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结尾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总结 ,扩展新旧知识联系 ,以形成系统的行为方式 ,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恰当地设计课堂结尾 ,可以统揽课题要领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具体教学任务 ,抓住要点内容 ,加深理解当堂所学的知识 ,掌握规律性的知识。同时 ,也可以为后续课题埋下伏笔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的兴趣。俗话说 :“编筐编篓 ,全在收口”。一节课能否把“口”收好 ,对一节课的成败也是十分重要的。那么 ,如何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结尾呢 ?一、瓜熟蒂落 ,水到渠成课堂教学的结尾是一堂课结束的自然表…  相似文献   

2.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神在点睛."好课需要好结尾.好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知识、检查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启迪学生思维,为课堂教学画龙点睛,达到课结束、趣犹存、意未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神在点睛。"好课需要好结尾。好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知识、检查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启迪学生思维,为课堂教学画龙点睛,达到课结束、趣犹存、意未尽的效果。如何设计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课堂结尾呢?赏析一些小学数学名师的课堂结尾,对大家将会有所启发。一、游戏式结尾【片段一】黄爱华"24时记时法"师:同学们,下课之前想不想做一个游戏?  相似文献   

4.
“编筐编篓,重存收口:描龙描凤,神在点睛。”好课需要好结尾。好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知识、检查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启迪学生思维.为课堂教学画龙点睛,达到课结束、趣犹存、意未尽的效果。如何设计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课堂结尾呢?赏析一些小学数学名师的课堂结尾.对大家将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德国的第斯多惠强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的结尾是一门艺术.一个成功的结尾完善、精要,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完整、紧凑、和谐,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效果,并且能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使学生余味无穷,激发对知识的求知欲,积极思考探索,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近年来,本人听取了不少公开课、评优课,其中"虎头-驼峰-凤尾"的优质课,常常令人欣喜,回味无穷.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种新课程下生物课堂的结尾艺术,与同行分享.  相似文献   

6.
课题引入十分重要,而课堂结尾的教学设计却往往被忽视,以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好的课堂结尾,费时少,收效大,可以使学生对整堂课留下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可以使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进行串联,条理清楚系统化;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为下一课的学习打下伏笔,承上启下;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钻研,勇于攀登.如果一堂课有良好的开头,生动且有效的教学,最后却草草收场,难免使人感到虎头蛇尾,甚至还可能产生前功尽弃之弊.因而,我们很有必要研究一下课堂结尾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的结尾与导入同样重要.课堂结尾是衔接新旧知识和联系课内外知识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有效的课堂结尾不仅可以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可以收到“课虽尽而意未尽”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我国传统艺术很讲究结尾处的余音韵味,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讲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教学也应注意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做到善始善终.一位高明的教师,常常把最重要的、最有趣的东西放在"末场",越是临近"终场",学生的注意力越是被情节吸引.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结尾,事半功倍。"课堂结尾时学生的听课效率很低,若能设计好的结尾,可以重燃学生的热情,可以使教学内容形成系统,还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探索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以日常教学中的例子谈谈物理课堂结尾实验情境的几点做法:"首尾呼应"消除引课时的悬念、"伏笔激发"使之盼望"下回分解"、"游戏竞赛"体会游戏的快乐、"生活应用"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体验"感受物理知识的魅力、"动手做一做"让上课不仅动脑还动手。让课堂真正地完善起来。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减轻记忆负担,拓展、延伸课堂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结尾则会使成功得以巩固和保持。  相似文献   

11.
薛峰 《教学与管理》2007,(10):36-38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一节课能否把"口"收好,对一节课的成败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课堂结尾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堂课如一首乐曲,结尾犹如曲终时留下袅袅不尽的余音.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数学课堂结尾,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检查效果,强化兴趣,还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几年的课堂调研,发现在现有的课堂教学设计中,许多教师只注重课堂知识传授的设计,而很少重视课堂结尾的教学设计,从而出现课堂结尾设计简单、教学随意性大的现象,实际上课堂结尾也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篇论文笔者以中职类《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为例,总结了几种常用的课堂结尾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一节课能否把"口"收好,对一节课的成败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课堂结尾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  相似文献   

14.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同样,数学课堂教学的"收口"阶段也至关重要,因为它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是高效数学课堂浓墨重彩的最后一笔.实践证明,一个完美的课堂"收口",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增强记忆;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完美;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余音缭绕,余味无穷.  相似文献   

15.
现在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导入和新授过程的设计,往往忽略课堂结尾的设计.其实,成功的课堂结尾可以使一节课中众多的教学内容浓缩成一个板块,使之更加系统化、整体化,更利于学生记忆、理解和应用:可以使课堂结构更加紧凑,显现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还可以诱发学生的积极欲和思维活动,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课堂结尾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6.
肖立 《物理教学探讨》2006,24(19):19-21
常言道:“凡事开头难”,一堂物理课课题的引入显然是十分重要的。精彩的课堂引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课堂结尾的教学设计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不少老师听到铃声,道一句“今天就到这了”。然后下课,或提前完成了教学内容在等待中听到铃声后悄然离开,或兴致所至,一拖数分钟仍“恋恋不舍”。更有甚者,能一节课后再上满10min“加时课”,以致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好的课堂结尾,费时少,收效大。好的课堂结尾可以使学生对整堂课留下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好的课堂结尾可以使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地…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数学问题为背景,以知识和方法相交融,积极倡导学生形成完备的知识链条,从而形成探索问题的有效途径,达成较好的课堂效果.数学课堂的"数学问题串导入知识"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课堂小结是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之后,对所教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等进行的一个总结过程,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它在时间、次数上不同于课堂教学结尾部分.成功的课堂小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新知识模块的建立、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的提炼等等.尽管课堂小结对整个课堂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审视我们的课堂小结,仍然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19.
王双 《中学教研》2015,(4):45-47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程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教师的终身追求.知识的发生主体在课堂,课堂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亲身参与体验,经历认知冲突、比较判断、知识升华、知识内化的知识习得过程,才会使课堂充满活力.2015年1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新型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本次评比以"一题一课,自主编题"为主题,在此提供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思考,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0.
"课堂结尾"是指课堂临近结束这一特定时间内的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精彩的课堂结尾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缓解疲劳的作用;能概括和总结整堂课的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成为衔接新旧知识和课内外知识的纽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般来说,小学英语教学的课堂结尾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目的性原则.就是执教者需要以既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来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每堂课教师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方式,有目的地进行结尾,以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