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以《骆驼祥子》两种英文译本为语言材料的翻译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表明:(1)句尾助词“了”并非“体”的标志;(2)在“状态的变化”解释不充分的语境中,必须考虑句尾助词“了”前的谓词的时间特征。谓词的起始性意义可能会促使译者选用具有“开始”意义的词进行显性翻译;终结性意义可能会促使译者选用完成体表达;(3)在对句尾助词“了”的“状态的变化”阐释中可以发现译者选用“now”等词汇手段,通过前后的对比突出状态的变化状况。  相似文献   

2.
“是……的”格式的句子,是判断句还是动作(行为)句、形容句,这是需要认真辨析的。要弄清“是……的”在句法结构中的作用,关键在于未尾那个“的”在什么情况下是结构助词,什么情况下是语气助词(也叫“语气词”)。如果是结构助词,则属于判断句;如果是语气助词,则是动作(行为)句或形容句。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一X又一X”作宾语的句法结构时,“一X又一X”前面动词小类的差别,以及动词后面的体助词的不同,分小类讨论了“一X又一X”作宾语事件句和非事件句。文章认为,动词小类的差异、体助词的差异是“一X又一X”作宾语时构成不同小类的事件句和非事件句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了”的词性比较复杂,它可以是动态助词,也可以是语气词,还可以是动词.由于“了”归属的词类不同,所以它的语法功能和修辞作用也就不一样.本文不涉及动态助词“了”和动词“了”的语法功能和修辞作用,单就“了”作为语气词进入句子后所表现出来的语法功能和修辞作用做些研究.对于语气词“了”(为了简便,以后出现的“了”均指语气词“了”)的语法功能和修辞作用,一般语言著作都未做深入论释,有的涉及到它的语法功能:放在句尾,表示一种肯定、确定的语气,而又着重说明变化,  相似文献   

5.
祁东县东区话里有一个"格",基本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可以作结构助词、时制助词,并在句尾表示语气。  相似文献   

6.
在单县方言里.普通话里的后缀“子”尾和助词“着”,均分化为“恁”和“得”。另外,“恁”还有代词用法,它们的分化是音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新教材第一册《兰亭集序》一中有这样一句话:“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对“宇宙之大”没作解释,而对“品类之盛”的解释为:“地上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据此注释,不少学生认为此两句中“之”为结构助词“的”。但从“之”作为结构助词的用法和两句应有的表意效果来看,该两句应理解为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句式。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8.
副助词“ぐらい”的用法较多。本文只就它接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而时的用法与接尾词“ごろ”比较。  相似文献   

9.
1.问题的提出古代汉语句尾的“焉”字,有的为代词,有的为兼词,有的为助词,有的为纯粹语气词。为代词时,用在动词谓语后面,作宾语;为兼词时,在句中作补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它代替或指代的内容翻译出来;为助词时,用在形容词、象声词或“如……”、“若……”后面,不作句子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译为“……的样子”、“象……似的(一样)”;为纯粹语气词时,不作句子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有的可以用一个语气词来对译,有的可以不翻译。这样,在分析句子成分或翻译时,就需要把“焉”字的词性辨别清楚。  相似文献   

10.
张燎 《文教资料》2014,(34):13-16
本文就语义相关度和语法化程度而言,探讨邵东话助词“倒”的来源及语法化历程。邵东话助词“倒”一共具有三种功能,即完成体标记(动相补语)、持续体标记和形尾(零形式)。这三种功能满足必要的语义关系,皆来源于动词“到”,其语法化过程是由完成体标记(动相补语)演变至持续体标记,最终变为形尾和零形式。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里的句尾“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了”,有用作词尾的,也有用作句尾的。用作词尾的“了”,是动词“实现体”的标记,用作句尾的“了”,表示一种新情况的出现。至于“着”,就只有用作词尾,而无用作句尾的。用作词尾的“着”,是动词“进行(或持续)体”的标记。然而,在早期白话文中,以及现代某些方言口语中,不乏“着”作句尾的语言实例。  相似文献   

12.
刘芳婷 《考试周刊》2011,(89):85-86
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格助词的用法是一大难关。其中,在表示起点的格助词用法中,“から”与“を”的误用现象频繁。很多日语学习者认为两者在表示起点的含义时可互换使用,这是导致误用现象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大量误用句的比较分析。阐述两者在该用法上的异同及限定条件,以便于日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运用。  相似文献   

13.
由于母语的差异 ,日本留学生有一类为其他语种的留学生所少有的偏误现象 :即习惯于在叙述语段中的每句的句尾都用“了”,以表达母语的过去完成时态 ,结果使得日语过去助词“た”的迁移贯穿于汉语整个叙述语段的始末。这种母语的迁移现象 ,是我们以往以句法为中心的语法教学所忽视的。我们应以句群语段为语境 ,在与日语的对比中 ,分析和掌握汉语助词“了”在具体文体中的隐现规律  相似文献   

14.
焦惠 《考试周刊》2009,(13):108-108
副助词在接续上和前边的格助词、接续助词等不同,副助词可以接在任何词后面,构成句接节并增添某种意义,副助词因接续随便所表示的意义也有较大的灵活性。本文主要探讨了副助词“は”的用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助词“似的”的语法意义及其来源》(江蓝生,1992)等文章的基础上对“似的1”和“似的2”作了深入分析。文章认为,在“像……似的1”的短语时,“似的1”不但是为了强调,而且具有语法作用。“似的2”不是句末助词,而是句内助词;由“似的2”充当后缀构成的短语可以称之为“测断短语”。文章最后将语义、语法、语用以及语音结合起来,就如何辨别跟两个“似的”有关的比喻句和测断句作了方法上的说明。  相似文献   

16.
白宇 《考试周刊》2013,(88):90-91
由于汉语在表述与时间相关的内容时,所采用的形式与日语当中的时(テンス)和体(アスぺクト)具有不对称性,导致两国很多的学习者在学习对方的语言时出现误用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将汉语的动态助词与日语的时和体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本文以动态助词“在”、“着”、“了”为研究对象,将这三种动态助词的使用与日语的时和体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7.
“是”在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它在句中的语法作用却并不相同。专家们各执其说,初学者常常混误。本文探讨了关于宾语前置句中“是”的三个问题:不同“是”作不同的归类;“先君之好是继”中的“是”作助词理解更妥当;如何区别两种不同用法的“是”。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六册·常见文言虚词》释“怅恨久之”的“之”:“句末的结构助词,没有实在意义。”这一提法值得商榷。我认为结构助词应该是显示词与词结构关系的词。而“怅恨久之”中的“之”,不具备这一特征,因此不能认为它是结构助词。那么,“怅恨久之”中的“之”应该是什么词呢?让我们对该句试作以下比较探索:  相似文献   

19.
《史记》“所”字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中的“所”主要分为六类:结构助词、作为被动句标志的助词“所”、名词、数词、量词、假设连词,其中结构助词占绝大部分。结构助词“所”与动词或其短语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它具有名词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山西汾阳方言中的助词“咧”有三种用法,其中具有时体意义的是进行体兼现在时助词“咧,”和将来时助词“咧:”,而通过对这两个时体助词的分析认为“咧,”可能是近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哩”在方言中的保留,“咧:”可能来源于近代汉语表示“将要”义的“了”,但在语音上又受到了晋语诸方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