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挑战重理轻文 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一 人文科学(包含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渗透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高度融合,特别是在理工科院校中,正逐步形成文理渗透的教育格局,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中外人文素质教育的简况人文素质教育是全世界高等教育界十分重视和关注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  相似文献   

3.
科学精神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属性。从人文社会学科发展成人文社会科学有其逻辑的必然,内在动因是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科学精神的成长。现代科学精神促成人文社会学科的科学化,使其具有越来越高的客观性和理性,在方法论上也越来越科学化。在科学精神的推动下,科学存在着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为“一门科学”的逻辑可能。  相似文献   

4.
人文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它的产生几乎与人类文化、文明的出现相同步。但"人文科学"的概念出现较晚。人文科学是研究人文世界的各种人文现象发生原因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各门科学的总称。通常包括历史学、文学、哲学、艺术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并有不断向新领域、新学科拓展的发展趋势。人文科学有其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即人文世界。作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各自研究对象的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人文世界,三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5.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对象、功能、本质三方面统一。自然界和人不仅互为对象,而且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自然界和人的相互包含决定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互包含;实践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自然界与人日益融合、走向一体化的过程,必然使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日益融合走向统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统一还表现在解释功能和批判功能的统一,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的统一,反映功能与预见功能的统一。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应联系人的社会本质来理解,它们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从属于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但它们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实行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能有效地克服和避免功利主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更有利于当代高校素质教育的开展。本文作者博采众专家及学者之观点,结合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的新进展,对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解释学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位里程碑式的思想巨擘,他就是德国的思想家威廉·狄尔泰(WillelmDilthey,1833—1911)。如果说,康德想以“纯粹理性批判”为自然科学奠定可靠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的话,那么狄尔泰则想通过他的“历史理性批判”把人们对人文科学的理解同对自然科学的理解摆到同一个位置,以便为人文科学找到一个象自然科学一样的一种可靠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继他之后,解释学就无可挽回地疏远了它从前所执著的解释方向,转而关注人的自我知识形式。研究历史也不再是研究一个已逝去的对象,而是研究和理解我们自己。他以此种思维形式做大地开拓了解释学的研究领域,并首次将其引入哲学,拉开了解释学作为哲学的一种方法论的序幕。使他成为哲学解释学的主要创始人。  相似文献   

8.
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是相通的、相互影响的,高素质人才应该既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与科学素养,又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大学思政课的设立宗旨是锤炼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融合,其实质是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融合,培养有中国特色的高素质人才。专业课教师应该从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高度认识思政课与专业课相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理解不同的思政课有不同的人文素养知识点和专业知识融合点。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人文素养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融合点,并以经典PID控制算法为例进行说明,有效地推广到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中,为专业课教师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外学者们提出了关于人文科学构成要素的诸多观点,对于了解什么是人文科学具有重要作用,也给我们以重要启示。人文科学的构成要素有四项内容:(一)人文知识;(二)人文思想;(三)人文精神;(四)人文方法。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较全面地反应了人文科学作为科学的基本特征和较完备的学术思想、知识体系、内在灵魂和方法体系等,并可以构成为人文科学的分门别类的学问。  相似文献   

10.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一)人文社会科学从来都对物质财富的创造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都是社会生产力形成的决定因素。从人类历史看,诸如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生产关系的相互连接,生产环节的科学管理都属于人文科学研究的范围,都需要运用人文科学知识加以解决。高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播基地,所培养的大学生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体现时代的人文精神,所以人文科学教育不可或缺。(二)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还表现在对自然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着定向作用。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导向,自然科学技术不一定给人类带来…  相似文献   

11.
全国科技社团拥有数量庞大的高端科技人力资源,能够为浙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当前浙江的院士引进与服务工作卓有成效,而不少院士都在全国性的科技社团中担任重要职务,在社团中有较高的活跃度和较大的影响力。以院士为引领,带动科技社团智力资源合理流向和分布,是一个突破浙江产业转型升级人才瓶颈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比较中西的美学、诗学观念过程中,许多学人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认识,认为中国人对待自然是"天人合一"的态度,而西方人对待自然则是"天人对抗"的观念。由此观念出发,中国人对待"自然美"是一种"物我交融"的境界与追求,而西方人则是"征服"与"对抗"。对此观点,本文进行了辨析与反驳,认为不能简单地这样看待中西美学、诗学中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3.
探讨哲学与科学怎样可能.实质上就是追问哲学与科学的惟一可能的基础和源泉.就是论证哲学与科学赖以存在的惟一可能的根据即本体依据.因而也是揭示哲学与科学的本质。按照唯物史观,人首先“必须能够生活”.然后才能研究哲学与科学。因此.人及其生活就是哲学与科学赖以存在的惟一可能的本体依据.因而也是哲学与科学的惟一本质。反之,只要离开人的存在.哲学与科学就会异化.就会神化。哲学与科学作为人脑的产物.本身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就具有认识必然的自由本质。这就决定了哲学与科学的根本目的、根本价值和最高宗旨始终是为了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相似文献   

14.
留学生与中国院士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晚清至今,中国留学生约百万之数。从1948年中国第一批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产生至今。中国共有院士1600多名。中国院士是中国科学家群体的杰出代表。留学生与中国院士的计量分析说明:一,一百多年来的中国留学运动,随着政治局势的变迁,留学国别和留学规模起伏不定;二,留学生是现代中国科技事业的开拓者和促进者;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留学生对中国发展的作用多反映在科技领域;四,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留学的普及,中国的留学教育将最终成为不具有任何特殊性的常规教育,归国留学生并将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影响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之一。讨论人与自然关系演变与教育的进展,提出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下,科学课程的改革是一种必然。通过对新课程科学学习领域内各科目目标和内容的分析,得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课程改革后的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要正确理解科学的价值,通过生命化教学激发情感,多种活动体验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生活实际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现。  相似文献   

16.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知识部类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其中的一种情形,是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研究的渗透。社会科学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兼具"科学"与"人文"的双重性,前者为自然科学的渗透提供了条件,后者为自然科学的渗透设置了限度。渗透的模式包括主体、客体、工具的渗透,精神理念的渗透,概念术语的渗透,研究方法的渗透,通过横断学科进行的渗透,通过交叉学科进行的渗透等。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决定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本质联系,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种曾被淡漠、肢解了的关系又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以至在学科领域内出现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相互跨越的交叉学科、中间学科和边缘学科,这就宣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分野并立的时代已经结束,二者有机结合的理论学科大科学学必将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8.
台湾的留美学生是中国近代留学运动中的一部分。当时包括公教人员的进修、军官的培训,此类人员属短期性质,与学位无关。此外大多为学生赴美,分为自费、公费两类,都要参加“教育部”主办的留学考试。公费生通过留学考试以后,还要参加教育部门的讲习会,了解中国各方面情况,以便以后在国外作中外文化交流之用,还要呈缴学成归来的保证书。1950-1970年代,台湾赴美人员总数在25000人左右。到1971年,返台者2341人,1971-1981年,返台总数为19639人,其中大部分为学生。滞留未归的文科学生多数成为美国高校东方图书馆和东亚系的专职人员,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而理科学生基本上任教于教育机关及其他部门。回台的学生对台湾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起飞有较大贡献。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有20多人;丁肇中、李远哲等获得诺贝尔奖。此期台湾留美政策有摇摆不定的缺点,留美学生过于重视理工,忽视人文。中国150多年的留学史以美国为中心,值得多加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哲学层面上,运用复杂性、整体性和人本的思维方式,分别对科技和人性、特别是科技和人性之间的矛盾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的人类国境既有人性的根源,更有科技的根源,是人性自身因“无知”而“无明”和“物性科技”分析解构本性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人性之善恶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性善恶之辨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人性之善恶问题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善恶观念的来源问题,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善恶观念的本质内容问题,善与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问题,善恶评价的根据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性、实践性、辩证性、前瞻性。要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内容和特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