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最近收到本刊读者王振鸣同志的来信,指出我刊发表的一篇文章所据资料过于陈旧,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为了把刊物办好!特辟“读者、作者和编者”专栏把来信发表,这对作者、编者和读者都有好处。希望读者、作者多多来信,提出批评或改进意见,共同把这个刊物办好。  相似文献   

2.
编后语     
一九八四年的四期刊物都编完了,很觉得有些话该向广大的读者与作者们交待。谈我们的想法是为了征求大家的意见,以期使刊物得到改进。本刊热烈欢迎同志们多多来信批评指导!《黑龙江图书馆》作为一省的专业刊物,对它的要求是: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理论与实践并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要在篇幅有限的一本刊物中全面贯彻这一方针,常使我们感到力不从心。具体情况之一是省内图书馆学的理论队伍力量较弱,虽然近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年青人.但他们基本上仍处于学习与探索的  相似文献   

3.
评价一个编辑部,读者有读者的立场,作者有作者的看法,编辑部也有自己的标准,只有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刊物才能越办越有生气,才能推动事业的发展。范文咏同志的这篇来稿从作者、读者的角度谈了对国内本学科几种主要刊物的看法,作出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代表了一些作者、读者的观点,是对本刊及兄弟刊物编辑部工作的反馈和鞭策。正值本刊办刊50期纪念之时,登载此文以作后鉴。  相似文献   

4.
致读者     
本刊读者调查活动中,曾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他说:“《中国记者》和读者交流的机会不多,交流也仅限于刊登一些鼓吹刊物效果的文字,对敢批逆鳞者,《中国记者》能否耐得住心情?”读到此信,本刊总编辑即刻旁注:“欢迎批评!”这是真心话。我  相似文献   

5.
<情报资料工作>走过了30年的不寻常的发展历程.作为与<情报资料工作>共同成长的学者、作者和编者,我的心情格外激动.我们衷心地祝贺<情报资料工作>创刊30周年.特别感全国图书情报学界、业界对刊物的关心和厚爱,特别感谢主管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对刊物的指导与支持,特别感谢刊物的历任主编、顾问、编辑所付出的辛劳.  相似文献   

6.
读者点议     
读者对我刊工作的热心支持是我们进一步办好刊物的动力,为了努力把刊物办得更好、更贴近读者、更好地服务读者,我们将设读者点议拦目,速登读者朋友的来信。在此,我们向南京读者黄祥军表示衷心地感谢。欢迎大家多提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记者西溪报道,本刊编辑部于11月22日召开在京联络员和部分作者座谈会,听取对刊物编辑出版工作的意见。座谈会由本刊主编陆本瑞主持。 到会的联络员和作者踊跃发言,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和建议:①刊物加强海外情况的报道,完全必要,这是别的报刊代替不了的。特别要把海外好的经验、做法介绍过来,使出版工作者看了觉得有用、有启  相似文献   

8.
读者之声     
本刊在去年第十一期上,向全国各地广大读者发出征求意见信后,仅月余,复信纷纷而至,广大读者在来信中对本刊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赞扬,同时对进一步办好刊物,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此,我们表示由衷的谢意!广大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将是我们改进工作的动力。下面刊登的,是部分读者来信的摘要。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新世纪的步伐,2001年第1期《新闻战线》送到了广大读者的手中。编辑部全体人员精心准备的这份“世纪礼物”能给读者带去一份惊喜吗? 很快,我们的真诚奉献得到了读者的反馈,他们来信、来电,热情洋溢地述说着对这期刊物的喜爱之情,我们深受鼓舞。读者的信任和支持是进一步办好《新闻战线》的力量源泉。我们将把读者的鼓励化作进一步办好刊物的动力,努力争取期期有新的进步。 这里刊发首都老新闻工作者、高级编辑李德润和无锡日报副总编辑项友炜的来信。我们热切期待读者对本刊改进工作提出批评、建议,热切期待更多的一线编采人员为本刊点题、撰稿。  相似文献   

10.
过去的一年里,本刊广大特约通讯员们一如既往地给本刊以厚爱。他们热情地宣传《中国记者》,为做好刊物发行工作付出了大量的辛劳。他们或来信或来电话,对办好《中国记者》谈意见,谈建议,为编辑部出谋划策。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本刊通联组特向这些对本刊给予关心和帮助的通讯员们表示由衷的谢意,并期待着大家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这里,谨综述部分通讯员的来信,以便总结经验教训,使我们今后的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许多通讯员对我们鼓励有加,充分肯定了我们的刊物。浙江的钱国松说:“《中国记者》指导思想正确,牢牢把握方向,理论、文字水平高,图文并茂,深受新闻界、宣传界以及理论界人士的欢迎。”黄永跟也认为:“贵刊重视政治思想建设,是我们基层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榜样。”内蒙古的白俊江也指出:“《中国记者》刊物印刷质量好,文章品味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通讯员们也不客气地指出了本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如何改进工作提出了建议和设想。 湖北的韩朝雄认为,针对国前许多单位压缩订阅报刊开支的状况,《中国记者》应重视自费订阅读者群。近几年自费订阅者逐年增加,编辑部应采取一些有力措施牢牢吸引住这部分读者,如适当给予优惠等。 云南的谢灿明提出,要使《中国记者》成为通讯员、新闻爱好  相似文献   

11.
致读者     
《科技与出版》杂志今年改刊后,已经出版5期了。这5期办得如何?我们想广泛地听听读者的反映。殷切地希望你们来信谈谈意见和要求,以利于我们改进工作,明年把本刊办得更加符合你们的要求。我们为同行办刊物将不遗余力。但是目前出版界为自己办的行业性刊物太多了。因此必然存在竞争,优胜劣汰。为在众多的同类刊物中求生存,得发展,《科技与出版》杂志要面向社会,参与竞争。本刊明年将改为邮局发行,力求扩大影响,进一步打开工作局面,以刊物的质量和特色  相似文献   

12.
<情报资料工作>(前身为<资料工作通讯>,以下简称为<工作>)是我同社会科学情报专业领域学术第一刊.从1980年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30年的不平凡历程. 我对<情报资料工作>有着很深的感情.作为<情报资料工作>的一名读者,从刊物创刊起我就开始阅读刊登的论文,汲取学术营养;作为一名作者,我在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心得,力图共同推动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13.
编读往来     
本刊今年陆续收到李新、方立国、宋自忠等多住同志的来信,就《出版发行研究》的办刊宗旨、编排质量等问题,发表了中肯的意见,其中有褒奖,有鞭策,饱含着读者、作者对本刊的殷切期望和真挚的情谊。对此,本刊编辑部全体同仁,谨向关心和支持我们工作的诸君,表示衷心的谢意。尤其要向华中理工大学出版杜总编辑钱文霖同志表示感谢,他为评析本刊做了大量组织工作。  相似文献   

14.
本刊问世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新闻出版战线的编辑工作者,甚至一些出版界的老前辈纷纷来信,其间有热情的支持,也有恳切的建议,许多信对文章内容、栏目安排以及版式设计都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这一切,对我们编辑部全体同志都是莫大的鼓舞与鞭策。更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热心的读者逐篇逐句认真“挑刺”,指出了刊物文字、标点、拼音上的某些错误,这种关心本刊的态度和认真精神、尤使我  相似文献   

15.
读者之声     
这一期,我们集中选编了一组读者来信。许多来信中肯地指出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感到责任重大;有的来信是向我们提建议的,字里行间包含着读者对我们的信任和期望:当然也有赞扬之声和溢美之词,我们理解为读者的鼓励。我们选编这组读者来信的目的,意在加强我们之间的沟通,使编者、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更贴近些,使这本新闻刊物能更好地为广大的读者服务。因此,我们由衷地希望读者继续来信来稿,帮助我们把《新闻记者》编得更好。  相似文献   

16.
翻开报纸刊物,都会发现“读者来信”这样的栏目.虽然名称不尽相同,刊登的稿件有多有少,但都很重视,有的报刊整版整版地登。它是反映读者意见、要求和呼声,加强报刊和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也是新闻报道的一种体裁. 去年报刊收订工作开始前,我到农村了解群众对投递工作的意见,好多人反映他们订了报刊,但送到村上无人管,有时收不到.我写了就《农村需要报刊接转人员》的来信,  相似文献   

17.
大连工学院图书馆桑健同志看了本刊1983年各期后来信说:刊物编得很不错,版面处理的也紧凑,内容既不过于高深,也不是太平庸。开辟讨论栏很好,出一些献计献策式的题,抓住当前普遍性问题,会更好一些。另外,可否再活泼一些,尽可能不板着面孔。图书馆学刊物大多面孔严肃,应当改一改。封面一期一个色不太好,我较喜欢83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8.
本刊动态     
《新闻界》2012,(16):79
本刊关于规范投稿格式的提示长期以来,广大作者对本刊给予了大力支持,使本刊成长为新闻传播领域较为知名的期刊。为此,本刊对广大作者表示由衷感谢。为提高审稿时效,遵循学术出版规范,进一步办好刊物,更好地为作者和读者服务,现将向本刊投稿的格式规范  相似文献   

19.
编读往来     
俞洪帆来信 ××同志: 来信收到。《出版参考》是我们出版界自己的刊物,多订多读,对工作大有好处。最近我同江苏少儿出版社社长石启忠同志(现在升任副局长、党组副书记)见面时问他:“《出版参考》你们为什么会订这么多(60份)?”他说:“这个刊物貌不惊人,但信息多,短小,快速,实用。一年下来,如果我知道一二百条信息,只要其中有一条为我所用,就够了。所以我们社人手一份。”这是一位实干家的评价,话不多,  相似文献   

20.
为庆贺本刊创办十周年,很多读者来稿、来信,对本刊给予很高的评价。有的称赞本刊是期刊领域中的“一块净土”、一直“坚持走正道,追求高品位”、是全国图书发行界“最具权威性的刊物”。有的读者来信说:“学术性刊物,全国几乎无一例外要靠国家财政补贴才能生存,而《图书发行研究》靠自身能力生存和发展,这是难能可贵的。”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同志还专门写来贺词。贺词最后说:“……办好《图书发行研究》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