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穆时英作为中国第一个现代派——新感觉派的“圣手”,率先领悟了现代都市中个体生命所遭遇的精神困境——人的异化、孤寂感、漂泊感、失落感和自我分裂,这就是现代都市个体生存的焦虑体验。他对现代人性的探索回应了“五四”时期对“人的文学”的呼唤。通过对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反叛和对当时主流文学的有意背离,以感觉流的叙事结构、语言陌生化、内聚焦和视角转换等方式为现代人性构建了全新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2.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抒情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感觉派小说家继承了20世纪20年代都市浪漫抒情小说的传统,通过自我抒情形象的塑造,对短篇小说结构模式、形式技巧和叙事话语的诗化改造,反映了现代人对都市生活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显示出强烈的抒情性,推动了现代都市抒情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和启发下形成的,但在中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中国新感觉派兼具日本新感觉派与都市文学两种特点。以保尔·穆杭为代表的都市文学虽然在表现手法上有印象主义和感觉主义的倾向,但与日本新感觉派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中国新感觉派文学与都市文学关系密切的主要原因有二:中国文坛将法国都市文学代表人物保尔·穆杭与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混同了;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产生不仅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也受到了穆杭等人的都市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上海的新感觉派为中国文坛引进了观察城市和城市生活的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及时写出了“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使新文学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新感觉派三位主要作家由于各人的经历、文化素养和艺术趣味不同,个人观察都市表现都市的角度、方法、深度也就不同。本文简单分析了他们都市感觉的不同特点,并在与茅盾张爱玲两位都市作家的粗略比较中揭示新感觉派在都市文学发展中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5.
新感觉派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反传统倾向。本分析了新感觉派小说表现出的特异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它对都市变态生活的独特观照和对个体人物畸形心理的深层揭示;阐述了新感觉派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借鉴和对现代派小说技巧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主义作家行列中,穆时英(1912—1940)是以都市风景和洋场情调最为浓烈而著名的。穆时英对三十年代都市化的骚功和危机有异常强烈的感受,他以都市人特有的敏锐眼光。在小说中运用新感觉派富有力度和新意的表现技巧,来反映现代都市社会的深刻变化和经济上、精神上与道德上的紧张冲突,刻划形形色色的病态人生。在短短的几年中,他迅速地将新感觉派小说推至令人醒目的地步,为现代主义文学确立了一个新的流派,为都市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表现领域和新的经验。他本人也由此得到“中国新感觉派的圣手”之美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上海的“新感觉派”小说打破了中国缺少都市文学的局面,代表作家穆时英将其发展至成熟,不仅描绘了一幅幅富有现代都市特征的场景,并且深入地探究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三十年代反映都市生活的现代派小说即新感觉小说进行综合分析,阐释现代派小说特有的都市情结。进而分析了三十年代不同于左翼,京派都市小说的现代派小说固有的独特都市性。  相似文献   

9.
对“都市”空间的想象与书写已成为网络都市小说的一个重要的叙事维度,而作为“生存之地”的都市和作为“神话之境”的都市分别构成了这一叙事维度的两个极点。作为“生存之地”的网络都市小说叙事,与传统都市小说有着最为亲密的血缘关系,在小说的“遭遇”母题、形象的悲剧性和作为生存困厄之地的都市文化镜像营造等方面具有趋同性;而作为“神话之境”的网络都市小说叙事,由于神异因素的植入,形成了“奇迹”母题、形象的喜剧性和作为虚构之城的都市文化镜像。网络都市小说叙事维度的位移带来了小说文本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的获得和身体性叙述的突显,在叙事学方面体现出重要的文学生态性。  相似文献   

10.
李银 《鸡西大学学报》2007,7(3):72-74,87
本文通过对台湾现当代小说整体扫描,分别以台湾日据时期乡土文学、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现代派小说、七十年代的主流文学和八十年代新世代都市小说为对象,探讨小说中“城市”形象和城市意识的演变过程,进而捕捉在台湾现代化进程中,都市小说的形成脉络和“人”对“城”态度变化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新感觉派都市小说叙事模式对传统小说的突破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该派作家借鉴了欧美现代派和日本新感觉派的艺术表现技巧,以“感觉”为艺术表现核心,采取了独特的内向化的审美视角来发掘都市人的深层心理,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领域,全面突破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创造了新的小说叙事模式,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  相似文献   

12.
李小宇 《现代语文》2009,(10):88-90
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上海的“新感觉派”小说打破了中国缺少都市文学的局面,代表作家穆时英将其发展至成熟,不仅描绘了一幅幅富有现代都市特征的场景,并且深入地探究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3.
穆时英是新感觉派的重要作家,曾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收辑在《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和《圣处女的感情》集中的作品,代表了新感觉派的艺术风格。穆时英的小说主要接受欧美和日本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包括欧美意识流和心理分析小说、日本新感觉派小说以及弗洛伊德主义,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本文试图论析穆时英小说在叙述视角、叙述时空、叙述结构上的创新,探讨他在小说叙述模式的发展与都市文学的开拓中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蔡熙教授的新著《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研究》在大量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考察了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元素,对狄更斯创造的“文学伦敦”这一现代性的文学空间进行了全面且颇具深度的探讨,清晰地勾勒出由伦敦街道—闲逛—视觉—听觉—都市空间—现代性构成的六位一体的文学版图;对小说中的空间叙事、视觉叙事、声音叙事等现代叙事形式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在对小说现代形式和叙事风格的分析中,更加凸显狄更斯作品的现代性体验和个性化表达;同时,该著还饱含着对现代文明的回顾与思考,对狄更斯城市小说中蕴含的现代性都市经验的揭示,对指导和启迪我们当前城市文学和都市文化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都市的出现,带来了种种“都市症”。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产生,正是源于这一背景。中国都市在三十年代有了较大发展,但现代化的节奏却使人们疲于奔命、无所适从。穆时英从明快迅捷的电影摄制技巧中获得灵感,于是有了与众不同而充满都市味的小说。刘呐鸥的小说表现出都市人的“感觉串味”。施蛰存则显示出都市人的孤独与冷漠。都市人的命运在《现代》杂志创作中,有了一次集中表现与亮相。  相似文献   

16.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感觉派小说是30年代一个具有浓烈现代气息的小说流派。由于该派作家的创作视野,人格意识,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叙事立场和体意识的转变,新感觉派小说反映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情绪体验及价值取向的变化,也给短篇小说的体式带来了革命,显示出鲜明的现代性,对都市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施蛰存是二三十年代崛起的“新感觉派”的重要作家。他的创作,在挖掘和表现资本主义化的现代都市的孤寂情绪与病态心理上,拓展了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一爿独有的天地。并且在艺术上,借鉴和吸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把文学反映生活由原来的单一注重外在世界,推向了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视境,大大革新了传统小说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方法。特别是他的心理分析小说,把人的潜意识、隐意识、变态心理以及更复杂、更微妙的心理质级,契合为一种特定时期的时代情绪与社会心理,并提升为一种能反映人类特定情绪体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精神现象。《梅雨之夕》正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8.
肖佩华先生的专著《中国现代小说的市井叙事》(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创新之作”。该书将“市井”作为独立的概念范畴引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突破了传统的类型学研究框框,从而使中国城市文学、市民文学在民族文化范畴和中国“现代性”范畴里拥有了自己独特的价值,为文学史尤其是市民文学史的写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该专著对于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现代都市文学研究与京海派文学研究,有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启示意义和学术上的开拓价值。  相似文献   

19.
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新感觉派小说,以新、奇、怪的特点给新学带来了新鲜的感觉。探讨新感觉派的叙事艺术,对正确认识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价值、风格、特点具有较大的作用。本从叙事入手,分别从叙事角度、叙事时空、叙事结构三方面进入小说的阅读空间,来捕捉并体味这种“新感觉”,从而把握此小说流派的主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感觉派真实地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都市生活。尽管它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但它的都市叙事别具特色,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