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由于不同类型的知识具有不同的属性,企业只有发展出与不同类型知识特征相匹配的吸收能力,才能够提高知识吸收的绩效。本文根据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广度和深度知识特征,提出了广度和深度吸收能力的概念,基于弱连接和强连接理论,构建了广度和深度吸收能力形机理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运用264家企业的数据对概念模型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揭示:企业弱连接和强连接知识网络正向影响广度和深度吸收能力的形成,企业先验知识的广度正向调节弱连接知识网络与广度吸收能力的关系。企业广度和深度吸收能力都正向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其中深度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实证结果同时揭示了影响企业弱连接和强连接知识网络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孙玉涛  张一帆 《科研管理》2020,41(9):113-122
如何建立深度融合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已经成为当前区域科技的重要议题,异质性连接机制是产学研融合的重要动力之一。本研究探讨了知识异质性或者知识距离、体制异质性或者体制距离和复合异质性或者复合距离在产学研组织合作网络动态演化中的作用机理,并运用随机效应面板模型和2001—2008年北京专利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知识异质性对新进入者间建立连接呈负向作用,对新进入者与在位者、在位者之间建立连接呈正向促进作用;体制异质性对新进入者间建立连接呈正向促进作用,对新进入者与在位者、在位者之间建立连接呈负向抑制作用;复合异质性对三种连接的建立均存在显著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春发  赵乐生 《情报科学》2017,35(12):73-80
【目的/意义】组织双元能力是产学研知识创新协同演化的内生动力机制。研究阐释了双元能力与产学研 知识创新协同演化的耦合机理,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实现提供借鉴和启示。【方法/过程】基于组织双元性理论 和知识创新理论,构建双元能力影响产学研知识创新协同演化的理论框架,以及契合各主体间动态反馈行为的系 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和灵敏度分析。【结果/结论】研究表明,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中各主体间基于创新性知 识的供求关系为开展双元型合作提供条件,双元能力与产学研知识创新增量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4.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界定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的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并以网络检索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现状和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和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合作数据对我国跨区域产学研整体合作成果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将官方和自发跨区域产学研合作情况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目前我国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已经日益频繁,但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和地理位置远近的影响;未来的产学研合作网络构建更应充分考虑不同省市对外产学研合作联系的紧密度;政府要积极发挥区域之间间接连接的"桥梁"作用,引导自发的跨区域产学研合作标准化,进而实现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5.
产学研合作表现出了明显的网络特征和共生特性,本文将共生理论引入到产学研合作网络的研究之中,提出了产学研共生网络的概念,并系统地阐释了其基本特征以及共生连接形成和作用的机理,分析了三种典型的产学研共生网络特点,讨论了其方法论指向,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从共生方法和网络方法两方面进行优化的产学研共生网络的“双轮驱动”培育机制,展示如何应用产学研共生网络来指导产学研合作实践.  相似文献   

6.
基于权重结构视角,刻画我国产学研合作网络关系分布及结构演化。研究发现,产学研合作网络关系分布不均衡,网络主体间合作质量偏低。产学研合作趋于强关系异配网络演化,强关系主体合作广度差异性降低而深度异质性逐渐增强,网络"富人俱乐部"现象逐渐减弱。在我国"关系"社会背景下,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市场调节机制没有形成良好的协同创新环境,导致大量网络主体机会主义、搭便车的短期合作行为,合作难以摆脱单向而缺乏深度交互的困境,技术创新系统中技术知识传递不对称,网络协同创新效应难以形成。因此,网络主体应充分重视网络关系管理,政府部门应优化设计市场机制,引导网络关系分布调控合作中的市场失灵。  相似文献   

7.
基于无标度网络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功能及培育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产学研合作网络具有无标度网络增长性与择优连接性这两个基本特征.从无标度网络的这两个特征出发,结合产学研合作网络的演化规律,从增长性、节点的异质性、网络的稳健性和脆弱性以及自组织性四个角度分析了产学研合作无标皮网络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学研合作无标度网络的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8.
产学研合作中组织间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学习获取外部知识以及大学、科研机构实现知识资源价值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产学研合作与组织间学习的关系以及产学研合作中的组织间学习过程,着重研究了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并对提高组织间学习效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网络惯例是影响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组织间学习为中介变量,构建网络惯例、组织间学习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并利用收集的数据进行了规范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产学研合作中网络惯例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倒U型,即网络惯例存在"门槛效应";同时组织间学习在网络惯例和合作创新绩效之间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软科学》2019,(12)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从组织联结强度视角提出与文化创意产业建立跨产业强组织联结和弱组织联结影响合作企业创新绩效及其拥有的知识异质性和吸收能力对此影响产生双重调节作用的理论假设,构建理论模型。运用228家与文化创意企业进行跨产业合作创新的企业调研数据进行实证验证,得出研究结论为:跨产业弱组织联结对创新绩效产生积极而显著的影响,而跨产业强组织联结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知识异质性对跨产业强组织联结、弱组织联结与创新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都是积极而显著的;吸收能力对跨产业强组织联结、弱组织联结与创新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网络特征即网络关系强度入手,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其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影响关系。实证研究表明,网络关系强度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网络关系强度通过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产生的影响大于不通过中介变量产生的直接影响;网络关系强度是影响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四个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网络结构下的产业集群若能通过提高互惠性,扩大合作交流范围和增加接触的机会来加强网络关系强度,将能更好地提升其整体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2.
刘霞  陈建军 《科学学研究》2011,29(11):1676-1684
 文章构建了不同网络联结对产业集群能力的影响机制和概念模型,并对128家浙江集群企业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和验证,认为网络中不同主体的关联结网有助于产业集群能力增进,但其作用机制不同。组织间学习中介了本地商业网络和知识网络与产业集群能力的关系,但在协调网络与集群能力增进中没有起到中介作用。认为商业网络和知识网络有利于集群学习网络建构和新知识生成机制形成从而促进集群内力持续提升,是产业集群能力增进的内生动力。而协调网络通过政府等公共机构以资金、政策及共性技术研发等方面提供的支持,帮助集群企业改进生产技术从而提高企业能力水平,是集群能力增进的外源动力。该项研究对于企业有效构建网络联结和政府技术政策供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创新网络作为知识传递与知识共享的重要依托,对公司的创新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理论界关于网络关系强度对公司创新能力的影响尚存在较大差异。文中以创新网络为视角,分析网络关系强度与不同创新模式之间的关系。首先,在对创新网络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辨析突破性创新模式与渐进性创新模式的特点和差异;其次,通过对企业网络关系强度与创新能力研究文献的梳理,归纳出网络强关系与弱关系两者各自的优缺点。进而根据2种创新模式之间对不同网络关系强度的需求差别,分析总结出创新网络关系强度与不同创新模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的关系强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的关系强度对合作的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在回顾关系强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的关系强度的概念,分析了关系强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强关系与弱关系对知识链内部知识的共享、外部信息的获取和交易效率的不同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必须适当地调节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的关系强度才能提高合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是当前创新管理领域研究的主要范式之一。借鉴态势理论,利用ICT行业40家上市公司2015-2017年数据,从双网络的结构与关系双重维度出发,探究各网络特征与企业技术生态位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合作网络规模与技术生态位呈倒U型关系,知识网络规模与技术生态位呈正相关关系,合作距离与技术生态位“态”呈倒U型关系。研究结论为企业选择有效合作策略、知识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制造业129家上市公司2004~2013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网络成员多样性、网络关系强度对二元式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网络成员多样性、网络关系强度与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均呈倒U型关系,网络成员多样性的提升将先抑制利用式创新,再抑制探索式创新,而网络关系强度的提升则先抑制探索式创新,再抑制利用式创新。网络关系强度正向调节网络成员多样性与利用式创新的关系,而对网络成员多样性与探索式创新关系的负向调节作用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论文理论探讨并实证检验了企业竞争联系、合作联系对于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机理及作用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的制度支持因素对以上关系路径的情境约束机制。通过对我国404家企业的问卷调查,采用层次回归分析发现:竞争联系、合作联系对于知识转移效果均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二者效用无显著差异;此外,法律支持增强了竞争联系与知识转移效果的正向关系,相反却减弱了合作联系与知识转移效果间的正向关系;政治联系则正向调节了合作联系与知识转移效果间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王琳魏江  郑月龙 《科研管理》2021,42(10):131-139
开展双元服务创新既能保持制造企业在成熟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又能开发新服务以占领新兴市场,从而保证更大竞争优势的获取。但,利用与探索将争夺本就稀缺的服务创新资源,很难同时追求。基于关系网络视角,本文提出,与知识服务机构建立联结是制造企业接近并获取服务创新资源,进而破解资源困境、促进双元服务创新的重要路径。为此,以宁波和重庆两地共296个制造企业为样本,考察知识服务机构联结对制造企业双元服务创新的影响,并对技术能力与战略柔性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知识服务机构联结正向促进制造企业双元服务创新;技术能力对知识服务机构联结与双元服务创新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呈倒U 型;资源柔性、协调柔性正向调节知识服务机构联结与双元服务创新的关系。本研究结论对于制造企业服务创新和组织双元创新文献有着重要理论贡献,对制造企业合理配置静态、动态能力以发挥知识服务机构联结对双元服务创新的促进性影响提供了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9.
企业创新活动总是嵌入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中。基于合作对象差异,将企业外部社会联系分为供应链联系、竞争对手联系和知识生产服务机构联系三类,并运用180份珠三角企业调查问卷数据实证探讨它们与企业破坏性创新之间的复杂关系。结果发现,供应链联系对企业破坏性创新具有正向线性影响;竞争对手联系与企业破坏性创新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而知识生产服务机构联系与企业破坏性创新之间存在倒“U”关系。研究结论为企业在实施和管理破坏性创新活动中如何有效利用外部社会联系提供实证依据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0.
企业不断构筑动态能力是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并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既有研究证实了关系网络对动态能力构建具有积极作用,但却忽略了关系可能的负面影响、不同属性关系的异质性效果以及关系资源组织方式的权变因素。为弥补上述不足,基于VRIO框架,考察企业家关系网络对动态能力形成的不同效果,并探究在目前我国企业的转型和变革中被寄予厚望的创业精神,如何对关系网络与动态能力的作用过程产生权变影响。根据270个有效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商业关系对动态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治关系与动态能力之间则具有倒U型的关系;创业精神正向调节商业关系与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但创业精神对政治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