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传统司法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特有的"和谐"的价值理念。其思想基础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经由执法援情、慎刑恤狱和注重调解等一系列的制度保障,从而达致了传统司法中的和谐主义。今天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司法诉求就是和谐司法。在构建和谐司法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对深深根植于中国社会土壤、代代因袭相传的传统司法文化进行重新审视,特别是对"和谐"理念的深刻认识,从而沟通传统与现代的连接,为和谐司法的构建提供历史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襄阳山水以襄阳的自然山水为基础,辅以人文之胜,形成一个复杂的、和谐的审美系统,它具有逸、文、灵、雄、秀等五种审美特征.这五种特征虽在襄阳山水审美中担有不同的审美价值,但又和谐统一于襄阳山水中,这种和谐的美学根源,主要来自于中国传统的中庸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王瑞英 《九江师专学报》2004,23(3):50-51,70
悲剧性的崇高,在西方美学思想中一向占有重要地位,而在中国文艺传统中不占特别重要地位。以蒙冤始复仇终的中国古典悲剧模式,既与中国人的正义终究战胜邪恶的文化心态有关,又与几千年中形成的传统民族和心理特征有关。中国戏剧美学思想的价值是复杂的,一方面它是非现实的幻化,具有保守消极的一面,另一方面又同时是中国人民善良性格的表现和对美好合理生活追求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一种走向现代化的新模式,"共建和谐世界"提供了一种未来世界格局的可能模式.其核心理念"和谐",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创造性阐发数千年优秀民族传统而提出的新范式.缔造和谐既是中华民族价值追求和思维方式在当代的发扬光大,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在当代中国伟大实践的突出向度.它反映了执政党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的崭新战略思维,也体现了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5.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结合了时代发展的新特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践中形成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着重突出中国人民对未来美...  相似文献   

6.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搬来了西方的全部思想库,但只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了成功,这得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适应了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近代主流文化转型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受益于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然亲和力,中国传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天然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离不开全人类的文化资源,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离不开几千年中华文明丰厚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和互动中形成了中国新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岁月的长河里,祖先们留下了许多他们创造的追求美好生活、寓意吉祥的中国传统图形.这些图形的形成有其特有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性,它在艺术研究领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正因为中国传统图形所蕴涵了特殊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中国现代包装设计中如果能够对其加以适当运用,可以为当代的包装设计增添新的表现方法.本文的研究主题就是中国传统图形中祥云纹样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祥云纹样历史悠久,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从一个层面上透视了我国几千年的思想和文化的变迁.在现代包装设计中,恰如其分地运用我国祥云纹样的视觉元素,不仅可以让设计更加人性化,也可进一步突出民族性.  相似文献   

8.
论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固有的传统的概念,它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源远流长、影响深广,而且本身就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体系。几千年来,它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及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它的理论与实践不仅为历代知识分子所熟知和广为应用,并有其深刻的思想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修养的研究不仅为目前中国社会之所需,也是目前建设中国德育理论和丰富补充当前中国哲学内涵的重要方面,是关于中国社会乃至世界人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教育学和哲学研究者都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与修养这个文化宝库中吸取养料。  相似文献   

9.
新作介绍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作者管向群(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副书记),原载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0期转载。该文站在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思想史的高度,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对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孕育、萌芽、形成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历朝历代的人们所向往的理想形态.在中国古代,“和谐”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思想丰富而深刻,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和各家各派之中,突出体现在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心等关系上.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许多可供现代社会借鉴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政治和谐思想根植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所代表的相合不散的内核精神,所包含的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自身之间和谐的丰富内容,所体现的"和为贵"的独特价值是毛泽东政治和谐思想最丰富的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和谐社会的表现是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并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无上境界的和谐思想,为毛泽东的政治和谐思想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文明成果,包含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任何民族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传统文化,学校教育更应植根于富有底蕴的传统文化之中,以培养出具有民族特质的人才.因此,当代高等教育应坚持把促进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校园文化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通过吸收、继承和借鉴马克思恩格斯、中国共产党人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科技伦理思想,并在直面和应对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伦理挑战中形成了自己的科技伦理观。习近平科技伦理观包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价值导向、遵循科技伦理基本原则、树立爱国主义情怀、以推动绿色科技创新为抓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内容。它不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使科技伦理学成为一门显学,而且为推动新时代科技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中国方案,为科技造福中国乃至世界人民提供了正确的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生态思想是邓小平在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立足于中国特殊国情,在全面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生态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反对滥砍滥伐;倡导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反对粗放型;倡导依法建设,反对无法乱建。邓小平生态思想的提出,对于我们当前进行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和谐思想博大精深,有着深远的历史根基和文化内涵.关于“和谐”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且著述颇丰.追溯它的发展历史,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本源,对于我们今天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心和、人和、天和”为主要内容和向度的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构建社会主义高校和谐校园必须由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重要的廉政思想和理论,产生了众多廉洁典范。充分认识和利用中国传统廉政思想、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丰富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借助这些资源,找到契合点;分析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缺失和原因,有针对性地不断改进和完善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宣传与教育形式和内容。这些宝贵资源,对于推动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在千年的发展中对翻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时至今日,传统理论所体现的现代价值仍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所体现出的人文价值,与西方翻译理论的互通性,及和谐观念来简述其所特有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彝族传统道德在彝族青年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传统道德在彝族青年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吉侯嫫阿华彝族传统道德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其脱胎于原始社会,成熟于奴隶社会。在几千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彝族人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彝族的思想观念及言行都根深蒂固地受其价值的制约和影响,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  相似文献   

20.
欧健 《天中学刊》2013,(6):32-35
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思想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始终。毛泽东关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思想主要包括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价值主体、认识主体、社会变革主体等方面。毛泽东关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有助于消解当前群众路线淡化的风险,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凝聚人民群众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