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法界一般认为《大观帖》优于《淳化阁帖》,且由北宋内府所藏魏晋至隋唐摹本勾勒上石。比对流传于世且收入这两部丛帖的摹本可知,《大观帖》的底本是《淳化阁帖》。它虽然更正了《淳化阁帖》的某些错误,但开本比原帖大,随意变更原帖的行数和字数,出现了行气不贯的弊端,且个别字描摹错误,因此两部丛帖互有优劣。  相似文献   

2.
日本新见王羲之的《大报帖》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文章将《大报帖》置于中古汉语的视野下,探讨其释文、文意以及与《妹至帖》的关系,重新审视当前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王羲之《杂帖》全面展现了他的政治立场、处世态度和情感世界,从而折射出他在东晋名士中的典型性。《杂帖》作为研究王羲之的珍贵材料,其价值尚未被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4.
二王《杂帖》中的人称代词系统与上古汉语及中古时期其它的文献相比都有明显的不同,那就是相当简单。它的第一人称代词只有“吾”,第二人称代词只有“汝”,第三人称代词只有“其”和“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固是由于地域和方言的不同。《杂帖》只有一套“吾、汝”对称法说明这是从上古延续下来的鲁方言中固有的一种人称表示形式,在魏晋时期它仍在口语中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日前,故宫“为回报社会”,不仅公开展出了以2200万元天价成交的《隋人书出师颂》,同时还将深藏库房的镇宫之宝西晋陆机《平复帖》、东晋王献之《中秋帖》、王王旬《伯远帖》和唐代冯承素摹《兰亭序帖》等名品一并展出,取名为“铭心绝品———两晋隋唐法书名迹特展”,引起极大轰  相似文献   

6.
<正>王羲之的行书成就在书史上是无所争议的,然其草书在书史上的评价却有一定的异词,这并不意味王羲之的草书写得不好,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因为批评家对草书本体有不同的认识,从而产生了艺术品评上的分歧,纵然如此,王羲之的今草依然被视为今草极则。我们就以《十七帖》为例,对王羲之的今草进行品味赏析。《十七帖》(见图1、图2),王羲之书,系王羲之草书尺牍的汇刻帖,凡二十九帖(一说二十八帖,此论将《来禽》《胡桃》二帖并作一篇看待),大都是  相似文献   

7.
孔传《孔氏六帖》,宋代私修类书,为增补唐白居易《六帖》而作。此书有较大的辑佚、校勘价值。其成书时间、体例、版本诸问题,事关进一步研究、利用该书。研究发现,是书成于作者抚州任上,其体例沿白氏而略有增删,流传颇显复杂。  相似文献   

8.
《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作品的法帖,学术界公认世存《淳化阁帖》刻石仅有宋"杭州本"、明"肃府本"、清"关中本"和清"溧阳本"四种。新确认的清初河阳学者薛所蕴补刻完整的明代百泉本《淳化阁帖》是当今存世的第五种原帖石,其中《伯远帖》的刻入对于百泉本阁帖年代的研究和《伯远帖》流传情况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云巢诗并序》、二篇《鲁直帖》是黄庭坚的作品,为《山谷全集》《全宋文》所未收,并做了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0.
我们通过辨析2013年某海外拍卖行拍出的苏轼《功甫帖》、苏轼现存书法及苏轼在湖州留下的书法遗迹,认为:《功甫帖》是用苏轼晚年书法摹写中期书法,字体脱离苏轼特定时期的书风特点;笔墨不精,与苏轼真迹差距甚远;结体呆板,整帖格式不合规矩;墨迹人为搽磨做旧,有摹、填结合加涂改嫌疑,个别笔划非自然书写;印章有作伪嫌疑。因此,现在的《功甫帖》与苏轼同时期的书风格格不入,属于用晚年书风特征仿中年书法,非自然书写,是一个摹填结合再加涂改的仿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平复帖》的题跋入手,结合古今学者对《平复帖》的评述、研究,进行三方面的研究、考证。第一,对当前学术界就《平复帖》作者论争进行梳理总结;第二,对《平复帖》的递藏情况进行了考述;第三,就《平复帖》的风格,尤其是“点画奇古”的特征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在天津的商业流通领域曾经出现过一种称作“红帖”的纸券(见下图)。红帖是作为私帖的一种形式出现的,所谓“私帖”是钱庄和商号用买进的印有花边和图案的帖料,加印自行编排的字号、面额和印鉴,便可抛出市面,充当债务凭证的一般等价物。而红帖则是过年时分私帖的一种别称,是一些“益无生涯之路,不过出使红票,聊借殷实亲友之力得以糊口的商人迫于时局影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他们声称辛亥革命以后,全国商业流通异常窘滞,大部分商家因为货运阻滞的关系相继倒闭,从而导致失业人数上升。为了生存,他们这些贫苦无力的商人,借着人们逢年过节送礼、馈赠和赏赐的机会而刷印红帖以供其使用,并以此获得一点蝇头之利,以作年关周转之资。  相似文献   

13.
看《十月》     
本期《十月》在“学宁夏”栏目中刊载了当地两位名作家的作品——石舒清的三个短篇《黄昏》、《左手》、《拥脖》和陈继明的一个中篇《海棠十二帖》。  相似文献   

14.
向荣 《今日中学生》2010,(11):19-19
我国南宋时,著名文学家周密在《癸辛杂识》中写道:“节序多贺之礼,门投帖,也有帖到人不到者,不能亲至者,再以束刺签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著名画家李嵩作的《岁朝图》,描绘的就是新年时主人在院内迎客饮酒,童子接帖迎客的喜庆景象。  相似文献   

15.
西周之“魏”≠战国之“魏” 《伐檀》和《硕鼠》二诗是小学语教材传统篇目,都选自《诗经》“十五周风”中的“魏风”。对“魏风”这个历史概念,有人往往把西周之“魏”与战国之“魏”混同起来,笼统地理解为战国之“魏”就是西周之“魏”的延续。 这样理解和讲授是错的,错误有二:一是混淆了不同的两个时代,二是混淆了不同的两个地域。  相似文献   

16.
王著的低眼力和低要求使晋人法帖线条一入《阁帖》就被简单化.这种样式成为经典后,经赵孟頫的简单化,到明代又被董其昌放大.刻帖的辗转翻刻,失真、误差越来越大,使帖学至清中期迅速衰落.书法家们意识到这种危机,提出了拯救的办法——学习唐代楷书.唐楷对帖学取法和审美取向进行矫正,并成为阮元、包世臣构建、完善碑学理论的桥梁.在康有为确立碑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卑唐”则是“抑帖”到“尊碑”的桥梁.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东晋至南朝这段历史中,王氏一门既是权力煊赫的士族,也是书法相辉的士族,是江左风流的典型代表,在书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都是十分显著的。以王羲之为中心,上下数代书家云集,王羲之的父辈有王导、王廙等,同辈有王洽、王荟等,子侄辈有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王珣、王珉等,至南朝、隋唐,法乳尤不绝,留下了大量的书法作品,或汇于官私刻帖中,或以临本、钩摹本墨迹传世,在摹本中颇负盛名汇摹本的是《唐摹万岁通天帖》。  相似文献   

18.
在崇古重史、“古训是式”的思想、行为的基础上,《左传》顺应时代之要求,借助人物言语大量、频繁地征引历史和经典,形成独特的征引叙述模式。这种征引以历史为榜样、规范,把历史当作经验,依仿历史的样子去做,或以历史为借鉴说事,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经典的征引囊括当时的《诗》、《书》、《易》、《礼》、《志》等,尤以《诗》、《书》为多,另涉名人言和谣谚。赋《诗》言志,引诗(经典)证事论理均“断章取义”,以我为主。征引模式经战国中后期至秦汉“诸子”的发扬光大,对中国古代以解经注经面目出现的学术思想,对学术著作的论述方法,对虚构叙述(包括文学的自觉)的发展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黄敏 《考试周刊》2012,(89):12-14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看,《圣经·以斯帖记》作为一篇小说,在颂扬民族英雄和鼓舞民族士气的背后还隐藏着宣扬父权制思想这一意图。本文利用斯腾伯格教授填补信息缺漏的叙事学理论,通过对瓦实提和以斯帖两位王后的对比分析,揭示《圣经·以斯帖记》的父权制思想。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的书法经过历代大家的潜心钻研,上千年演化,一直在不断创新和突破中完善,现在邮票载着它们,让每个字都幻化成纸上飞舞的精灵。行书——娟秀2010年5月发行的《中国古代书法——行书》为全球首套宣纸材质的邮票。此套邮票,以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为题材,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书法的优雅气质,而且再现了宣纸"纸中之王"的独特魅力。把"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