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学校的工作要顺利开展 ,必须要有家长的密切配合 ,而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是与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分不开的 ,所以 ,教师一定要注意与家长有效沟通。一、教师对家长要以诚相待教师与家长互相真诚相待 ,以心换心 ,何愁问题得不到解决。对家长以诚相待 ,对教师而言 ,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对待对学校工作有意见的家长不训斥、指责 ,学校的工作不可能做到让每位孩子的家长都满意 ,难免会有个别家长对学校的工作有意见。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不应对这些家长训斥、指责 ,而应同他们一道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意见。如果教师这…  相似文献   

2.
黄晴  王媛媛 《家教世界》2013,(9X):43-44
家庭访问是进行个别家庭教育指导的一种常用的有效方式,简称家访。主要是解决儿童、青少年的个别的家庭教育问题。学校的教师到学生家庭访问,一般是与家长沟通情况,交流感情,密切关系,商讨共同教育儿童、青少年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3.
家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最直接的手段,具有不可低估的独特作用。虽然现在的通讯手段先进了,家长与学校、教师联系便利了,但这仍然代替不了家访工作,通过教师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不仅便于把问题谈得更清楚、更明白,而且使教师与家长有一种更亲近的感觉。家访工作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家访工作搞得好,可以很快沟通心灵,密切家校联系。一次家访可以有以下几个步骤:  相似文献   

4.
幼儿园家长工作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即个别方式与集体方式。 一、个别方式 个别方式是指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家长间一对一地联系与进行工作的方式,这种方式对密切家园联系,实现家园同步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教育孩子不同于其他,需要做很多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5.
学校的德育工作效益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为了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我们对中学生受社会负面影响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对象是不特定的中学生和各个不同层面的家长,分别采用了学生与家长专题座谈会、学生和家长问卷调查、家长及学生个别访问、校领导与教师座谈会、点面结合的个别专访和典型案例调查等调查方法。调查中的大量信息真实地反映了社会消极因素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引出了我们对消极因素产生原因和如何抵御等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家庭、学校是学生最重要的活动和生活场所。为了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家庭和学校必须互相协调配合,加强联系,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好孩子。班主任老师要讲究方式方法,创新家校联系的方式方法,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交流学生在学校、家庭的表现。这对于学生的智育、德育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同样,家长也可以对学校进行访问,向教师了解孩子在校的上课学习及各方面的表现情况,以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所以,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新家校联系,步调一致,互相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把班级工作搞好。  相似文献   

7.
一、“电访”、“校访”不能完全替代家访 家访,即老师到学生家中访问。在过去,它是家校联系的主要方式。现在,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及教育环境的改变,家校联系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如教师与家长进行电话联系,我们可以称之为“电访”;又如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到学校访问、开办家长学校等,我们可以称之为“校访”。  相似文献   

8.
家庭访问是班主任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是沟通教师、家长与学生心灵的桥梁。通过家访,教师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和配合,确保学生稳定、健康、全面地发展。家访在学生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这点,我也是在真正到学生家里之后才深深感受到的……  相似文献   

9.
家访--班主任工作的法宝.家访又可以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促进学校的教学工作.家访还可以增加学生对班主任的亲近感.因此,家访也有时机、方法、技巧等,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家访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与家长真诚相待,就会得到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成功的家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期我担任毕业班的班主任,开学初,我即注意了学生的家长工作。截至目前为止,在全班55人中,我进行了两次家庭访问的有46人,有的多达4、5次。由于我每次访问都是从全面关心学生着手,加之平日与家长联系较密、感情较深,因此,家长不感到突然,工作也进行得较顺利。通过这段工作,我有如下两点体会: 首先,我认为平日经常细心地观察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家长工作对教好学生特别是对学生的升学、就业作妥善安排上有很大作用。如梅志芳是一个12岁爱玩喜闹的女孩,开学后我曾两次发现她在踢毽  相似文献   

11.
家访即家庭访问,是班主任与家长联系的经常性的重要工作,是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重要途径。通过家访可以争取家长对学生教  相似文献   

12.
适时进行家庭訪问,可以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各方面情况,便于针对实际进行教育,可以征詢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作为改进工作的参考。还可以向家长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針政策,教育儿童的方法,使家长能够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每学期头几周,我都对班上的学生,进行一次普遍的家庭訪问,以后还根据需要,随时訪问。上学期,对有些学生的家长我訪問达七、八次之多。除訪問以外,有时候,我还利用电话和书信跟他們联系。这样,就使学校跟家庭、教师与家长取得了密切联系,在教育学生方面得到不少便利。我把做好家庭訪問工作的几点体会写  相似文献   

13.
晏红 《学前教育》2014,(12):40-41
个别约谈是家园共育和家教指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家长工作方式,是教师与家长围绕幼儿教育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一对一的深度交谈。约谈的发起方可能是教师,也可能是家长。个别约谈侧重教师与家长专门针对某一现象或者某一问题进行有备而来的深层次的教育交流,交流的主题比较鲜明、内容比较丰富、针对性很强。  相似文献   

14.
学生家长要求撤换某位科任老师的现象在学校里经常发生,作为学校领导一定要慎重处理。我任校长时也好几次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我的做法是能不撤换尽量不要撤换。我的理由如下:一是现在学校教师的编制本就不宽裕,遂了家长的愿就难如学校的意;二是不排除个别家长对学校或某位科任教师有偏见,故意给学校出难题,看笑话;三是如果今天有人要求撤这个,明天有人要求撤那个,那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就没法开展了。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个案研究法,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探讨盲生个别教育的有效教育对策。在对家长、学校教师及个案学生个别教育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拟定个别教育一日活动表,并分领域对其进行个别教育训练。得到如下启示:在肯定家庭式个别教育的同时应充分认识到其不足之处,协调好它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充分发挥个训教师的协调作用;提高家长自身的教育素养,增强教育的一致性;大力开展伙伴教学;提供持续系统的个别教育。  相似文献   

16.
家庭访问,是教师和学生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成功的家访,既可沟通教师与家长的联系,保持学校和家庭对学生教育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解决一些学校单方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又可增进师生感情,提高学生在家学习的自觉性。但要达到家访成功,教师应做到以下六个注意:一、注意态度谦和,不要盛气凌人教师和学生家长,都是学生的教育者,从工作关系上讲,政治地位是平等的,二者的目标也是一致的,都想培养好学生。因此,教师说话态度应谦和,语言  相似文献   

17.
杨自起 《河南教育》2006,(4S):23-23
在鹤壁市第四中学,全校每名教师都有一本家访记录,上面详细记录着他们的家访情况。自鹤壁四中开展“百名教师进千家”活动以来,全校教师采取入家访问、信访、电话访问等多种形式,与家长亲切交谈,了解学生在家生活学习情况,宣传家庭教育知识,共同分析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况。截至目前,全校150名教师进行家访3000多次,遍及了学校每名学生,此举深受家长欢迎。一位家长说:“四中教师变叫家长到校为到学生家家访的做法非常好。原来一些教师‘叫家长’,  相似文献   

18.
每一本谈到班主任工作的书,都谈到要和家长沟通、联系、尽可能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学生,这样效果肯定好。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家长教育的作用呢?发挥家长教育作用的基本策略有两大方面:一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家长提高教育修养,促进家庭教育科学化;二是引导家长了解、参与、监督学校教育活动,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最终目的是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增强教育实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与沟通 教师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必须成为一项经常性工作,要通过多种形式建立经常的联系,成…  相似文献   

19.
<正>一、健全组织,规范家长学校的管理1.成立家长学校委员会。一是学校以班为单位,建立家长代表小组,小组由37名家长代表组成,其职责是及时沟通本班家长与教师、学校的联系,参与班级管理。二是每班推荐一名家长代表,参加学校家长代表大会。家长代表大会其职责是听取学校工作报告,研究家庭教育对策。三是家长代表大会选出107名家长代表组成,其职责是及时沟通本班家长与教师、学校的联系,参与班级管理。二是每班推荐一名家长代表,参加学校家长代表大会。家长代表大会其职责是听取学校工作报告,研究家庭教育对策。三是家长代表大会选出1015名核  相似文献   

20.
黄伟 《班主任》2001,(4):29-30
记得有一次家访时和一位家长聊起学校的往事(该家长是我校毕业生),无意中提及某教师,这位家长勃然变色,然后愤愤地讲起上初二时该教师如何冤枉他的一段往事,并说自己永远不会原谅他.笔者闻言十分震惊,万没想到,事隔十余年,一名学生竟对被教师冤屈之事尚如此耿耿于怀.此例虽属个别,但不能不引起我们教师的思考:如何才能预防及化解初中生的仇恨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