅兼具关学和洛学之特点,而且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架构和型态。  相似文献   

12.
枚乘约于文帝后元七年与或景帝前元元年去吴游梁,景帝后元元年返回淮阴,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卒,时年约七十三岁;枚皋生于景帝前元元年(前156),武帝建元二年上书梁共王后为郎,建元四年获罪后逃亡长安,元光元年(前134年)遇赦,并上书自荐,以赋才为郎。  相似文献   

13.
唐代补亡诗可以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有明确历史记载某些作品曾经存在但现已亡佚,诗人据相关记载所创作的诗,如元结《补乐歌十首》等;第二类为没有记载但诗人认为应该有但已亡佚,为此而创作的,如李贺《还自会稽歌》。两类诗歌相比较,前一类主体为四言,所本主要为《诗经》,明显受到儒家观念的影响,艺术性普遍不高,但自有其认识作用。第二类中亡佚诗的时代距诗人所处时代较近,诗句可五七言自由运用,而且与自己情感有相契合之处,个人特色突出,艺术性明显高于前一类。两类诗都各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潘岳、陆机比较批评历史上,王夫之的批评颇具特色。他许以潘岳为俗:从创作内容、创作目的、主体诗气、艺术表现形式等俱是如此。他还认为陆机的诗歌创作以与弟陆云俱入洛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创作符合王夫之标举的雅的规范,且体现了晋宋风味这种诗美,而后期创作与潘岳一样,体现着俗。由此可知王夫之的潘、陆比较批评乃是早期陆机与潘岳的比较,批评的结果乃是雅、俗之别。如此鸿沟批评在潘、陆比较批评史上为第一次。如此批评也体现着王夫之诗学思想的某些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杨朗 《天中学刊》2014,(3):75-81
唐代在经历短暂“中兴”之后再次进入患难重重的危机之中,这致使唐代士人的“中兴”观念受到了尖锐的现实挑战,也使他们对于本朝“命数”产生了强烈的焦虑感。杜佑与权德舆分别代表了中唐士人从制度与道德两个方面克服这一“中兴”意识的努力,而权德舆所代表的道德思路最终成了中唐的主流。这一思路促成了一种新的“中兴”观念,其不着眼于政治,而以“复古”为路径达致道德精神之“中兴”。此种“中兴”事业遂造就了中唐思想文化之辉煌局面。  相似文献   

16.
西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得到持续发展的统一王朝。“大一统”社会结构的确立,与西汉前期的治国方略的转变关系密切。建汉之初,统治者以黄老思想代替了秦始皇的君主专制的法家思想,从而使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达到极盛,所以武帝摈弃了黄老思想,确立儒术为治国方略,完成了治国方略的第二次转变,这不仅加强了皇权,而且使“大一统”的社会结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结构,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政治制度改革思想的形成及变化,明显地从七上书中表现出来,《上清帝第一书》为第一阶段,为政治制度改革思想萌芽时期;《第二书》、《第三书》、《第四书》、《第五书》为第二阶段,此时他形成了君主立宪思想;《第六书》、《第七书》为第三阶段,他的政治制度改革思想趋向例退与保守。作为维新派领袖,其政治制度改革思想的形成和变化直接影响了变法的进程及成败。  相似文献   

18.
理欲之辨是中国传统哲学论及的重要内容之一。先秦诸子百家是"理欲"思想的源头之处,宋明时期程朱、陆王等提出了"以理压欲"和李贽提出"以欲胜理"的理欲观,王夫之批判了他们并提出了"以理导欲"的理欲观,戴震则主要继承了王夫之的"理寓欲中"的观点,坚持理欲统一观。文章通过对"理欲之辨"源流嬗变的历史探讨,深刻理解每个阶段理欲观的真正内涵,凸显其发展轨迹,阐释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分两个大的历史时期即唐至北宋初年、北宋中期至南宋来论述西部自然环境变迁,以及由其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变迁,认为唐至宋这个历史时期的气候由暖转寒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这一重大变化,对西部当时以及现在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陆贾与贾谊都是汉初闻人,以名于朝,但归宿却大有不同,陆贾以善终,而贾谊却伤悼早舌。究其原因,不仅与两人身处的政治利益集团不同有关——陆贾属于当政的军功受益集团,而贾谊出于新兴的法吏集团,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了集团内个人的命运;而且还与两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陆贾世故圆通,贾谊伉直不屈,性格的差异同样也影响个人政治的前途,终致两人同出而异终。就两人思想体系而言,陆贾宗儒,近于黄老而好纵横;贾谊则本儒近法而乐老庄。二人思想的异趣,不是学术的分裂,而是学术由“百虑”向“一致”,“殊途”向“同归”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到汉武帝时,这一学术演进过程才告基本结束,而陆贾与贾谊俱本于儒家,实为董仲舒、公孙弘倡导儒术独尊张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