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现状与协同发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野  马庆国 《科学学研究》2008,26(5):962-969
 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经济和科技最发达、产业结构最成熟、经济扩散能力最强大的区域,对我国其他区域的科技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带动和促进效应。通过对沿海三大经济圈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历史分析和对比研究,本文讨论了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布局中的特点与主要问题,并提出三大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角洲人地耦合系统:过去、现在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河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结合区位优势,往往成为经济繁华和人口密集之地。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都集中在东部的大河三角洲或冲积平原上,对中国GDP的贡献达到38%。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得风气之先,又地近港、澳、台,易于引入资金和技术,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广东省从经济相对落后发展成为GDP总量的全国第一大省。长  相似文献   

3.
基于消费者责任原则计算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的CO_2排放量,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分析2001—2016年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CO_2排放生产侧和消费侧九个影响因素的贡献值和贡献率,认为发电量效应、碳强度效应、人均GDP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是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CO_2排放量增长的主要促进因素;电力生产结构效应、化石能源转换效率和用电效率效应是主要抑制因素;发电量效应、化石能源转换效率和人均GDP是造成三地电力工业CO_2排放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石油消费又是中国第二大碳排放源,石油终端利用碳排放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本文按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划分来探讨石油终端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分异及其主导影响因素,对因地制宜制定和引导区域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运用变异系数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2015年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空间分异,并探测了其主导因素和地域类型,再根据探测因子与碳排放耦合程度判断不同类型下的典型省份。研究结果表明:(1)2015年,中国石油终端CO_2排放量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格局,石油终端CO_2排放强度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2)石油终端CO_2排放量在全国层面和三大地带层面的变异系数都要显著高于石油终端CO_2排放强度。在三大地域,石油终端CO_2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均表现为东部地带分异性最强、中部地带最小的基本格局;(3)全国尺度上,影响石油终端CO_2排放量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为柴油消费比、人口规模和人均GDP;影响CO_2排放强度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为工业占GDP比重、交通运输业石油消费强度和汽油消费比;(4)主导碳排放的地域类型可以归纳为能源结构指向型、能源强度指向型、产业结构指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指向型和人口规模指向型等5种地域类型;(5)研究表明,中国石油终端利用CO_2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并没有完全按照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减排政策需要因地制宜,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三大经济圈碳生产率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如银  邵天翔 《资源科学》2015,37(6):1249-1257
本文解析了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1997-2012年的碳生产率,并将影响碳生产率的因素分解为能源效率、能源排放比率和产业结构三方面。结果表明,珠三角碳生产率水平最高,长三角次之,京津冀最低且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2012年京津冀的碳生产率仅为长三角的42%、珠三角的34%。三地区碳生产率总体均呈上升趋势,能源效率提高是推动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地区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差异。其中,长三角地区能源效率因素的作用偏小,这是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碳生产率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珠三角能源排放比率因素对碳生产率提高的贡献较小,贡献率仅为3.96%;京津冀产业结构因素的影响不明显,贡献率为8.02%。从产业部门看,第二产业对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最大,第一产业对碳生产率存在微弱的抑制作用,第三产业低碳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6.
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人力资本三个角度,通过理论分析深刻揭示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经济逻辑,并基于2008-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激励效应;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作用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研究结果为加强知识产权顶层设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多次作出CO_2减排国际承诺,研究经济发达的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CO_2排放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脱钩是当前急需掌握的客观性要求。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人均CO_2排放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江苏省CO_2排放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浙江省CO_2排放与地区生产总值存在"∩"型EKC,测算可知其分别于2012、2016和2014年出现拐点。然后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分解模型中引入碳源因子,将CO_2排放驱动因素分为排放结构因子、碳源因子、强度因子、社会富裕因子和人口因子,使用3期移动平均法计算结果表明:对于三地的CO_2排放,社会富裕因子是最主要助推器、人口因子次之,强度因子是最大抑制性因子、碳源因子次之,排放结构因子的作用有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多次作出CO_2减排国际承诺,研究经济发达的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CO_2排放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脱钩是当前急需掌握的客观性要求。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人均CO_2排放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江苏省CO_2排放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浙江省CO_2排放与地区生产总值存在"∩"型EKC,测算可知其分别于2012、2016和2014年出现拐点。然后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分解模型中引入碳源因子,将CO_2排放驱动因素分为排放结构因子、碳源因子、强度因子、社会富裕因子和人口因子,使用3期移动平均法计算结果表明:对于三地的CO_2排放,社会富裕因子是最主要助推器、人口因子次之,强度因子是最大抑制性因子、碳源因子次之,排放结构因子的作用有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三大区域制造业增长极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制造业产业结构出发,利用协整理论研究三大区域制造业发展间的相互影响机理和区域间制造业的扩散及对周边的带动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环渤海与长三角、珠三角与长三角间的制造业发展存在协整关系;结合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确认了三大区域间相近的地理空间可能引起长期的互动关系;检验了三大区域制造业在长期动态上存在的关联性,可能是由区域产业结构的相似引起的;最后从产业链、技术溢出、宏观政策、地理空间和资源禀赋的角度进行分析,解释了产业结构相似与区域协调发展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尝试采用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圈城市服务业14个子行业2005-2010年的面板数据,测度两个经济圈内城市服务业专业化指标并进行具体特征的分析比较,进而分别考察两个经济圈服务业地区专业化水平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国内部服务业产业趋同存在合意性,而且这种产业结构趋同合意性背后所呈现的多样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1.
首都经济圈战略是"十二五"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北京及周边区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但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而言,首都经济圈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本文针对首都经济圈产业结构差异大,存在产业对接困难的问题,提出创新合作模式,探索以"总部经济"、"飞地经济"等模式实现区域产业对接,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京津塘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京津塘地区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提出多年,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合作成效并不明显,发展相对缓慢,一些学者也就此问题展开过讨论。本文试图从深层角度剖析京津塘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缓慢的原因,在分析京津塘地区优势和潜力的基础上讨论潜力为何不能转化为现实,在总结京津塘地区发展中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FDI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DI的流入不仅会推动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中部地区现有文献和数据的研究.论述了中部地区FDI的现状和特点,并对FDI对中部地区产业间结构和产业内结构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利用我国三大经济圈2002—2012年的数据建立面板模型,从多个角度入手探讨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层次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实证结果发现,FDI对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科技人力投入,且其作用效果远大于RD经费投入;而固定资产投资及政府财政支出的促进作用较低。最后分析影响各因素边际效应的外部环境,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利用灰色关联度与面板回归模型探讨近30年主要科技大国能源消费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能源消费结构演变总体呈去碳化、清洁化、安全化特征,表现为能源消费中石油及煤炭降低、天然气缓慢增长、核能波动下降、可再生能源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城镇化、人口规模、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对外经济贸易、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与各国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高度关联,但各国最大关联因子不尽相同;能源消费强度、人均GDP、城镇人口占比、进出口额占GDP比对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城镇人口占比的正向影响最大,人均GDP的抑制作用最强;相较而言,中国能源消费量较大,结构长期保持为“煤炭-石油-可再生能源-天然气-核能”,化石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强度、人口规模关联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高技术服务业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效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高技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炼主要影响因子,并测算出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高技术服务业的竞争力水平.结果表明:中国三大区域高技术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水平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内各省市高技术服务业的竞争力水平也参差不齐,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均存在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17.
《软科学》2014,(6):70-74
通过对我国29个省域19952010年间碳生产率水平进行测算,利用面板单位根和面板协整方法考察了全国和分区域碳生产率增长与FDI、贸易开放、城市化、产业结构和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发现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关系;同时,采用动态OLS(DOLS)回归方法考察了变量之间具体的长期关系,发现FDI、贸易开放、城市化和人均GDP对碳生产率增长起促进作用,第二产业所占份额的增加会抑制碳生产率的增长;最后,给出了误差修正模型(ECM),借以考察变量之间长期关系的稳定性和变量的短期效应。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9—2018年省域面板数据,运用G1-CRITIC组合赋权方法测度中国三大经济圈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并采用Kernel密度估计、空间Markov链分析方法从时空维度考察三大经济圈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分布动态和长期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三大经济圈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呈上升态势,但其梯度特征明显,长三角经济圈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泛珠三角与环渤海经济圈处于较低水平;(2)三大经济圈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极化效应”加剧,长三角、泛珠三角及环渤海经济圈均存在多极分化趋势,且呈现明显层级结构,空间集聚效应显著;(3)由于经济圈内部省份之间的空间交互影响和正向溢出效应,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和“马太效应”有所缓解,且趋同过程不独立,空间溢出效应的异质性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主要以广西2001、2006、2011年统计年鉴的GDP、人口数据、三大产业值作为数据源。为了确定其两者之间的关联,将人均GDP和人口密度数据进行等级划分及进行基于地统计的局部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人均GDP较大的区域,人口密度也较高,说明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相互有正效应作用即人口的集聚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应,产业的发展反过来也会引起人口的集聚。基于地统计的局部相关的增量聚类图表明,第一产业与人口分布的较显著的区域集中在桂南和桂西北地区,而第二、三产业的较显著的区域只有少数几个,这与广西的地形地貌等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运用经典的不平等性测度方法计算了1990-2011年间我国收入差距和CO2排放分布差异性,发现:22年间,我国地区间CO2排放分布比GDP分布更为不平等,但两种不平等性程度都在逐渐降低;通过拟基尼系数建立起CO2排放分布与GDP分布之间的联系,发现:以人均GDP排序的省际间人均CO2排放分布较其自身分布更为公平,且比GDP分布更平等,这意味着高排放与高收入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主要原因在于地区间以碳排放强度为代表的减排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然而,以收入分组进行Theil指数分解的结果显示:高收入组对GDP分布和人均CO2排放分布的贡献较大,而中高收入组对碳排放强度分布差异性的贡献最高,降低地区间碳排放分布的不平等性不仅需要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同时更依赖于地区间节能减排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