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中“而”字的使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基本属于口语记录,因而给对当时语言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本文企图通过《论语》中“而”字使用情况的总结,构勒出该字在当时口语和书面语中运用的轮廓,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线索。《论语》二十篇,“而”字共出现341次,其中作连词273例...  相似文献   

2.
“之”在《论语》中的使用最为普遍.类型也多样复杂。本文通过对‘论语》中“之”作动词、代词、连词的情况进行考察分析,试图更好的掌握“之”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3.
《论语》之“论”作“伦理”解、圆通解、“选择”解、“讨论编次”解、“编纂”解都是不对的,而应作“议”解。《说文解字》释“论”为“议”。《论语》、《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后序》和《汉书.艺文志》中的“论”也应释为“议”。《论语》之“论”的动作实施者肯定是孔子,而不是此书之编者。与《论语》同时代的其它著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作“议”解的“论”字。“语”具有“言说”和“辩论”之义。《论语》书名之义就是:孔子的议论、评论之辞及其与弟子的言说、辩论之辞。  相似文献   

4.
王敬霞 《文教资料》2007,(12):90-93
以《论语》一书为考察对象,采取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探讨“之”字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根据统计,“之”字在《论语》中出现497次,可分为连词、代词、动词、固定用法等几类。从“之”字的语法功能看,带“之”字的结构主要充当主语、宾语,还有少数充当状语、补语、定语等句子成分。附带对“之”字的几种用法和性质略加讨论。  相似文献   

5.
孔子论"学"     
孔子乃是儒家鼻祖 ,一生建树 ,功盖万世。《论语》中“学”字出现过 6 6次 ,没有一次如今天所谓“学习”之意 ,名词乃是“学说” ,动词则是“学做”、“习得”之义。由此出发 ,方能领会孔子之真正精神 ,把握《论语》之精髓  相似文献   

6.
释“论语”     
在教读《论语》选文时,经常有学生问:“论”为何要读作“lún”?“论语”是什么意思?这部著作为什么要以“论语”来命名?有些老师对这些问题或者各持一说,莫衷一是,或与学生一样,不知所以。而广西民族出版社《〈论语〉赏析》一书的解释是:“《论语》就是孔子的论和语,论就是议论,语就是告知,使人有所觉悟。”这纯属妄加揣测,不得不予以辨正。  《论语》之“论”之所以读“lún”,是因为此处它是个通假字,其本字即古体字是“仑(lún)”。《说文》段注:“论者,仑之假借。”“伦、论字皆仑会意。”那么,“仑”又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7.
以,古文作吕,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含义丰富而且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我翻阅《论语》,做了些调查研究,有所收获。这里谈几点看法,就教于海内识者。一有关《论语》“以”字训释的几点质疑1 好仁者,无以尚之。(里仁)《论语正义》解此句为“所好惟仁,无物以尚之也”①,看来说的是仁,而非“好仁者”,“以”为连词,不妥当。《经词衍释》上云:“好仁者,无以尚之,言无有加也。”它认为“以”“有”古通用,因此把这句的“以”训为“有”②。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论语》中“人”“民”两字的含义为着眼点,集中分析两字在共用,单用时的具体情况。进一步阐释两字在《论语》中的不同内涵。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与研究》今年第二期载李丹同志文,认为《论语》的“论”应读lùn,以《现代汉语词典》注lún为误。引《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按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章谓《论语》意为“议论的答述”,故“论”字应读去声。文中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考察介词“以”在《论语》、《孟子》中的使用情况,指出“以”的使用表现了古汉语“意合”的典型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古汉语语用因素更多地制约句子的表层形式。认为“以”字结构之所以有前置和后置不同的句法位置,主要原因是受句内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加以调节,以达到表达效果的完美。文章简要分析了《论语》《孟子》“以”用法的区别,指出“以”在先秦汉语中是一个发展迅速、不断趋于成熟的介词。  相似文献   

11.
《论语》及其注疏久传于世,其中文字使用情况复杂,值得深入研究。以李学勤主编阮元刻本《论语注疏》为对象,就其注释用字进行考查,归纳分析其类别及形成原因,针对各种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在古今字的使用上取其当时的“今”字;假借字尽可能保持其借字不变;同源通用字取其更为通行的那个;异体字选择符合造字理据、更易为人接受的形体;近义词选择其中更为通俗流行的,力求浩繁典籍在久远的流传过程中能够维其原貌,服务世人。  相似文献   

12.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有“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句子,其中的“故”,有的注本释为“所以”。(江夏主编《文言文译注评释》)《语文月刊》1996年10期《(论语·季氏>篇“故”字试解》一文,认为此“故”不能释为“所以”,应训为“则”。  相似文献   

13.
假借字与古今字有些假借字长期借用,久借不归,喧宾夺主,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假字变为“正字”了。如容貌之“容”(《说文》:“容,盛也”),歌颂之“颂”(《说文》:“,颂兒也”),仁义之“义”(《说文》:“义,已之威仪也”),友谊之“谊”(《说文》:“谊,人所宜也”)。也有些后来又特地为它新造了字。如作突然解的“猝”(《汉书李广传》:“然虏卒犯之,无以禁。”师古曰:“卒读曰猝”)。又如回避之“避”《论语微子》:“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经传均作“辟”。)有了新造字,则新造字名正言顺成  相似文献   

14.
《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之“生”字不需破读,本可解通,“生”字当解为生来,不必通“性”,且通假与否,句子意义没有实质差别。《论语·乡党》“君赐生,必畜之”之“生”,指生畜,是“活”这个意义项语法化的结果,不必说“生”是“牲”的通假字。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论”的读音和意义《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专、中学的语文教材都选编了其中的内容。如《大学语文》中的《论语十则》、中师语文中的《论语七则》、中学语文中的《论语六则》等。但是,这些教材对《论语》的“论”字都未作注音和解释。因此,一般人都把“论”读作lhn,作“论述”解释。实际上,《论语》的“论”的正确读音是inn,是编纂的意思。“论”的繁体字是“偏”,“输”的古字为“命”,会意字,从““”从“。”。‘一是古“集”字,“命”即“册”,把零散的言论汇集成册谓之“命”…  相似文献   

16.
朱熹毕生致力于诠释《论语》,他对论语的认识代表了理学与宋学论语学的观点。朱熹强调《论语》蕴含了深刻的圣人之道,他采取本体诠释的方法提升了《论语》的哲理化程度,使《论语》中的圣人之道获得了形而上的意义。朱熹对诠释《论语》提出了“玩味”、“切己”的要求,以期达到“浃洽”的境界。朱熹并非纯粹是为了知识而诠释《论语》,他更重视的是把《论语》中的圣人之道落实到现实生活的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17.
道德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道”和“德”二字在先秦古籍《论语》《老子》《孟子》等中就有表述。所谓“道者,路也”,后来引申为“规范、规矩”;所谓“德者,得也”,从“心”“直”,后被引申为内心“品质”“自我觉悟”。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苟子把“道”“德”二个字合起来使用:“故学至平礼衙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宋代理学家朱赢也有关于“道德”的注解:“无乎不在之谓道,自其所得之谓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相似文献   

18.
《论语》的“论”字该念什么音?《现代汉语词典》注音为Lún(第737页)。一些参考书也强调《论语》的“论”不能读作去声。但查《辞海》,“论”读作第二声只有两解:①通“伦”。②通“抡”,选择。《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辞海·词语增补本》第176页“论纂”条下也引用了这段话,并给“论”注音为去声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仁”,就其本来的意味讲,到底是什么,古今学者搞了一两千年,似乎在某些方面还没有完全搞得清楚。先儒近贤多以“爱人”(《论语·颜渊》,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克己复礼”(《颜渊》)、“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之道等等来界说“仁”,这固不失为的当之论,亦是出之于有根有据,不过,当我们用这些界说去审理《论语》中的“仁”的时候,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仍不免会有困惑之感。试看,《论语》中的这个“仁”字,其含义有时似乎是无所在的,有时又好象是无所不在的;有时是统摄一切、所及极广的,有时又是具体、平  相似文献   

20.
在拙文《论语》“慎言”思想的三重依据》中,笔者指出,对于孔门弟子,无论修仁、复礼、培德,还是从政,言语之道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其核心正在于一个“慎”字。对此,《论语》中有丰富的相关记载,可以说,构建了一个与其说展示、毋宁说告戒儒者“如何慎言”的言语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