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枝独秀卓然大家──张爱玲《传奇》题材、方法、人物三题曹建玲,白遂君张爱玲是中国40年代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星,是现代文苑里一枝傲然独放的奇葩。她的小说既不同于“五四”启蒙文学作品,也有别于左翼革命文学和抗日题材作品;既比30—40年代那些新感觉派、后期...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是中国文坛上一位传奇式的作家,是在旧社会战乱纷繁的废墟上生长起来的"罂粟花"。张爱玲是独特的,她的人生和她的才情以及她最终孤独地离去,都是中国文坛的佳话。张爱玲用她特殊的言语方式诉说着她鲜为人知的、充满了悲剧性的人生经历,因此浓浓的悲剧意味成为张爱玲小说创作充沛的审美资源。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四十年代的一位传奇人物。从她成名开始就已备受关注,在海内外掀起了一场"张爱玲热",她也未曾想到自己的名字会在以后令整个华语文学界震惊。其作品主要以家庭婚恋为主线,叙述了一个个牵牵绊绊的爱情悲剧,但在这些爱情悲剧里无法找到健康正常的爱,情爱在传统的束缚下扭曲,在物欲的枷锁中迷失。本文将以家庭婚恋关系为视角,审视其作品中的各种婚恋现象,对婚恋模式进行整体的观照并探究其根源,从而关注作者笔下女性的悲剧人生命运。从这一角度对张爱玲的作品进行研究,有助于对张爱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才女,一朵文坛的冷艳奇葩,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作家。在她营造的小说世界里,女性占据主体地位。在她的笔下,活跃着众多鲜明的悲剧女性形象,大体上有在阴影下生存和毁灭的少女形象,有为谋生而谋爱或守爱的妻子形象,还有奴化变态且面目全非的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5.
六十年代以来张爱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在华文文学中的地位与贡献,今天看来已经无可争议,回顾张爱玲研究的历史,却可谓几度起落,跌宕起伏。张爱玲一涉足文坛就名噪一时,50年代初随着她的出走香港,移居美国,大陆的新一代读者就不再熟识这个名字了。然而,60年代在台湾与海外,张爱玲重又声誉鹊起。80年代,张爱玲终于再次成为大陆文坛的评论热点。在现代文学史中,张爱玲是很独特的一位,因此,有必要对六十年代以来张爱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一个回顾与总结。           一 张爱玲作品不属于主流文学,诚如作者自己所说:“我的作品是没有战争,也…  相似文献   

6.
<正> 张爱玲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显得格外奇特,四十年代时,她的创作就登上了灿烂的高峰,同时转眼间红遍上海。但她在大陆文坛就象昙花一现,她的名字不见于目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以致今天大多数的读者,对张爱玲和她的作品都很陌生,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一 四十年代初,张爱玲赖以成名的是她的小说集《传奇》。她创作上的成就,她独特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张爱玲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她的父亲身为名门之后,身上沾染上不少绅士的恶习:既抽鸦片,又讨姨太太,玩妓女。父母因此而终日吵闹不休。张爱玲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吵闹声中度过的。不少的作家都有失去母爱的不幸童年,多数是亲生母亲去世,受继母虐待,因而往往对亲生母亲有着温馨的甜蜜回忆。张爱玲却不,她的亲生母亲因无法忍受父亲的恶习,曾两次赴法留学,童年时的张爱玲感到的是母亲对自己的冷落。父亲的暴戾,更使张爱玲在人生的开始就被一层生命受到威胁的阴影所笼罩——“我父关扬言说要用手枪打死我。我暂时被监禁在空房里。”这是张爱玲在离婚后的母亲处住了一星期而遭到的惩罚。父  相似文献   

7.
四十年代,上海文坛的张爱玲,以其奇丽而精致B刊、说及所塑造的病态的都市女性形象而饮誉文坛。虽说从五十年代起.由于时代的原因.她的作品受到了漠视.她的名字从新编的各种版本的文学史上消失了。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及文艺政策的调整,她的这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以《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在1943年的上海文坛横空出世。她的作品虽数量不多,然而篇篇珠玑.发出绿色的悠远的光芒。张爱玲的创作生涯短暂却十分夺目,正如她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名,闪耀着传奇色彩,以她的天才在我们的视野中定格下一个苍凉无比的美丽手势。书写了她独特的人生体验:“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相似文献   

9.
天才梦     
张爱玲,现代文学史上重要女作家。她的这篇《天才梦》的发表,将她介绍给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并在后来真的实现了自己的“天才梦”,名噪一时,可以说,这是她成为一名天才作家的提前告白。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曾风靡文坛,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作品。她在小说中写了大量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无论是母亲角色还是年轻女子,都构成了一批民国时期残存的女奴群像.她们有着女性的原罪意识。作者通过写这些女性形象,表达了深深的悲凉感,体现了张爱玲强烈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1.
一本《传奇》,一本《流言》,张爱玲让中国四十年代的文坛因"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而"过于意外怔住了",正像胡兰成当年形容初见张爱玲时的印象那样:"艳也不是那艳法,惊亦不是那惊法"。本世纪八十年代,对张爱玲重新发现的"惊喜",几乎又以同样的方式席卷当代文坛。对张爱玲其人其文的研究,近十年已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对她的身世、作品的主题、创作的基本风格、文学、艺术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一个20世纪40年代红极一时的女性作家,她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于沦陷区的“孤岛”上海。张爱玲以小说登上中国现代文坛,在日寇入侵、国土沦丧之际,编织沪港百余年来男男女女悲欢离合的密密情网,展现给世人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传奇世界;而在散文中,张爱玲以她女性特有的柔性眼光,平铺的笔调构勒真实而鲜活的生活层次,在战火腾飞,血与泪的抗日救国时代背景下却谈吃穿、谈女人,谈哲学、谈艺术、谈理想,构成了一个随意琐屑的世俗世界。给人的感觉似乎多的是对物质生活的沉湎享受、津津乐道,因而长期以来为人诟病。本文试从沦陷区的写作背景和张爱玲的人生历程来理解她在尽情渲染世俗繁华的背后所潜藏着的深深的悲凉的家国情结。  相似文献   

13.
情感上的缺憾对张爱玲的创作影响重大。张爱玲童年时代失爱于家庭,青年时代失落于爱情,又和家庭一起失落于时代,所有这些体验,参与了她日后对于新的人生经验和行为方式的构建。张爱玲对爱的缺失的永久性的心理意向,决定了她精神上的悲观气质,并由此生成了对人性自私本性的悲观认识,构成了她思想性格内涵极为重要的方面,对其作品产生了题材上强烈的倾向性引导,无不标示出一种以孤独和荒凉情绪为特征的悲剧蕴含。张爱玲是以自己的心灵世界经营和表现着对现代生命的体验。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小说在对人性的探索中,饱含着深深的悲凉情感,它通过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演绎人生,用“审丑”的眼光,审视人生的虚伪,通过对“无爱”婚姻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张爱玲小说中揭示出的20世纪40年代中国都市社会中被黄金光圈严重扭曲的,虚伪的人性,给人们以独特的心理感悟。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一个奇特的存在。她小说中的“月亮”意象丰富、新颖、别致,可分为不带杀机与带有或充满杀机的“月亮”。这意象的创造是张爱玲对传统文化及西方现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动荡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夜上海,张爱玲如同一朵奇异的花,开得美丽肆意而悲壮苍凉。她的一生富有传奇的色彩,不仅有着惊艳的文采,而且有着显赫的家世。然而她的童年生活又是不快乐的,爱情婚姻生活是不幸福的,这使张爱玲的整个人生都是在无爱的环境里度过。但她从不放弃寻找爱,却从来没有成功过,造成了她复杂悲观的性格,并形成一种独特的悲观气质。因而她的作品充满了"悲凉"或者说是"苍凉"的感情色彩。《倾城之恋》就是张爱玲笔下诠释爱情悲剧最好的作品,她试图通过白流苏对自身命运博弈来换取所谓的爱情,最终却因战争的爆发成就了刻骨铭心的倾城之恋。本文的撰写就是通过女性主义视角来审视张爱玲《倾城之恋》小说中的爱情悲剧,探究作品的悲剧渊源,深入阐释张爱玲的性格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探讨其独有的文化底蕴与价值意义,从而把握张爱玲小说的爱情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活跃于中国文坛的女作家,她的创作高峰期是从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四五年,在这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张爱玲都显示出了她的创作才能,她的作品主要分为散文和小说两类,她的散文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张爱玲,她的小说则展现了她的创作天分,很多读者和研究者将张爱玲与她笔下的女子视为一类人,市侩、拜金、虚荣,其实张爱玲是一个纯真、轻利、清雅的女子,本文拟从将张爱玲与她笔下的女子一一对比得出一个真实的张爱玲。  相似文献   

18.
我来推荐2则     
对于张爱玲,文学评论家一直褒贬不一。有人说她是女人堆中的女人,有人说她是生活在40年代而被陈列在90年代的“老古董”。那么,张爱玲的真实情感世界又如何呢?《张爱玲散文全编》(浙工文艺出版社出版,定价:22.30元),为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她内心情感世界的大门。在此书中,张爱玲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娴熟的笔调,描绘了一个个浓烈而不夸张、淡雅清新的都市情结,勾勒出一个既现实又理想的张爱玲精神世界全貌。读一读此书,定会对你有所启迪。孟令爽(吉林职业师范学院机械系孟令爽)我来推荐杨兴怀(河北省迁安市职教中心97…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作家,历来的研究者往往被其富有魅力的小说世界所吸引.<爱>是张爱玲写于1944年的一篇散文,虽然它远非张爱玲最成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却对理解张爱玲创作的情感世界提供了重要线索以<爱>为着眼点,结合张爱玲的经历分析这一篇"心灵独白"及相关艺术形象,可以解读张爱玲荒凉感产生的原因,以及她在人生荒凉感中的心灵追寻.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生存体验与《传奇》胡荣华张爱玲这位40年代上海滩上红极一时的女作家,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相反,她的名字却随着《传奇》、《流言》等作品的相继再版而悄悄走进读者的心中。究其原因何在呢?仔细阅读张爱玲的作品便会发现其中透露出一种与众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