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崇高是西方美学理论的重要范畴,它是自然界和艺术作品中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的一种美的形态。我国古代的艺术家和文论家一般称之为"阳刚之美"。 屈原的《离骚》和李白的《蜀道难》《梁甫吟》《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读来令人感到荡气回肠,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崇高美构成了屈原、李白诗歌的主体风格,其具体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2.
苟德培《千里江陵》文论卷《白璧微瑕:伦理关系谈》认为“屈原《离骚》‘周流求女’一节似有悖逆伦常之嫌”,对此,敝人不敢苟同。敝人认为屈原求女当为虚求幻化之女以喻求贤君而两美相合也。  相似文献   

3.
《离骚》是审美的典范。诗中屈原追求美政,以身殉志;修养美德,九死未悔;以香草、美人、神话比兴,突显审美。屈原之求美,志坚情深;《离骚》之审美,意蕴丰厚。今人涵泳其中,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黄永玉工笔重彩画作《山鬼》题材取自屈原楚辞《九歌》的第九首,从其画作中的山鬼可以感知纯洁之美、自然之美,更有一种恣意徜徉于楚巫山泽与天地太虚的豪放不羁的美。山鬼的美是公认的,而山鬼的美之根源,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商骚》等作品以探求屈原的人格之美,并认为“独立不迁”是屈原一生人格美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6.
《汉志》屈原赋之属的分类与著录是以屈原及楚辞为着眼点,以与屈原及楚辞有密切关系的作者为单位进行分类与著录;《汉志》(《七略》)出于数量上平衡的需要,将屈原赋之属之外的赋作分为陆贾赋之属与孙卿赋之属,前者著录的是文辞较佳的赋作,后者著录的则是文辞不如前者的赋作。探讨屈原赋之属等赋分三类问题,应充分考虑到如下方面:其一,屈原赋之属与刘向所编《楚辞》之间的高度对应关系;其二,《汉志》(《七略》)的目录学特点;其三,汉人的赋作评价观。分类及著录时的"不严谨"及偶然性,以及刘歆包括班固在内的个人偏好,也应在考虑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离骚》"自我"形象塑造,透视屈原生活时代,从恋乡忧国之情、善民为本之举、美政理想之幻、傲岸不群之威四方面阐述屈原作品及其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8.
屈原的骚体诗,以其瑰艳奇丽之美,在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史上独领风骚,成为一种范本。由此,历代评论家对屈骚这一独特文化现象作过种种探讨。本文结合《离骚》、《九歌》等作品,分析了屈骚的瑰奇之美,继之,尝试着以法国美学家泰纳的“三要素”说(种族、环境、时代)为理论依据,揭示了造成屈骚瑰奇之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屈原的骚体诗,以其瑰艳奇丽之美,在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史上独领风骚,成为一种范本。由此,历代评论家对屈骚这一独特文化现象作过种种探讨。本文结合《离骚》、《九歌》等作品,分析了屈骚的瑰奇之美,继之,以法国美学家丹纳的“三要素”说为理论支持,揭示了造成屈骚瑰奇之美的几个方面深层原因,也算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桔颂》是屈原的一首咏物抒情诗,体现了屈原创作中的美学追求,即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自然美与人格美的完美结合,情感美与理性美的有机结合,优美与壮美境界的共同呈现。桔树也是屈原人格的象征。在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中,屈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王维的《辋川集》和屈原的《九歌》组诗作一比较,主要从色彩美、意境美、情趣美三个方面探讨二组诗的特色。色彩美,两组诗创造的画面均纷呈多彩,浓淡相宜,与诗的意蕴浑然为一;意境美,《辋川集》多静美,意境空寂;《九歌》多壮美,意境廖廓;情趣美,《辋川集》追求的是幽静空寂,不与世俗同流的志趣.《九歌》写人神交融的和谐之美,体现的是现实生活的美。  相似文献   

12.
对屈原及其《离骚》的批评,理论界认同司马迁而贬斥班固。比较起来,在对屈原的人格评价上,司马迁虽道出了一些真知灼见,但神化了屈原。而班固虽有贬抑,却区分了诗人的屈原与政治家的屈原,更接近屈原的本来面目;在对《离骚》的评价上,司马迁只注意到了与《风》、《雅》相同的特征,而班固则更多地看到了相异之处,并认定屈原在政治上虽“非明智之器”,但在创作上却是“妙才”。这个评价客观而中肯,是对屈原研究的一大贡献。因此,对班固的上述观点应给予重新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初中第六册语文《菜园小记》一文中,作者吴伯萧引用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几句话。课文的注释为“出自屈原《渔夫》……”很明显,编者认为《渔夫》的作者是屈原。其实这是错误的.认为《渔夫》的作者是屈原,这种说法由来已久,《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的作品是二十五  相似文献   

14.
屈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作品中有许多涉及东西部的文化意象,而这些文化意象包含着屈原的三种文化情结:东西部神游之地是屈原追念祖先之旅,寄托哀思之路;东西部神话意象是屈原讽喻现实之境,追寻理想之所;东西部历史回顾是屈原治国安邦之主张,对楚国命运之担忧。  相似文献   

15.
杨盛峰 《语文天地》2011,(12):45-45
纽渎《屈原列传》一文,发现它正面写屈原的文字并不多,倒是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幅来写楚国的历史和与屈原有关的一些人,正如李景星在《四史评议》中所说的,《屈原列传》“通篇多用虚笔”。究其虚笔写屈原之处,共有六个方面,试分述之。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这个形象主要是指做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物形象。作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使文学作品具有特殊的审美教育作用。因此,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应该是美的,美也总是寓于形象的,一切美都应该是具体的形象的美。屈原光耀千古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它写了屈原自己的出身、品质、思想,塑造了一个高尚、纯洁、正直的爱国诗人的形象。其理想之崇高、人格之俊洁、感情之强烈、斗争之坚决,使这一形象既来自现实又高于现实。  相似文献   

17.
《离骚》开篇自述世系、生辰、名字之后,紧接着有这样两句诗: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关于这两句诗,一些学者的译文,可以说大同小异。如:我的内部既有了这样的美质,我的外部又加以美好的装扮。(郭沫若:《屈原赋今译》)我既有这内在的美啊,又加之以人力的修治.(彭泽陶:《离骚今译校注与答问》)我既然具有美善的内在,同时更有超绝凡人的奇才。(文怀沙:《屈原离骚今绎》)我既有许多内在的美质,又加上许多奇异的才能。(张家英:《屈原赋译释》)  相似文献   

18.
王轶 《学语文》2021,(1):71-73
许国《屈原论》是继司马迁《屈原列传》之后唯一一篇专论屈原的文章。《屈原论》针对评价屈原的三种时论而发,其主要观点是:屈原作为宗臣无可去之义,其自沉出于忧国之义、爱君之情和存君兴国之志,不是为了个人荣辱得失;屈原虽然有“怨”,自沉汨罗,仍不失为忠臣;屈原之死咎在其君。许国创作《屈原论》的原因主要有:楚辞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与学术风向的变迁,许国个人的性格、政治遭际与楚辞研究的寄托传统。  相似文献   

19.
朱岩 《考试周刊》2007,(1):20-21
《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最深刻、最伟大的悲剧。与西方悲剧归因于性格不同,屈原深刻地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和深刻地表现悲剧双方的矛盾冲突。屈原将人生的悲剧与艺术的悲剧有机而深刻地统一起来。在悲剧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自我形象,是《离骚》辐射出无与伦比的悲剧美之秘密所在。屈原的品质和精神已成为影响和构成我们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朱岩 《文教资料》2006,(35):1-3
《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最深刻、最伟大的悲剧。与西方悲剧归因于性格不同,屈原深刻地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和深刻地表现悲剧双方的矛盾冲突。屈原将人生的悲剧与艺术的悲剧有机而深刻地统一起来。在悲剧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自我形象,是《离骚》辐射出无与伦比的悲剧美之秘密所在。屈原的品质和精神已成为影响和构成我们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