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8(5):103-105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和手机使用的普及,一种用文字通过手机向自己的亲朋好友传递信息的新型语篇类型——手机短信业已形成。这其中有一类由专人编辑的短信在创作上继承了我国民族曲艺相声包袱的语篇特点,包袱化倾向十分明显;同时,它又根据自身的可视文字语言及传媒特点,自成回抖式一句话结尾,从而形成了短小精悍、幽默滑稽的新型语篇类型——包袱式手机短信。  相似文献   

2.
《班主任之友》2013,(Z1):18-19
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逐渐成为人们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教师可利用手机短信,弥补没有电脑和不能及时上网的缺憾,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将学生在校情况,尤其是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告知家长,让学生及时获得家长的鼓励,增加其积极进取的自信和勇气。这样的短信最受家长欢迎——实用性、针对性强,对家长有指导作用。在描述孩子现状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分析原因,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1.××家长:您好!孩子的作文不是太理想,必须从平时训练起,每天的日记就是最好的训练方法。为了让孩子有话可写,每天我  相似文献   

3.
在手机通讯日益频繁的今天,各类手机短信发挥着联络感情的功效。但是,手机短信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作者以转发的问候休闲类短信为例探析其对礼貌原则的遵守与违反,意在探寻该类短信"不礼貌"的原因,并使其真正为人类传情达意的同时受到消遣娱乐的"笑果"。  相似文献   

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发送成功,这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序幕。我国是1998年开通手机短信的,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逐年增多,随着手机短信由纯文本形式到融声音、图片、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短信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在2002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手机短信的兴起是与手机的普及密切相关的。最初,手机还是一种奢侈性消费品,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手机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据统计,截至2002年,仅中国移动用户就已达到1亿多户。在初期,手机的功能主要是作为移动的电话,是一种方便、快捷的通…  相似文献   

5.
夏永 《考试周刊》2009,(34):167-168
手机短信,因为它独特的优势和无所不包的涵盖范围,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被誉为继纸媒、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大媒体。目前,拥有手机的中学生越来越多。而且年级越高,拥有手机的学生越多。据调查,高中生拥有手机量已经达到一半以上,而且手机的主要业务就是同学之间的相互收发短信;中学生利用手机收、发短信次数与通话次数之比约为8:1,短信成了中学生与家人、同学交流的主要方式。短信现象,已成为中学校园的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作为政治教师,面对这种新兴的短信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便利的交流方式,可以用来问候祝福、交代事情、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等,已在公众中得到普及和利用。而一些越来越精彩的短信,不仅内涵丰富,给人审美的愉悦,也易让人获得情感的满足,有利于人际沟通。“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中高考的改革,手机短信也逐渐受到命题者的青睐。那么,我们如何拟写好一条手机短信呢?  相似文献   

7.
衔接是语篇研究的核心之一,短信作为一种新的语篇形式值得我们去研究。本文分析英语手机短信的衔接方法,以便更好地用短信来传递信息。  相似文献   

8.
引言 手机短信以其内容简短、精炼的特点而著称,发送和接收手机短信特别是SMS(文字短信)已成为大众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交际手段.文字短信受日常言语交际用语的影响,也呈现出语码频繁转换的现象,并且由于手机短信使用者以中青年为主,语码转换呈现出频率大、类型多样等特点,有着丰富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包秀明 《现代语文》2007,(11):63-64
科技的发展和快节奏的生活使得通讯行业的发展极为迅速.手机成为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短信以其简短、快捷、价廉和安全等优势得到广泛的青睐.手机短信的蓬勃发展也正促使短信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短信不仅能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和娱乐消遣,还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因此,有必要对其语言特点进行分析,以加强人们对短信的了解和更加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0.
邱晓敏 《教师》2011,(1):37-38
近年来。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中以手机短信为载体的语文试题已屡见不鲜。手机短信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是现代社会人们沟通情感、表达思想、展现自我的一个重要工具。时下,手机短信正凭借其资费低、沟通快的优势迅速深入到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通俗、简洁、幽默、形象、抒情的短信文学,已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基于此,我们可以让手机短信走进语文课堂,使之成为语文教学一个用之不尽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1.
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逐渐成为公众普遍接纳的一种沟通方式.作为引领短信文化发展的主力,高中生的成长和社会化进程深受短信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了解高中生对手机短信的依赖情况,认为高中生对手机短信依赖程度较高,并对其人际交往、情感发展、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应采取必要的干预策略:辩证地看待和分析手机对高中生产生的影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手机短信在学校管理和高中生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政府加快相关法制建设进行和监控技术的完善,规范管理;建立社会、家庭、学校联动的监管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夏永 《考试周刊》2009,(48):180-181
手机短信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被誉为继纸媒、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大媒体。目前,拥有手机的中学生越来越多,而且年级越高,学生手机拥有量越高。对于学生来说,手机的主要用途是同学之间的相互收发短信,调查表明,中学生利用手机收、发短信次数与通话次数之比约为8:1,  相似文献   

13.
手机不良短信对大学生影响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手机的普及,诈骗、黄色信息、垃圾信息等手机短信的负面影响已不断出现,严重毒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从手机营运商、手机制造商、政府和大学生手机用户等4个方面探讨了手机不良短信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4.
时尚短信主要是指以手机为载体发送的那些流行速度快,传播面广,影响力度大的文字短信,沟通情感和消遣娱乐是其两大主要功能。已成为现代人传递亲情、友情与爱情的重要载体,是现代人际互动的一种新时尚。它具有简洁明快、诙谐生动、新颖别致、情深意浓的特征,这些特征来源于词语与辞格的巧妙运用。下面我们就谈谈短信中常见的几种辞格。1.整齐明快的排比:手机短信有严格的屏显空间和字数的限制,这种特殊格式使它有别于其他书面交际用语。对于一个事物,它不可能用丰赡而详尽的语言从多方面充分地铺陈和描写,“意则期多,字惟求少”,干净利落,言…  相似文献   

15.
一、拇指经济用手指熟练操作手机写短信的人被称为“拇指一族”。随着移动通讯业务的发展,短信构成的产业和市场也被人称为“拇指经济”。根据相关统计,从2005年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七,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110亿条,市场收入11亿元。信息产业部的数据显示,2005年第一季度短信发送量达902亿条。“拇指经济”的繁荣带来一个多赢的结果:众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不断扩张,在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信息的消费越来越占有突出的地位.近年来,手机短信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很多人用手机仅仅是为了发送、接受短信.本文以手机短信的消费为分析对象,把手机短信消费看作一种特有的文化消费现象,揭示手机消费现象背后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7.
1.用手机短信问候致意,已经被很多人所接受。2007年春节期间,有一条以清朝皇帝年号串联的短信在无数个手机间发送,受到大众青睐。这条短信是:佳节来临,祝你家庭顺治,生活康熙,人品雍正,学业乾隆,成绩嘉庆,前途道光,财富咸丰,德才同治,心情光绪,  相似文献   

18.
通过GSM手机短信进行校园网的远程管理是一种新创意。它的实现可以提高网络管理自动化程度,缩短系统故障维护响应时间,有效减少人力资源的消耗。系统主要功能有:定时检测网络设备并向手机发送结果;通过手机向网络设备发送检测指令并得到结果;通过手机短信自动监测机房温度;通过手机发送指令要求设备重启。文章结合校园网管理的实际,探讨了短信网管系统的构架、功能及系统实现。该系统已在我院校园网成功实现并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将短信功能应用于PC机系统,并在C Builder中开发成相应组件,使该组件的基本处理功能构成短信处理模块,通过PC机串口与手机模块构成的短信Modem通讯,形成PC机应用系统的短信收发.同时,应用系统(如监控系统)可根据需要与相关人员的手机传递信息,形成信息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20.
已实行新课改的山东省高中语文试题中有一个专考手机短信的题目:“新年将至,你要给同学发短信送上祝福,在这则短信中请你运用一个神话或童话故事,使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格。请在80字以内,写出你的短信。”无独有偶,一些省市的高考模拟题中也出现了写手机短信的试题。2005年元月下旬,《新安晚报》与安徽移动通信公司联合开展了“畅享移动新生活”春节拜年短信大赛,参赛作品文字要求在20-65字之间,短小精悍,内容健康,传情达意,意境隽永或轻松幽默。这是新时期语文生活化、实用化的一个趋势,本文就手机短信如何借用他物表达感情的方法作一探讨,目的是要引起同学们对这方面内容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