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旧红学”的“抉微”和“索隐”《红楼梦》经程伟元和高鹗订补刊行之后,象插上了翅膀一样,很快“遍于海内”,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众所周知,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研究《红楼梦》就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从《红楼梦》问世到“五四”运动这一个半世纪中,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对《红楼梦》从不同角度作出种种评论。人们把“五四”前的这一个半世纪中的《红楼梦》研究统称为“旧红学”。旧红学家,有案可稽者不下二百。他们或谓《红楼梦》为“经书”、“情书”,或谓《红楼梦》是“传己”、“传人”,各执一词,聚讼纷纭,从而形成种种派别。先是评点派苦心孤诣,要抉剔出作品的“微言大义”和“千里伏线”;而后,索隐派广征博引,想从作品中求索出“所隐之事,所隐之人”。  相似文献   

2.
1921年,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刊行,掀开了“新红学”历史的第一页,直到1954年,新红学始终是红学园地上的主要潮流。我们把红学史上的1921年到1954年称之为新红学时期。在新红学出现以前,旧红学中的索隐派在《红楼梦》研究领域中占据着压倒优势,使红学陷于停滞状态。新红学以收集的确凿史料,考证的确切结果,否定了索隐派的形  相似文献   

3.
由于《红楼梦》的巨大成就,在我国形成一种专门研究它的学问,被称之为红学。红学作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五四”运动之前,主要有评点派和索隐派,统称为旧红学派。前者以曹雷芹的同代人脂砚斋为代表,他的评点虽有不尽确  相似文献   

4.
红学是动态的学术概念,从新红学到探佚学的发展,本质是实现了对曹雪芹原著和程高本两种《红楼梦》的不同价值之认同.红学定位于"新国学"的意向,是企图让红学在中华民族当下的精神追求与传统文化的精魂之链接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为中华民族在"一体化"的全球性语境下提供一个民族性的文化精神支撑."人间红学"概念的提出则是为了将这一文化追求变成最广泛社会现实的学术设想.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一生推崇《红楼梦》在学界产生巨大影响,促成红学成为三大显学之一。毛泽东要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他信手拈来《红楼梦》事例,连类比喻,说明深刻革命道理,异彩纷呈,表现了他的革命红学观。他从文学上解读《红楼梦》,表现了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致的思想。晚年的“吊膀子”是为了“掩盖政治斗争”说,无疑是认识《红楼梦》的偏颇之见。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的失败使鲁迅对中国封建社会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更加透彻:革命前"人民是奴隶",革命后,过去的"奴才做了主人",成为"管理着国家"的新的统治者,广大人民又"变成他们的奴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权和旧的统治者"一气",继承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手段,并且变本加厉,把封建专制发展到空前严重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论胡适的“红学”研究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胡适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红学”研究始终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直到他逝世的前三天,还在答复金作明先生的信中.谈及有关(红楼梦)版本的辨伪问题,表现出他对“红学”研究的极大热情。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六十年代初,在延绵四十年的时间里,胡适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从事“红学”研究,先后写出十余万字的理论著述,其全部篇目排列如下:《《红楼梦》考证》(1921年)《跋《红楼梦》考证》(1922年)《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1927年)《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1928年)《跋乾隆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钞本》》(193…  相似文献   

8.
红学小史序     
韩进廉同志的《红学史话》将改题《红学小史》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故本刊从本期后不再连载。《红学小史》共十五章,三十余万言,对于从清王朝“乾隆盛世”到当今进入“四化”新时期二百多年的《红楼梦》研究历史作了系统的论述。红学专家周汝昌同志为之写了充满激情的序,这里先予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红学"勿反《红楼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学”、“脂学、“探佚学”之“学术风气”是“反《红楼梦》”的“红学”研究。俞平伯先生晚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对自己青年时期的“反《红楼梦》”研究进行了深层反思和痛心地忏悔。《红楼梦》研究应该更新观念,努力进取,走出误区,开拓红学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红学十题     
我国十八世纪的伟大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不朽名著《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作品,它的出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的成熟程度。《红楼梦》研究始终是一门具有魅力的和倍受人们关注的学问,不仅有志于此道的专家们为之倾倒,广大《红楼梦》爱好者和一般读者也经常被研究者们的寻微探妙所吸引。厉史上的红学派别非常之多,他们都曾为红学的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包括从反面给后世的研究者以智慧的启迪。全国解放后,开始了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重新评价古代作家和古典作品,总结《红楼梦》研究的历史经验,承前启后,推动了红学的发展。虽然全国解放以来的《红楼梦》研究曾遇到过这样和那样的曲折和挫折,包括林彪、“四人帮”进行的大破  相似文献   

11.
《呐喊》与《徬徨》主要反映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到1925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前这一历史时期旧中国的社会生活现实。这两部小说创作的年代,正是我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跨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这时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在辛亥革命以后已经充分暴露出它的无力,从“五四”开始,历史已经进入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但革命的风暴还在前面,无产阶级暂时还没有和农民结合起来,广大人民还过着落后、痛苦的生活,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12.
端木蕻良凭借《曹雪芹》和众多红学随笔,对红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用自己的跳动不安的心灵去激活红学文献,激活《红楼梦》文本,去追求曹雪芹生活时代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捕捉曹雪芹创造《红楼梦》所代表的先进思想、《红楼梦》文本披露的思维方式、《红楼梦》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端木蕻良是研究《红楼梦》意象叙述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3.
墨人本名张万熙,1920年生,台湾著名的作家、诗人和学者,热爱民族文学遗产,于《红楼梦》深有研究。60年代出版红学专书《红楼梦的写作技巧》,其后又发表《论曹雪芹思想与〈红楼梦〉的写作技巧》等论文。墨人称《红楼梦》为“空前的文学巨著”,属于世界上最伟大作品之列,特别强调它可贵的民族特色和不朽价值;本文还介绍了他对红学研究存在问题的批评,以及红学研究应“回到文学本身上来”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从红学诞生起,就与论争结下不解之缘。长达一百多年的“旧红学”时期的学术论争,主要围绕着钗黛的是非之辨、小说的“真”“假”之辨、作者家世生平之辨、《红楼梦》版本之辨而热烈展开。当时的论辩虽有浅陋、幼稚之嫌,但却是红学进程的必经环节。诸多成为后世热点的论题,在那时就已经种下了根苗,甚至还进行过小小的“预演  相似文献   

15.
1954年的"批俞"是新的社会背景下,迫切要求对古典文学遗产重新认识和评价的反映。形势需要给《红楼梦》以新的评价,这就是政治;如何给《红楼梦》以新的评价,才是学术。自王国维1904年发表《红楼梦评论》,开启了理论探讨和艺术研究的新生面。胡适构建以"自叙传"为核心、以"曹寅家世"说和"高鹗续书"说为支柱的"新红学"体系,扔给大家一个永远解不开的死结,使《红楼梦》研究偏离了正确方向。对胡适的批判是必要的;如果需要反思,不表现在以政治取代学术的极"左",恰恰表现在学术的先天不足。从1991年起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证伪,不过是将1954年对胡适的批判纳入了纯学术的正道,与俞平伯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是完全同步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周汝昌先生和余英时先生红学主张的分析,深化对"什么是红学""红学为何,红学何为""红学何以为学"的探讨和认识。文章提出"红学何以可能"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规定红学的研究对象、红学的本体性质及其要解决的特殊的问题、红学的研究方法,我们才有可能科学地认识伟大作品《红楼梦》。  相似文献   

17.
一、现实主义美学诠释1954—1955年的《红楼梦》大辩论,就如以往的新旧红学一样,不仅仅是关于《红楼梦》的研究.这场大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主义美学与《红楼梦》研究乃至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相结合的一次实践.茅盾指出:“一九五四——五五年的《红楼梦》:大辩论,不但批判了自传体派红学,更主要的是批判了当时在文化遗产研究中相当普遍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胡适的实用主义反动哲学思想及伪科学的考证方法在学术界的流毒.这一次《红楼梦》大辩论,实质上是开国后在学术领域内第一次的唯心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大辩论.这一场大辩论,有力地打击了文学、哲学、历史科学等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一般人都认为从秦汉到明清就是中国的封建社会.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诸如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说法,也习惯于把"封建"和"专制"合起来,说成"封建专制",以示这种社会性质的残酷与落后.  相似文献   

19.
吴宓的红学研究沿袭了王国维所开创的"审美批评派"的红学研究模式,借用西方哲学、文学思想来对《红楼梦》进行深度阐释。新人文主义思想成为吴宓思考现代文明弊病和人性危机与解码《红楼梦》的理论框架。新人文主义主张"一"与"多"、"审美主义"与"以理制欲"的结合,才能弥合人性的危机,进而解决现代文明弊病。而《红楼梦》的悲剧性就在于"一"与"多"、"审美"与"欲望"的无法协调。  相似文献   

20.
《邯郸师专学报》2012,(2):F0003-F0004
红学大师、中华文化研究专家、诗人、书法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周汝昌先生于2012年5月31日在家中仙逝,享年95岁。周汝昌先生是继胡适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有7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其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