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的可译性限度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通过其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得出没有绝对的不可译。通过对可译性限度研究明确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关联理论分析不可译性,从而为翻译文本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闵西鸿  刘芹 《科教文汇》2013,(13):139-139,144
语言的可译性限度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通过其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得出没有绝对的不可译。通过对可译性限度研究明确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关联理论分析不可译性,从而为翻译文本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史彩霞  焦玉彦 《科教文汇》2009,(18):256-256
本文讨论汉英翻译中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语言的相对不可译性及其补偿措施。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宗教、社会等文化背景,这就给翻译造成了困难。但不可译性并非绝对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其实是共同存在的,我们可以采用补偿方法,对不可译性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尽量减少翻译障碍以促进语言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汉英翻译中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语言的相对不可译性及其补偿措施。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宗教、社会等文化背景,这就给翻译造成了困难。但不可译性并非绝对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其实是共同存在的,我们可以采用补偿方法,对不可译性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尽量减少翻译障碍以促进语言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汉语和英语互译中存在的不可译性的问题,其中包括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音位系统、文字结构、修辞手法都截然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两种语言不能达到完全的对等和平衡。这就造成了语言的不可译性。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社会生活方等方面都有着诸多的不同。这就造成了翻译的困难。但是不可译性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应当理解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共存。  相似文献   

6.
何晗平 《科教文汇》2008,(34):52-53
关于翻译是否可能的问题,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绝对可译论、绝对不可译论和相对可译论。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必然会造成文化亏损和语言美的损失。因此,语言的可译性是相对的,完全等值的翻译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何晗平 《科教文汇》2009,(36):259-260
Catford提出不可译性分为两种情况,印文化的不可译性和语言的不可译性。本文通过一些翻译实例着重论述了语言的不可译性,并提出了处理不可译性问题的三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翻译界长期以来对于可译性问题的争论,旨在分析可译性是必然的,思维、语言和共通的文化是可译性存在的前提,同时指出由于语言差异,可译性也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9.
要搞好翻译,必须处理好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人类文化的共性决定了其可译性,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的更多的是其特殊性,这就使得其可译性产生了限度.我们可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来解决不可译性问题.然而在文学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译者应当高度重视文化差异,使这种流失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0.
王丽慧 《科教文汇》2007,(5S):180-180,202
要搞好翻译,必须处理好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人类文化的共性决定了其可译性,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的更多的是其特殊性,这就使得其可译性产生了限度。我们可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来解决不可译性问题。然而在文学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译者应当高度重视文化差异,使这种流失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1.
陈朝阳 《科教文汇》2008,(18):178-178
翻译的不可译性是翻译界讨论的焦点。翻译时,语义往往会有所流失,即原文中表达的意义在译文中保留得不完全,只能传达一部分。本文针对这种不可译性,从文化的角度结合理论基础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了文化的相互渗透会逐步缩小翻译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16,(13)
简单来说,翻译就是将另一种文化明确化的一种文化工作,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上的交际活动。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长期演变而成,各有独特的精神、文化及其内涵,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其可译性难免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局限度。本文举例蒙汉翻译,从蒙汉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角度,对蒙汉翻译间的可译性限度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与探讨,并证实了蒙汉两民族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可译性限度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可译论与不可译论之争存在由来已久。现试从哲学理论、英汉习语翻译实践与文化趋同三个角度对翻译的可译性进行论证,从而证明翻译不仅可译而且对当今世界各国的相互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不可译论的根源来于对翻译过程中遇到困难的畏惧,译者应不畏艰难,为译出精彩译文而努力耕耘。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交流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国与国之间交流的不断频繁,翻译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交际活动。在双语转换的过程中,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因而它所面对的是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正是由于这种障碍,使得对于不可译性的研究成为翻译领域中一个被广为讨论的问题。作者有感于不可译性在实际翻译活动中的难以处理,大胆从理工科的角度出发,借鉴了近年来在系统论和控制论领域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灰色系统理论,尝试论证以该理论为依托,找出一些实际可行的方法来更好地处理不可译性的问题的可能性,以拓展视角,打破传统的以语言学理论来解决语言学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词典作为供查检用的工具书,“检索性”无疑是词典编纂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译学词典作为词典的一种,像其他词典一样,也是翻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书。为了保证译学词典的“检索性”,译学词典的编纂应采用怎样的编排方式,并配以怎样的辅助检索方法?本文结合孙迎春先生的《译学大词典》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词典作为供查检用的工具书,“检索性“无疑是词典编纂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译学词典作为词典的一种,像其他词典一样,也是翻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书.为了保证译学词典的“检索性“,译学词典的编纂应采用怎样的编排方式,并配以怎样的辅助检索方法?本文结合孙迎春先生的《译学大词典》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刘文波 《科教文汇》2015,(3):172-173
自译是翻译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卞之琳的"英文诗自译十一首"具有鲜明的自译活动的特色。分析卞之琳的自译策略可见,他对原作语言形式和内容风貌的翻译处理都灵活变通,或是对原作的表达句式和节奏韵律进行调整,或是在内容上进行创造性的增益、删减或改换。但译诗都基本保持了原作的整体风貌。卞之琳的自译实践为研究译作与原作、译者与原作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翻译策略上也给其他译者以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英语双关进行分析时,主要选取了定义、分类以及构成要素等角度。英语双关之所以成为修辞的关键,在于其特殊的文字形式、句法关系和音位特点,所以它的汉译具有可译性限度,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一是汉语双关直译,另一种就是运用变通手法。  相似文献   

19.
廖志恩 《科教文汇》2011,(2):119-121
定语在汉语和英语两种不同的语言中都是重要的语法成分。汉语定语与英语定语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巨大差异,这给准确的翻译带来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定语进行比较,探讨汉语定语英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袁滔 《科教文汇》2014,(17):97-98
小说翻译不能仅以是否传达相同内容,更应以是否再现原文风格,表现原作文学与美学意义为评判标准。积极修辞作为小说中使用最频繁的艺术现象,其可译性研究为如何使小说译文和原文在风格上保持一致,避免翻译中的风格丧失提供了新的路径。以《水浒传》中积极修辞的英译为例,通过具体分析小说中的积极修辞及其在译本中的可译性及限度,从而探讨保留原作风格的重要性和应采用的具体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