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诗律三论     
在南北朝声律之学基础上形成的近体诗(即律诗),在唐宋时代达到了高峰,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律诗同传统古体诗在艺术形式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句式整齐;(2)用韵严格;(3)注重平仄;(4)讲求对仗。这就形成了近体诗艺术形式的四个特点。在这四者当中,以“注重平仄”最难掌握。而它的核心在于牢牢掌握四种基本句型、由这四种句型组合成的四种基本格式和与四种句型相对应的四种基本变化形式(“变格”)。  相似文献   

2.
我们讲近体诗格律,主要讲律诗的格律。律诗是近体诗的代表,绝句是律诗的一半,排律是律诗的延长。懂得了律诗的格律,就懂得了近体诗的格律。律诗除句数固定(每首8句)、字数固定(五律40字,七律56字)外,主要特点有:(1)严格用韵,(2)讲究平仄,(3)要求对仗。律诗因这三方面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它一直是读书人用以抒情达意的最佳表现形式之一。我国的传统诗歌有古风(古体诗)、格律诗(律诗和绝句,又称近体诗)、词、曲等。古体诗没有严格的格律,一般分四言诗、五言古体、七言古体、杂言体。近体诗则有严格的格律,句数、字数、押韵、平仄等都有一定的规律,一般包括律诗(五律、七律)、绝句(五绝、七绝)、排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相似文献   

4.
律诗、五言律、七言律律诗,是我国古代诗体中按照声律(押韵、平仄)和字数的严格规定而写成的有一定格律的诗。旧体诗的分类有两种:一是按格律分;一是按字数分。按格律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大致说来,唐以前的诗叫古体诗,又叫古风、古诗,如汉魏六朝的诗,这种诗不象唐以后的诗那样讲究格律,形式比较自由。唐代以后产生的诗习惯上叫近体诗  相似文献   

5.
<正> 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诗体。由于它对诗的字句、声韵、对仗等有严格的规定,而有别于唐以前的古体诗,所以后世叫它近体诗或今体诗。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和排律。其中又以律诗为代表。我们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讲律诗的格律。弄懂了律诗的格律,绝句和排律的格律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律诗的格律便自然成为教学的重点。 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将律诗的特点概括为:  相似文献   

6.
文化长廊     
律诗就是依照一定格律写成的近体诗。我国的近体诗,对诗的平仄、对仗和字数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种诗体是从唐代开始盛行的。常见的律诗有五言律诗、七盲律诗和排律(长律)。五律每句五字,共八句。七律每句七字,也是八句。排律指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国诗”的格律诗,又叫今体诗,近体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以用韵、平仄、对仗为其三大要素。而平仄是格律诗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格律诗的脊梁,是区别于其它诗的主要特征。毛泽东曾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也说明了平仄对格律诗之重要。  相似文献   

8.
一些教师把古代诗歌当作一般散文去朗读 ,或许知道古代诗歌应有抑扬顿挫的节奏 ,但并没有掌握该如何抑扬 ,因而读不出古诗原本应有的韵味。究其因 ,是对古诗的一些知识缺乏深入的了解。唐代以前的诗歌(一般称为古体诗) ,在形式上是比较自由的 ,在平仄换韵、字数多少、句式长短等方面都没有固定限制。初唐以后 ,严格按照律诗的格律要求写作而成的诗歌即为今体诗(或近体诗)。今体诗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这两类中又各包括五言和七言两种。今体诗的句数是固定的 ,律诗八句 ,绝句四句。讲究平仄是今体诗的最主要特点。所谓“平”是指平声 ,…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自唐代起便有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分。一种格律严格,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诗体,在初唐得以定型,在盛唐臻于成熟。为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唐人将其称为"近体诗"、"今体诗"或"格律诗"。近体诗包括排律、律诗、绝句三大类,其中以律诗为代表。律诗又分为主要指五言律诗、六言律诗、七言律诗三种。排律主要由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二者构成,且有长律、大律之称。由首都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从汉以后出现五言诗和七言诗,到魏晋南北朝,就越来越注意诗的声律,大抵已有律诗的雏形。至唐,诗人总结前人的经验创造出律诗和绝句的诗歌形式。这种诗有严格的格律,和以前的诗不同。为了便于区别,当时诗人把所有的律诗和绝句叫做近体诗。否则,就叫古体诗。这种划分后人一直沿用。古体诗的格律宽,近体诗的格律严,因此讲诗的格律,就是讲近体诗的格律,本篇拟就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诗歌教学方法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一向处于边缘地位,这直接导致学生在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上的不足。中学语文教材所选诗歌由中国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中国现当代诗歌(亦称新诗)和外国诗歌组成。因此,应要求学生分别掌握中国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中国古代诗词源远流长,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又分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等,它不受格律的束缚。近体诗讲究格律,它分绝旬和律诗,又分五言和七言。应强化格律意识,要求学生对诗词的平仄、对仗、韵脚和词牌等应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握中  相似文献   

12.
赠王粲     
古体诗也叫古风,与近体诗相对而言。这种诗体是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古体诗这些特性决定了其内容较少受到形式的限制,呈现出诗歌语言自  相似文献   

13.
所谓诗律即诗的格律。是指诗的句式(每句诗的字数)、每首诗的句数、诗句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构成诗体的要素。在近体诗尤其是律诗和律绝中,除对诗的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有严格的规定外,还对诗句的对仗也有极其严格的要求。以律诗为例,就可以说明对仗在诗中是多么严格整齐了。  相似文献   

14.
平仄是形成近体诗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近体诗的格律之魂。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所以,但凡介绍诗律的述,无不在讲解平仄这个问题上花费较大的篇幅。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古诗两首》或《古诗三首》这类课文。“古诗”是个含义非常广泛的词语。广义的“古诗”,泛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所有诗歌作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绝大部分是律诗和绝句,但古诗不等于律诗、绝句。通常所说的“古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是唐代近体诗产生以前除楚辞以外的各种诗歌的统称。包括汉魏六朝各种形式的诗歌,如汉魏乐府、南北朝民歌、六朝文人诗、杂体诗。古体诗的特点是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用韵较宽,句数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形式。唐朝以后的人仿照古诗的形式所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一般称为“古风”。  相似文献   

16.
何泽棠 《文教资料》2009,(7):229-231
<中国文学史>教材与教学大纲一般不涉及诗歌格律,学生不了解诗歌格律,就难以真正阅读理解古典诗词,也不能完全理解文学史中诗歌声律的发展过程.在永明体与谢(月兆)、何逊与阴铿、宫体诗派、初唐诗歌、杜甫的律诗等部分的教学中,逐步加入五绝、五律、五排、七绝、七律的平仄格律与律诗的对仗知识,在不增加课时、不改变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既能让学生快速掌握诗歌格律,又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声律从探索到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被誉为“国诗”的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格律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以用韵、平仄、对仗为其三大要素。而平灭是近体诗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近体诗的脊梁,是区别于其它诗的主要特征。毛泽东曾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对于中师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以后,我国传统的讲究格律的诗体包括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一般通称为“旧体诗”。这是唐代形成的一种诗体,与“古诗”或“古体诗”相对而言,当时称“近体诗”或“今体诗”。这种诗体在字数、句数、声调(平仄)、押韵上都有严格的规定。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律诗则称长律或排律。古体诗一般不  相似文献   

19.
平仄是律诗格律要求的重要因素。平仄要依据一定的规则,并形成了四种平仄格式,可运用“填充法”、“推演法”和“口诀法”来掌握并学会运用律诗的平仄格式。  相似文献   

20.
律诗平仄的五步推断法刘家忠毛主席在给陈毅谈诗的信中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可见,平仄是律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我们讲律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那么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来说.怎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律诗的平仄关系呢?有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五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