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名出色的编辑、记者必须善于平视生活,也就是要学会从百姓的角度看问题、搞报道,学会用"平民意识"去编辑、报道。具体地说,作为编辑、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无论是时政报道、经济报道,还是社会新闻报道,都要善于从平民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和选择报道的内容和主题。多从基层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群众日常生活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新闻舆论监督是我国现行六大 监督体制中一种特殊的监督形式,是人民群众通过媒介对社会权利、公共政策,及社会事态进行评说乃至批评的一种倾向性传播活动。从舞弊案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起早有预谋的事件。记者最初接到匿名电话,为什么电话不打给省教委或市教委?是认为省教委“天高皇帝远”,还是认为市教委“不顶用”?很显然,具体职能部门的效率和作用在这里被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从事件结果来看,县教育局副局长也是同案犯,不禁给人以“举报无门”的感觉。于是记者知道了,于是记者去了,于是记者报道了。 可是,记者为何要采用这…  相似文献   

3.
寻觅特点     
一位富有经验的记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记者的工作手段是什么呢?主要是选择。这话说得真好。新闻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不是凭想象来创作,而只能靠事实,要忠实于客观事实,真实地进行报道。报道什么事实?记者从每次工作的第一步就开始了选择。选择什么事实来进行报道?选择什么角度来进行报道?记者无权编造或改变事实,但是,记者有权对事实进行选择,报道什么,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这是记者的权力,也是记者的基本功。怎样选择事实来进行报道?早在五十年代初期,著名记者毕山就曾在一篇介绍新闻写作经验的文章里指出:抓住事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著名记者安岗说:“记者应当对一切问题都感兴趣。记者不应该只在笔记上记上几个写文章的题目,他应该有几十个、几百个从群众中来的有普遍兴趣、有指导意义的问题。观察问题越具体、深刻,题目就越多。”这是经验之谈。那么怎样才能抓准问题写出新闻精品来呢? 一是要眼睛向下,深人到实际工作中去抓问题。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写道:“生活是新闻报道的源泉,而深入生活则是记者的生命。只有到生活的激流中去,才能发现生活的底蕴;只有到生活底层的深处去采集,去考察,去发掘,去开掘,才能索取到报道的能量。”它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5.
刘元 《青年记者》2002,(6):9-10
我从当记者那天起,就认为新闻应该是记者亲历的,如果想写出一篇有深度的,既生动活泼又有血有肉的报道,就必须要亲临现场,要深入到事件中去,深入到采访细节中去。我在一些重大报道中,一直选择用这种“笨”方法采访。  相似文献   

6.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许多方面的内容,如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但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市场创新。新闻报道紧紧抓住这一点就是抓住了当前农村经济的主要矛盾,这其中包含多层意思:谁来开拓市场,是政府还是农民?谁来告诉农民市场需要什么,是企业还是政府?新的区域布局形成后,谁来补贴产粮区农民,是国家财政还是销区?如何理解农产品竞争与卖难之间的辩证关系?等等,面对这些问号,记者一定要把握根本的一条,就是用计算成本、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市场意识来判断其取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搞?经过各地的实践,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1995,(2)
“客观报道”手法的运用路透社的报道我们已经选过不少,那是因为它的许多报道确实写得有特色。比如本文。日本政坛的变化频繁早已不是新闻。但是,如果一个外国记者直接去对此加以正面揭露,那恐怕不是上策。那么上策是什么呢?还是西方记者们已经烂熟于心运用自如的客观...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的工农业图片报道中,虽然出现过许多好照片,但是有些报道和群众的要求确实还有距离,从内容到形式还都比较枯燥、呆板,引不起读者的兴趣。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人说一是由于记者片面地理解“抓中心工作报道”。例如,报道增产煤炭,许多摄影记者都去拍摄掘进的情况,跟着报纸上就不断地出现清一色的“打眼”和“剥离”工作的照片。农业图片报道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另一个原因,是记者  相似文献   

9.
农业电视新闻是以电视为报道形式、以农业生产为报道内容的新闻节目.农业新闻所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可供记者选择的报道内容很多,如何从大量的农业新闻素材中选择一个鲜活生动、能够吸引观众、揭示事物本质的新闻素材作为切入点,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巧妙地选取一个切入点,可以使报道增色很多.  相似文献   

10.
1月24日浙江日报发表该报记者吕韶羽写的“毛主席在浙江农业研究所”是一篇朴实、亲切的通讯。记者紧紧抓住了主席在农业研究所的主要活动,写出了主席对发展我国农业、改进农具,研究土壤等问题的关切。我们看到,记者在选择细节时是精心的。文章所叙述的主席在农研所的所有的谈话和活动,都没有脱开记者所要表达的总的主题——开展农业科学的研究、是农业大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个重要的主题,是通过对主席到农研所来的许多细节的描写表现出来的。从那些简短的对话里,从那些非常谨慎的叙述里,我们看见了记者严肃的然而激动的心情,因而,这一切都使读者感到真实、自然,没有一丝夸张、做作的迹象。文章朴素,语文简炼。在描绘了主席的问询、谈话、亲自扶犁乃至最后同职工的握手的同时,也没忘记去介绍环境。我们看见了大片的试验地、职工宿舍……我们也粗略地知道了研究所的研究工作。这些描写,使主席的活动显得更亲切。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发人深思、意味深长的。毛主席走了,但却把力量、希望留在这里。领袖的思想、行动鼓励了年青的张燕誉,也教育了研究所长楼宇光同志重新认真地去劳动和思索。通过这篇报道也使读者受到了启发和教育。  相似文献   

11.
范龙  张荣 《新闻前哨》2010,(9):43-45
在对德拉吉报道的114个头条进行内容分析后发现,作为自媒体的德拉吉报道展示了网络传播的优势,在整合其他媒体信息资源的过程中,通过搭建个性化的互动平台而凸显了自媒体的"德拉吉效应"。这些传播特征与作为自媒体的德拉吉报道的传播功能分不开。依据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它的显在功能主要表现为用最小化的传播成本彰显公民记者的魅力,但也使得新闻真实难以保障、新闻侵权难以避免;从潜在功能上看,它在打破主流媒体的传播控制的同时充当了社会安全阀的重要角色,并开辟了精英循环的新路径。接下来,德拉吉报道将向何处去?保持链接还是寻求原创?迎合读者还是引导大众?一味"扒粪"还是担当责任?这些都是自媒体在未来发展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效益农业异军突起,有关农业效益的报道也精彩纷呈。效益农业报道不仅激励更多的农民发家致富,而且使报纸走进更多的农家,提升扩大了媒体在农村的影响。但是,效益农业报道也要谨慎,尤其是要当心“好心办坏事”。  相似文献   

13.
杨帆 《新闻传播》2015,(4):33+35
我们国家和党一直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摆在核心位置上,因此,记者也需要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逐渐地走进群众当中去,走进基层里,去反映和报道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最关注的实事。但是随着记者走基层活动的深入化,我们也发现,在记者队伍中确实存在一批形式主义的记者,他们把走基层当成是一种形式,没有真正实现走基层的目的,对此,文章重点论述了摄影记者走基层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四月的中国,北方笼罩在扬沙、浮尘中;南方则饱受泥雨困扰。新闻媒体以高度敏感作了充分报道。为此,本刊组织了一组特别报道,请几位参与这次沙尘暴报道的记者编辑从我们提出的几个问题说开去: 1、近日连续出现的沙尘天气使你首先想到什么?你认为一个敏感的记者首先应想到什么,敏感记者的眼光视角、思维习惯、报道面会与别人有哪些不同?怎样把自己的关注面扩展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之外? 2、今年你报道过哪些与风沙天气、植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环保等有关的报道?从什么角度切入的?你觉得你的报道有哪些地方与别人不同?3、你觉得夸年关于天气变化的新闻报道与往年有何不同?有变化体现在哪里?没变化原因是什么? 4、与电视气象报道相比,报纸应怎样深化和改进气象服务报道?当前新闻报道的热点问题中,有哪些应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报纸怎样开创气象服务、气象报道的新思路? 我们期望从风沙天气报道看新闻工作者的报道视野、新闻敏感和综合把握能力,探讨新闻工作者面对这类事件应有的综合反应能力和报道对策。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全党全国动员起来集中力量办好农业的决定,前几年一度遭到冷落的农业开始热乎起来。可以预期,90年代将以我国农业又一次振兴载入史册。为振兴农业鼓与呼,是时代赋予我们农村记者的光荣任务,也是记者锻炼成长不可多得的历史性机遇。农业发展在转折中,农村报道也在转折中。转折时期我们特别需要把握大局,才能心明眼亮,使报道对实际工作帮忙而不是添乱。下面,笔者就报道中碰到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6.
选择社会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报道,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抓住读者,让读者爱读爱看,这几乎是每个记者经常挂在嘴边的常识。但是,在难点、热点、焦点问题报道中,仍然有一个如何选择切入点的问题。切入点选好了,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选择难点中的“亮点”。社会的难点就是我们报道的重点。怎样才能报道好这些难点,这就需要我们精心思索,从难点中去发现“亮点”,以  相似文献   

17.
新闻报道中经常要用到 数字。数字是有说服力的,又 是枯燥乏味的。特别是当多 位数、高精确度的数字大批 量地、威严地出现在报道中 时,读者往往望而生畏,不堪 忍受。支撑《今日美国报》这 篇报道的,想必也少不了若 干页码的确凿数据,可我们 现在读到的这篇报道却十分 轻松,记者处理数字的创造 性劳动,不能不令人叹赏。 记者采写此稿时,是先 有生活的感悟,然后去外贸 部门索要商品进出口清单, 还是先拿到一份清单,再去 生活中寻找印证,我们不得 而知。但从稿件看,不论是哪 一种情况,记者都巧妙地处 理了清单、数字与生活之间 …  相似文献   

18.
体育报道要走出两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新闻如今已成为各类媒体的宠儿,但是,不准确、片面夸大的体育报道在报刊上也时有所见,要使体育报道的质量有所提高,首先要在思想上走出两个误区。“以成败论英雄”体育竞技展现的是强者的智慧和力量,为的是争夺金牌。体育报道通常以优胜者作为主要对象,这是合乎清理的。然而,问题在于是强调为夺取金牌而积极进取的意义?还是强调为夺金而夺金的狭隘思想?强调后者,正是“金牌至上”观念的体现。记者的“金牌至上”观念反映到报道中,便在读者中形成了一种定势:不太关心某项比赛的过程、水平如何,而只企盼比赛结果。1984年洛杉…  相似文献   

19.
作为记者,时刻都在寻找新闻,新闻到底在哪里?一句常话,新闻到处都有,就看我们的眼睛能不能发现。 我们日常采访发现新闻的渠道很多,有指令性的报道任务,有从学习文件中自己领悟出的点子,也有从身边、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线索,不管从哪条渠道获取的线索,都要求记者全心去采访、去把握其实质,并用最合适的手段表现出来。 郑元昌的这组报道,成功之处有两点,一是新闻本身的价值挖掘得深。看上去很普通的两个小学一年级学生,记者从他们一大一小特殊的年龄上做文章,并以此作为突破口,把镜头对准他们内心对知识渴望的焦点上,以人物…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大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众多的农村人口,是新闻的主现场,走进农村,到农民中去,采写农业领域中的新鲜事,报道农村发生的新情况,是新闻记者任务和责任。农村的事物是新鲜的,也是生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