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产生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五凉文学,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它以独有的地域风貌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填补了这一时期文人创作的空白,为十六国文学注入新的因素,并促成了这一时期文学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研究五凉文学,不仅对进一步认识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民族融合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和文化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河西学院学报》2017,(4):42-46
"五凉"指十六国时期在河西地区建立的五个政权。五凉文学亦脱不了整个十六国文学的大背景,即应用文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应用文体在五凉时期呈现特殊情形,与同时代的东晋稍有不同,就下行文言,五凉国主偏好"书"、"令"等具有灵活性与权威性的特殊文体,其上行文的创作具备一定的艺术水准。在创作者双重身份影响下,致使两种应用文种类集一身,大概与十六国时期诸国间的政治关系和正统观念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一条重要渠道即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而作为丝路咽喉孔道的河西走廊,在佛教传播上无疑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五凉佛教,即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佛教。东晋十六国时期是中国佛教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五凉割据政权统治下的河西地区,由于经济、政治、地理、民族诸因素,一方面保存了汉魏以来的传统文化,另一力面又积极接受了外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区域。探索这个特殊文化区域内的佛教,应该说是五凉史研究中的又一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河西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割据政权,史称"五凉"政权。各政权辖境分布着众多的汉人和少数民族,他们错居杂处,相互学习,相互吸收,使民族间的差异性逐渐减小,促进了河西各民族的大融合,对恢复河西地区社会经济做出了贡献,为隋唐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十六国以及北朝文学关注极少,北朝文学史以及这一时期的乐府诗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评价.笔者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出发,对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乐府诗以及此时的文人创作群体、文人创作心理的变化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对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乐府诗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定位.  相似文献   

6.
十六国时期,在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陇原大地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个地方割据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五凉时期"。在这五个割据政权中,西凉政权存世时间不长,仅仅22年,但文治武功成就非常突出,这要归功于西凉的创建者  相似文献   

7.
所谓五凉文学,即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文学。众所周知,魏晋是“文的自觉”时代,然而,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文学似乎仍在“文的自觉”的时代的呼声中沉睡。一“文的自觉”自然不单指文学的自觉,但文学的自觉则无疑是“文的自觉”的重要方面。所谓文学的自觉,其实质即是人学的显现,作为人学的文学,所表现的正是不断  相似文献   

8.
十六国时期,甘肃的河西地区相继出现过五个割据政权,即由汉族张轨奠基开创的前凉、氐族吕光建立的后凉、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汉族李暠建立的西凉和匈奴族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史称五凉,统治河西近一个半世纪。这一时期,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割据政权迭相更替,经济凋敝,文化教育衰废,而河西地区却相对安定,不仅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而且文化教育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与前凉政权的奠基者张轨的敦崇  相似文献   

9.
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的“五胡”逐渐入侵中原,中原文明因此遭到前所未有的损伤和破坏。但处于关陇之地的前秦,却因为统治者的汉化和注重文化建设等原因,其文学反而有了有一定的发展。而在苻坚统治时期,少数民族作家逐渐兴起,出现了文学相对兴盛的局面,使前秦文学在十六国文学中有了崭新的局面和较高地位,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显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贾小军 《家教指南》2016,(5):106-112
河西地区出土的魏晋十六国镇墓文、墓券、发愿文、写经题记等文献中的纪年信息,涉及魏晋十六国时期曹魏、西晋、前凉、后凉、西凉、北凉等政权统治河西的各个阶段。考察这些纪年信息,对了解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政局变化和民众对这种变化的适应过程以及普通民众对所在王朝的认同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