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诗经》的传播是很广泛的,像《关睢》《静鸟》《无衣》《氓》《七月》《硕鼠》《伐檀》等篇,先后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连中学生也能琅琅上口了。但是,《诗经》各篇的题目是如何形成的呢? 比如说,首篇《关睢》,为什么题目叫《关睢》?此诗开头两句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关关”,是鸟的叫声;“睢鸠”,是鸟名,似凫雁。为什么题目不叫“关关”、“睢鸠”或“关关睢鸠”, 而偏偏叫《关睢》?如果从此诗的内容去考虑,  相似文献   

2.
勿庸讳言,两性之间的情感是中学生整个感情世界中最敏感、最活跃而又最受压抑的领域。如何使初涉两性情感体验的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利用文学作品教学进行爱情观的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我在教诗经《伐檀》、《硕鼠》时,增加了《关睢》和《静女》。“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追求,自古以来就是天经地义的,无可厚非。但这种爱慕、追求又都是有选择、有条件的,只有“淑女”与“君子”才是好配偶。我教…  相似文献   

3.
(一)《关睢》的主旨 《关睢》,这思之慕之的吟唱,是三千年前歌咏爱情的诗句。在今天,不仅被我们用来比拟美好的爱情,在古代更是倍受青睐。然而,在《诗经》流传的过程中,随着《诗经》经学地位的逐步确立,《关睢》之义也被历代学者多样诠释。  相似文献   

4.
《伐檀》主题别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伐檀》选自《诗经·国风·魏风》,是高中语文教材选录的传统篇目。关于它的主题,高中语文教材的解释是:“《伐檀》是古代伐木的奴隶们创作的诗歌。这首诗描写了伐木者的艰辛,通过奴隶们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贵族的责问和讽刺,表现了被剥削的奴隶们内心的愤恨不平。”(高中第五册51页,人教社96年版)这种解释,代表了对该诗思想意义的一般性理解,如金启华《诗经全释》:“(《伐檀》)讽刺官吏的不劳而获,剥削自肥。”(江苏古籍出版社91年版237页)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本篇(《伐檀》)重点实在责问和讽刺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上编第一册1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89年版)总其渊源,所有这些解释,均源自汉毛亨《毛诗序》所  相似文献   

5.
《伐檀》主旨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诗经》往往要关涉《伐檀》一诗的主旨,有时到了对该诗主旨的确立,甚至可以影响整部《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程度。笔者综观过往的《伐檀》主旨说,感到不满意,故重新加以讨论。 一、旧说综述 《伐檀》一诗主旨旧说,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曰刺与斥,二曰颂,尽管刺斥与颂的具体对象很有些差异。第一类:刺与斥。《诗序》云:“《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郑《笺》:“斥伐檀之人”。孔《疏》:  相似文献   

6.
“坎坎”在《诗经》里是模拟鼓声、伐木声的迭音象声词。《诗·小雅·伐木》“坎坎鼓我,蹲蹲舞我。”郑笺:为我击鼓坎坎然,为我兴舞蹲蹲然。又,《诗·陈风·宛丘》“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毛传:坎坎,击鼓声。此外,《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毛传:坎坎,伐檀声。但是“坎”这个字现在普通话读为“k(?)n”(注音按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下同),这与鼓声、伐檀声相差较远,象声词不象其声了。那末造成二者脱节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物的声响古今不同吗?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确切地说,是我国第一部诗歌选集),历来被尊为重要经典。在整部《诗经》中,至少在全部《国风》中,《关睢》处居要冲,有开宗明义之功。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关睢》关系重大。 我们不妨先听听古贤们的一些评论:  相似文献   

8.
《诗经·魏风》中的“劳者之歌”《伐檀》、《硕鼠》,是孔子嫡传弟子子夏在关中故乡(当时属魏国)反对法家改革的结果,《伐檀》、《硕鼠》本身证明了这一点,新出土的《子夏诗论》也自白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9.
《诗经》四篇1、《伐檀》《伐檀》选自《诗经·魏风》."魏风"是古魏国(今山西解县、芮城一带)的地方民歌.这是一首伐木者的歌.诗中写一群奴隶一边在河边伐木,一边对剥削者进行冷嘲热讽,揭露了他们不劳而获的本质,表现了奴隶们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精神.写作特点是:(1)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真实的劳动生活画面和奴隶们的冷嘲热讽,揭示了社会的本质.(2)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以河水的清澈可爱,反衬社会的黑暗,烘托奴隶们内心的不平.(3)采用重章叠句的方式,反复咏唱,充分抒发了奴隶们的愤慨情绪.(4)采用长短不齐的杂言句式,自由奔放地抒发感情,显示了民歌句式自由活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伐檀》和《硕鼠》均选自《诗经·魏风》,都是流传在魏地的民歌。两首诗不光是产生的地域相同,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也颇多相似之处,堪称姐妹篇。运用比较的方法教学这两首诗,既省时,又便于学生把握两首诗的异同,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两首诗都揭露了奴隶主阶级不劳而获的剥削本质,表现了被剥削的奴隶们的痛苦生活和内心的愤愤不平,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的代表作品。不同的是,《伐檀》仅止于揭露、质问和讽刺,而《硕鼠》则不仅仅表达了被压迫者、被剥削者的不满和怨恨,它还表现了奴隶们…  相似文献   

11.
最近备课,又读《诗经》,觉得有的注释似乎不尽确切.这里,唐突提出求教.关于《伐檀》.  相似文献   

12.
一、填空。 1._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_初年到_中叶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别编为_、_、_三个部分。 2.《诗经》的第一篇,也就是《国风》中的第一篇诗歌是_。从内容上分析,这是古代的一首__歌,歌咏__和 3.《伐檀》是一首伐木奴隶之歌。它通过描写____________愤怒地控诉了奴隶主不劳而获、残酷掠夺的罪行,表现了奴隶们强烈的反抗精神。 4.《伐檀》这首诗,从结构上分析,三段的字句都基本相同,只是换了少数词语。例如“坎坎伐檀兮”一句,只是在后两段中,把“檀”字分别换为“辐”和“轮”,这种表现形式称为___。在同一段里,相连…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作者关于《诗经·伐檀》“敬老说”商榷论文的回应及理论思考。文章从《诗经》阐释史角度就阐释本身进行较宽泛界说,在较大的文化环境里着眼分析了阐释的多元性困限,又从民俗学角度对有关历史背景和“君子”一词再作了论证,以期引起争鸣,且对全面深入理解《伐檀》题旨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由此及彼,由A生B,“及”是迁 移,“生”是创新。 《诗经》中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就是这种创造,如《伐檀》就运用了托物起兴、迁移转化的手法。 《伐檀》是古代伐木的奴隶创作的诗歌,它描写了伐木者劳动的艰辛,通过运用“赋”(铺陈其事)和“兴”的手法,发出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强烈责问和辛辣的讽刺,抒发了被剥削的奴隶们内心的愤怒与不平。全诗共三章,每章九句,分为三层。其思路为: 一二句,描写劳动场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于兮。(写被剥削者) 第三句,描写河水形态:河水清且涟猗。(用起兴手法) 四至…  相似文献   

15.
《伐檀》作为《诗经》的代表作品选入高中教材,是由其思想性决定的。因为这首诗反映了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关系,而且也反映了被剥削者的反抗思想。本文对《伐檀》诗的主题思想没有新解,但对作为教材的《伐檀》一诗在教学方面有两点疑惑需要辨析,提出来就教于方家。 (一) 一是句读方面。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五册(1995年11月第2版,1998年4月第3次印刷),高中(试验修订本·必修)中《语文读本》第三册(2000年12月第2版)对《伐檀》诗首三名的句读是:“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首三句读为二句话,“河水”句单独读为一句话。全诗共三章,后二章前三句的句读相同。经查,汉郑玄《毛诗传笺》、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宋朱熹《诗集传》、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姚际恒《诗经通记》、方玉润  相似文献   

16.
“赋”、“比”、“兴”是汉人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诗歌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和《诗经》中的“风”、“雅”、“颂”相配,称之为“六义”。赋、比、兴的概念成于汉代。孔子致力教学多年,《诗经》是他的重要教材之一,从《论语》、《礼记》等记载孔子言行的书来看,没有赋、比、兴之说。战国时期的孟  相似文献   

17.
我们欣赏古诗时,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特殊的押韵方式,通常在偶句倒数第二字处押韵,并在此字之后,又缀上一个语气助词“兮”,目的在于稍微延长一个音节。如《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  相似文献   

18.
<正>《伐檀》《硕鼠》均选自《诗经》的魏风。魏风是流传在魏地(今山西省西南临汾、曲沃一带)的民间歌谣。《伐檀》是劳动者伐木时唱的歌,作者对奴隶主的不劳而获加以冷嘲热讽。《硕鼠》也是一首反剥削反压迫的战斗之歌,作者运用通俗而又贴切的比喻,愤怒控  相似文献   

19.
“取”字别解《诗经·魏风·伐檀》:“胡取禾三百廛兮”的“取”,课本及各家选本都不注,也许是因为它是个常见而通俗的字,毋须解释。一般都把这个字解释成“拿取”或是“夺取”。但仔细推敲一下,还可以有别的解释。《伐檀》是魏国的民歌,魏国于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所灭。所以,《伐檀》当是  相似文献   

20.
《伐檀》作为诗经中一篇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风格倾向的诗歌作品,历来受到文学阐释者的极度重视。然而,对于这首著名诗篇的阐释二千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诗序》有云:“《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这段往解不得《伐檀》生成的风俗文化背景及其深层精神关连,而将其指认为一首劳动者诅咒剥削者的诗。这种理解几乎一成不变地延续了二千多年,在近现代阶级观念盛行和文学社会学庸俗化的时代,《诗序》这段话就成了把《伐檀》界定为诅咒与反叛之诗的证词。很显然,这种阐释认定《伐檀》诗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