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下这个标题是缘于听了一位乡党委书记的一大段“议论”。他是这样说的: 那一年,你们县报的一位记者到我们乡的一个山村采访,我也一同前去。找到了采访对象——一位老农民后,那位记者拿出笔和笔记本,并用比较纯正的普通话开始发问:“请问,一亩田能打多少粮?”从没见过世面的老农民一看这架势,慌了;加上他听不懂普通话,结果慌得一句话也讲不出  相似文献   

2.
少留疑团     
初秋某日,我的一位从外地来武汉出差的朋友,拿着一份武汉当地的报纸问我:这报上说武汉将举行`两会一节',请问`两会'是什么会,`一节'是什么节呀?我笑着反问:报上没有说明吗?他道:说明了我还问你干吗?我拿过报纸细看,包括几篇报道迎接`两会一节'的消息和一篇相关评论在内,果然均未注明`两会一节'到底是什么会,什么节,而篇篇都只有`两会一节'的简称. 笔者虽然生活在武汉,但一时未留意这件事,因此对`两会一节'的具体名称也不大清楚.问周围的人,他们也说不出个名堂来.最后到单位的资料室翻报纸,才在某报10多天前一则有关此事的新闻发布消息中…  相似文献   

3.
我们陕西农民报,今年五月间组织了一次“秦川八百里行”自行车采访活动,本报六位中青年记者、两位新闻实习生,用一个月时间,骑车采访了关中平原地区的十三个县、市,发表了16篇新闻报道、15篇行车小记,并且做了关于农村社会治安状况和计划生育状况的两项专题调查。总的说,我们感到收获不小。近几年,有个明显的倾向,就是记者亲身深入农村,直接面向农民群众采访,越来越少了。因此,有不少同志在各种场合呼吁恢复老传统。我们农民报的同志。平常也在思考:五、六十年代,记者下乡,撒  相似文献   

4.
作为国家重点媒体网站之一,中国网www.china.org.cn)的宗旨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亦即搭建一座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应该说 经过改版于今年8月3日以崭新面貌推出的中国网,已基本确立了自己的定位初步具备了符合网站宗旨的风格和特点概括起来说就是:真实、权威的信息,全面、翔实而深入的报道,精心的处理和双向沟通,多文种各具特色,共同组成一个立体的`超级对外传播网络杂志'. `超级网络杂志':以翔实、深入报道见长 中国网始建于1997年初,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三年来,该网站以国外读者为主要对象,用中、英两种…  相似文献   

5.
一篇文章,不在大小长短,关键要写成`血肉'文章,有气息回转,成为一个活的生命.就是说要把文章写活. 1997年,我到大连采访天津街大连百货大楼,他们推出`十五条龙'的系列服务,受到顾客好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当时中央有关部门在抓`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的宣传,应该说此次采写正逢其时. 按常规,我可以写一条带经验性质的消息,首先提炼一、二、三几个观点来,然后加以阐释,举上一些例子.但这种文章已成为新闻套路,报上发得多,读来不新鲜,而且,许多鲜活的生活事件和细节,会在写作过程中丢失,十分可惜.我想换换路子,把`天百'的经验和服务思想融合…  相似文献   

6.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两个年轻的新闻系实习生,兴味十足地去采访一位大红大紫的歌星,谁知一到场,傲气十足的歌星对他们两位“准记者”的来访,不以为然,嗤之以鼻。在这种十分尴尬的境遇下,其中一位却没有泄气,从容地站起来为那位歌星点唱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不要用这种眼光看我),于是事情发生了戏剧性地变化,歌星对他们笑了……故事中那位点歌的小伙子,现在已是我的采访课教员。他是在给我们讲“怎样和采访对象打交道”时,给我们讲这件他亲身经历的往事的。他说:“做记者,首先要做人,做人就要不卑不亢。”他叫傅义红。人如其…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做好宣传报道工作,迎接新世纪的到来,我们必须明确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办好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积极宣传好、贯彻好党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就是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办好人民日报的根本保证,是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的需要,是丰富和深化宣传内容的需要,是全面提高质量、真正办得高出一筹的需要,是衡量和检验我们的宣传工作效果的需要.编辑部各部门都要自觉地以`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8.
真实的遭遇     
中学时期的一位老师从家乡来,我们几个同学去看他。谈话间他对我们说:“你们都是记者,你们是我的学生,今天没有外人,我讲个真实的故事:前些日子咱家乡邻县去了一位记者,采访全县办计划生育协会的事。记者要到村里采访,县里有关部门通知了某某乡,乡里选了一个村子。其实,村里没有什么这协会那协会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经济生活越来越丰富,一种经济现象里面,往往是多种行业的交叉,而且是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的融汇.在科学研究领域存在边缘学科,我们的经济报道也存在边缘经济区域.以往记者以所采访的行业来分工,难以适应边缘经济报道的需要. 譬如,海南省从1998年下半年大规模进行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和农村电网改造,以期最终达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下称`两改一同价'),减轻农民负担.这项工作,主要是由电力部门来承担,按常规由负责工业中电力报道的记者来采访.但是,这项工作实际上又是在广大农村铺开的,受益者是农民,按常规又应该由负责农…  相似文献   

10.
有一位年轻记者问一位老记者:“我们能用电话采访吗?为什么领导上总强调不要用电话采访呢?”这位年轻同志提出这个问题,是觉得用电话采访效率高。新闻不是要讲时效吗?为什么有现代化的工具不用呢? 应该承认,电话采访我们有时也是要用的。1986年夏天,一辆载着60名北京游客的大旅游车在去五台山的路上翻入深沟。新华社山西分社得到这个消息,觉得这件恶性事故应马  相似文献   

11.
学艺札记     
记者的采访本每个记者都有一本采访本。一位做过多年记者工作的同志对我说:“我们记者的采访本,可是一样好东西;简直可以这样说:采访本是我们记者认识社会生活的‘万宝全书’!”他说:“作为一个记者,需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但是,这些知识和经验,常常是很难从书本上学到的。要熟悉社会情况,根本的办法就是向社会作调查,向一切具有丰富的社会知识的人请教。”  相似文献   

12.
点到为止     
经济日报系列评论深刻阐述五中全会精神 经济日报从10月15日到21日在显著位置陆续发表4篇本报评论员文章,论述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一论'《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指出:发展这个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是我们承前启后、即将昂首迈入新世纪最值得认真总结的一条极其宝贵的经验.`二论'《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说:`这是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科学的态度,使其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更快的速度,带来更大的效益.'`三论'《紧紧依靠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这两个动…  相似文献   

13.
那是好几年前的事了。一次,我们几个在新闻战线上蹒跚学步的新兵。随一位老记者下基层采访。几天过去,材料记了一本子。研究写作时,我们觉得都挺不错,这也想抓,那也想写,但那位老记者深思熟虑之后,舍弃了大量的素材,只写了两篇稿子。结果这两篇稿子均被报纸刊出。当时,那位老记者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一个具有新闻敏感的报道人员,不仅要知道应该抓些什么,还要知道不应该抓些什么。”老记者的这番话,曾经使我们受到不小的启示。后  相似文献   

14.
据报载:一位老工人,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把废旧的麻袋一条条收集起来洗干净。他一直被誉为老劳模,记者多次报道过。这一天,记者又去采访他,宋遇,他的儿子很不耐烦地说,你们写了几十年,还写他?来吧,看看我们的。原来,几个小青年发明了洗袋机,一个月可以节约上千元,比老劳模的效率不知高多少倍! 这位记者采访碰壁,给人以深刻启示:时代前进了,我们新闻工作者在人物报道上的一些旧的思想观念,也要变一变。  相似文献   

15.
一位著名记者曾说过:任何一次成功的采访,不论是被采访事件的大与小,不论我们写作篇幅的长与短,如果没有事前的准备,一般说是难以想象的。一、采访前的准备包括以下内容1.多熟悉专业知识,力争接近采访对象一个优秀的文科毕业生刚到记者岗位,就让他去采访一位生物学界人士,或采访一次地下塌方的突发事件,事先若无任何准备,我想任凭他有再好的文字功底,也不一定写出好的新  相似文献   

16.
近日,同松藻矿区的基层通讯员摆谈,通讯员反映,他们不怕熬夜动脑筋写稿,就怕采访时吃“闭门羹”。他们说:再三相约,好不容易同被采访对象见面,人家不是三言两语完事,就是根本不谈,那种尴尬场面实在让人忍受不了。采访吃“闭门羹”的情况,别说是业余通讯员,就是一些老记者也时能碰到。我们虽是《松藻矿工报》的编辑、记者,但在采访中就吃过不少“闭门羹”。但我们不怕,而是从中吸取教训,寻找不吃或少吃“闭门羹”的方法。一、同你不熟:羞于开口。一次我们带通讯员去松局建安公司采访老劳模李双全。李师傅看到我们一个个拿着纸…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一位年轻女记者问我:如何成为一个好记者? 我回答说:做一个专家型记者. 我说:记者--尤其我们这种体制下的记者,就是在吃青春饭.假如到四十多岁,仍然提拔不上去,仍在做一个大头记者,青春早已消失,热情也已不在,还一直比着领导的讲话、材料,完全应声虫似地"解读",我不信有几个记者还有采访、写稿的兴趣--尤其你自己内心还认为有时是在说假话.所以,做一专家型记者,经常写"专家型报道",像大学教授那样,像在做学术一样地研究手中的报道,一直钻研到七八十岁,也会兴致盎然.  相似文献   

18.
新闻是一种职业.但并不是说,从事了新闻采访工作、干上了记者行当的人,都是职业记者.从专业的角度来讲,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有勇气、讲正义、能突破、善于完成特殊采访任务的记者,才是真正的职业记者.他们常常要做的事情就是挖掘真相、服务公众,反映在报道样态上,就是调查报道.所以说,职业记者与调查报道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据说,有一位企业经理在请记者吃饭后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记者的价值不就是一顿饭加一瓶啤酒吗!”听了这话,任何一位有自尊心的记者都会感到愤慨。但是看看我们记者队伍中某些人的行为,也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的反思。有些记者采访,无汽车不去,无“油  相似文献   

20.
“尴尬”者,态度不自然之谓也。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偶遇“尴尬”,往往是难以避免的。这里就有一例。在武钢某厂办公室里,一位年轻的记者与被采访者开始了采访交谈。记者:我们参观了武钢之后,真是大开眼界,武钢规模宏伟,果真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基地呀!……被采访者:(插话)不,不是最大的。记者:噢,是全国最老的钢厂了。被采访者:也不是最老的。记者:嗯,对了,那就是最先进的了。被采访者:也不是最先进的。记者:(脸上泛起了红晕)嗨!您别谦虚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