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琦 《新闻传播》2006,(4):54-54,56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准确及时,具有真实性和时效性。既然新闻是客观的真实,那么新闻播音是否也应是客观地播报而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呢?新闻播音到底是不是纯客观的,又能不能是纯客观的?带着这一问题,在实践中加以分析研究,笔者明确了这方面的一些认识:新闻播音应该有“情”,而且必须有“情”。没有“情”就无法表现出爱憎、表现是非,新闻播音也就失去了宣传的意义。(注:本文所说的“新闻”特指消息体裁,“新闻播音”特指新闻播报。)  相似文献   

2.
孙秀岭 《青年记者》2002,(11):28-28
报纸是“新闻纸”。新闻的首要属性是时新,因此,“新闻纸”对消息、通讯等新闻有新鲜的要求,新闻评论亦同理,同样应该鲜活。鲜活,是新闻评论主要特点之一,也是读者对新闻评论的一个基本需求。提起新闻评论,让人首先想到的是政治性。评论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它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发议论,讲道理,直接表明作者的意见和主张,从道理上说服读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评论必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尤其是党报的新闻评论,必须有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  相似文献   

3.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映,可以说是审美感受的一个突出特点。由于新闻评论的特殊地位,人们很容易将评论误认为是单纯地向读者发号施令,板着面孔教育读者如何如何,造成评论写得不生动、不活泼,歌不敢歌,恨不敢恨,没有情感色彩,成了令人生厌的“八股文”,难以引起读者共鸣,使新闻评论的战斗力、思想性、指导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笔者现就情感在新闻评论中的审美意义,谈一点个人看法。新闻评论的崇高美众所周知,我们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改革,是人类历史上最艰巨的革命,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这一革命进程中更是创造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体现了崇高的理想和彻底的革命精神,被称之为“第二次革命”。作为新闻评论,它理所当然要为这场革命大造舆论,发出时代的最强音,为这项伟大崇高的事业讴歌颂扬。崇高之美在新闻评论中自然是一个独特的审美特征,是鼓舞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号角。如第五届中国新反的审的单者,了,不情的美们化群进歌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上下一心打好全年改革攻坚战》,充分...  相似文献   

4.
注意培养新闻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新闻敏感是非常重要的。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新闻敏感又被形象地称为“新闻眼”、“新闻鼻”它是指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能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映能力。  相似文献   

5.
骆曲波 《新闻窗》2009,(2):36-37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介就当前的重大问题或新闻事件发议论、作解释、提批评、谈意见的一种新闻体裁,隶属于论说文体。评论写作讲求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注重理论色彩,感情色彩与文学色彩的高度统一,追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文动人的效果。一篇好的评论,不仅让人对是非美丑、善恶忠奸有洞若观火之感,更能给人一种思想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评论写作当中要把握的东西很多,情理与文采则好似评论写作的双翼,对增强评论的表达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广播听觉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于能充分利用有声语言善于抒发和渲染感情的优势,强化语言的感情色彩,从而产生对听众感情的撞击,使广播新闻之情与听众之情实现相通与相融,以进一步提高广播宣传的感染效果,增强广播新闻的可听性。广播新闻如何向听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呢?关键是充分挖掘广播新闻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有声语言和音响所具有的以声传情,以声蕴情,以声动情,先声夺人的表达功能,去拨动听众感情的琴弦,引起感情的“冲动”与“爆发”,使报道思想、报道内容留在听众的情感中。每当人们从收音机里听到声情并茂入情入理的广播新闻时,往往情  相似文献   

7.
色彩的感情因素 世界上任何东西,其形象和色彩都会影响我们的感情。某一种色彩或色调的出现,往往会引起人们对生活的美妙联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这就是色彩视觉通过形象思维而产生的心理作用。 色彩本无注定的感情内容,感情的发生只是在人与色彩之间的色彩联想和心理感应。人们的联想、习惯、审美意识等诸多因素给色彩披上了感情的轻纱。 人们对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最普遍的视觉形式。人类感知客观事物离不开印象和经验,当人们看到某种色彩时,常常会联想到与此色彩相关联的其它事物。色彩的形式因素对人的情感、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8.
罗英侠 《新闻爱好者》2008,(11):109-110
一则新闻能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很重要之点是要看标题设计得是否新颖、巧妙。标题对新闻事实的概括,不可能只是纯客观的简单再现,字里行间不可避免地要熔铸着作者对人物、事件、现实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出作者以及报纸鲜明的情感色彩。给标题赋予感情色彩,对新闻内容作出“一句话评论”,就能更深刻地揭示新闻的社会意义,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么,怎样才能使标题生动鲜活、光彩照人呢?  相似文献   

9.
黄胜 《新闻前哨》2000,(1):39-40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王朝闻《美学概论》第106页)情感表现为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态度。在新闻摄影采访活动中,作为主体的摄影记者对广阔的社会生活现实,不可能冷漠地、无动于衷地去对待,必然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态度,这种强烈的爱憎态度就是主体的情感。每一幅成功的新闻照片都饱含着主体这种强烈的爱憎情感。正确认识主体情感在新闻摄影中的活动规律,对于我们搞好新闻摄影采访,拍摄出富有强烈情感感染力的新闻照片,传播新闻信息和情感信息有着重…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的根据是事实,因此,把真实性比作新闻的生命是确当的。但这决不是说,无论什么新发生的事实,都可以信手拈来成为新闻。因为新闻是人的社会活动,是精神产品,它不可避免地要溶入人的感情色彩,具有思想倾向性;即便是简单地再现客观事物,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报道人的立场、角度、视敏度的不同,勾勒出来的图象也不会是完全相同,甚而是完全不同的。正由于此,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新闻只是客观  相似文献   

11.
李明文 《新闻前哨》2002,(12):36-36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要使我们的新闻作品吸引人、感染人,首先应使标题富有魅力,饱含情感。情感能引起欣赏者的审美幻觉,没有情感就没有审美体验。因此,在制作新闻标题时,我们要尽可能地在标题中注入情感因素,赋予标题以生命;要把最能引起读者感情共鸣的东西在标题中“作”出来,着眼百姓视角,透露人文关怀,从而带给读者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满足,激发他们阅读新闻的兴趣。一、锤炼词语,以“情”入题汉语词汇丰富,富有感情色彩。往往同一事物、同一概念,就可以用几个、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同义词来表现。有些看起来很平常的字眼,…  相似文献   

12.
第六个字名曰:“情”。所谓“情”是指感情、激情、情趣、人情味,也就是说写通讯要抒发感情,通讯本身要富于感情色彩。什么是情?情是主观对客观事物感受后发出的喜、怒、哀、乐。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个“爽”就是主观对客观事物感受后发出的情。“文以情动人”。我欣赏《红楼梦》中写在秦可卿房间的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即文章。”有一次,薛铸为我写字,问写什么,我说就写这两句。“人情炼达即文章”道出了写文  相似文献   

13.
何秋红 《今传媒》2006,(6):59-60
提到抒情性,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散文,是诗歌,恐怕没有人会想到评论。的确,新闻评论作为一种传达意见性信息的问题,重在说理,强调逻辑性和理性,似乎与抒情性不沾边。评论要具有思想已经不是什么问题,评论要有感情,似乎并不被认可。评论界历来提倡“零度评论”,即客观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冷静分析式的评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一篇好的新闻评论,光具备理性是不够的,适当的运用抒情性因素,可以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传播效果。(一)抒情性因素在评论立意上的体现立意关系到评论作品的角度和深度,抒情性因素在评论立意上的表现是作者怀着强烈…  相似文献   

14.
每一次广告播音都要有情感表达,通过生动感人的语言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有句古话说得好:“感人心者莫过于情”。人都是有感情的,我们的社会就是以感情为纽带把人与人组织联系起来的。美国广告专家霍普金曾说过:“要用能激发感情的因素来充实广告的内容”。在当今的广播电视媒体中,情感表现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广告播音中,许多成功的广播电视广告作品证明:富有感情色彩或人情味的广告是具有感染力的,容易被听众、观众所接受。我台播出的山东佳丽日化总公司产品的广告词:“把白云还给蓝天,让美丽回归自然”,播这句话时就要调动激昂的情…  相似文献   

15.
新闻写作中的情感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里有."新闻写作就是向受众撒播阳光的过程,所以,记者的笔要饱蘸感情.这就要求记者在新闻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情感.在新闻写作中如何恰当地运用情感?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思考:一是要理解情感与写作的关系.二是要掌握在写作新闻时如何表达情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初写新闻的人往往以为,新闻是以传递新闻信息为目的的,只要如实地把人物、事件写清楚就行了,至于能否传达感情信息则无关紧要。其实,这是对新闻写作的一种误解。新闻注重传递感情信息、展示情感美的审美特征是非常必要的,情感是构成新闻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对实现新闻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具有重要作用。情感美是新闻蕴含的感情所形成的审美特征,也是新闻审美价值的灵魂。从本质上说,美感是一种感情活动,感情是美感产生的前提,新闻必须以情感人才能具有美感作用。因为新闻是人们精神  相似文献   

17.
孙爱娟 《大观周刊》2013,(10):271-271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教师应都注意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浓厚兴趣。要做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情”从“爱”来,有了浓厚的爱,才配当学生的良师益友;也只有情感教学为先,才能促使学生爱学、学会,用好思想政治课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正30余年的新闻实践,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好的新闻标题,要具备以下四个标准。有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写作的推动力量,任何优秀的作品总是理性和情感的统一。新闻只有关注人的价值、人性的美、人间的真情,才能彰显其崇高的意义。我们所说的标题要有感情色彩,是指依据不同的新闻事实,做到该喜则喜,该忧则忧。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就是一个很有感情色彩的标题。人与人的情感有许多种,比如恩情、  相似文献   

19.
情感,从心理上讲,是人的反映性的心理活动表现之一。如果在知觉、感觉、思维和表象中反映各种对象和现象,那么,在情感中则表现出人对所认识的内容的态度。这种态度即情感,在新闻评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古人云:“文贵情真。”党报的新闻评论是作为党的声音出现的,它在读者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读者也是把党报的新闻评论当作党的方针、政策、意图去领会的。但这不是说它可  相似文献   

20.
一、新闻评论应该大众化(一)新闻评论大众化的内涵.什么叫新闻评论的大众化,或者说,新闻评论的大众化的内涵、要求是什么呢?我以为,新闻评论的大众化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在主题上,应该贴近生活,是大众关心的问题;在表达方式、方法上,要为大众所接受.半个世纪前,毛泽东同志曾要求文学艺术生动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大众性.新闻评论与文学艺术一样,肩负有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责任.中央宣传会议强调,新闻宣传要“改进方法,讲究艺术,进一步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要求新闻宣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新闻评论大众化正是向这个方向努力.事实上,任何一篇新闻评论,都是要让人看的,而且总是读者越多、影响范围越广越好.而阅读的主动权不在评论员、宣传媒体手中,而在读者手中.因此,新闻评论能不能影响读者,取决于读者对新闻评论的“满意度”.直言之,取决于新闻评论是不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是不是大家一看就想看,并接受评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