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桃花扇》是清初剧作家孔尚任所写反映南明灭亡的一部政治历史剧。这部历史剧描写的是1643年至1645年间,也就是明崇祯皇帝自杀到弘光灭亡这段时间,发生在以南京为中心的政治舞台上的一些重大政治斗争。作者用丰富的舞台艺术形象,揭示了南明小王朝没落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出了一定的爱国主义思想倾向,表达了作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2.
杜菁婧 《文教资料》2011,(28):11-13
马致远和白朴是元代早期著名的剧作家,被后人并列为元剧"四大家"。他们的代表作《梧桐雨》和《汉宫秋》分别是以唐明皇和杨贵妃、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爱情故事改编而成的。这两部作品在创作上可谓是同中有异,异中见同。本文从题材、角色安排和情感表达、悲剧构思等方面来比较两剧的异同,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帝王和妃子的爱情悲剧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3.
方秋霞 《考试周刊》2011,(51):14-15
"赵氏孤儿热"已经不是一时的事了,而在"赵氏孤儿"的众多改编作品中,以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与法国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影响最大。《中》剧是在《赵》剧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它无论是在剧情设计、人物安排还是背景选择上都与后者有所不同。但是二者都以"救孤"为核心,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并宣扬了儒家思想的"仁义"精神,尽管伏尔泰对儒家思想存在误读。  相似文献   

4.
汤显祖的《邯郸记》是他"临川四梦"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历来评价所云仅次于《牡丹亭》的一部杰作。《邯郸记》铺写朝廷中军国大事,题材重大,它把汤显祖时代的官场现状指斥于舞台,它比历史更深刻、更富有哲理的地方在于,在全剧中融入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受和人生体验,表现了对官场恶情极端的抵触与激愤。作者以出评的方式逐一进行分析评述,以期全面解读这部剧作。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作为古典文学的终点,《狂人日记》作为现代文学的开端,两者之间具有重要的文化承继关系。首先,《红楼梦》伤时骂世,《狂人日记》感时忧国,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士人精神。其次,《红楼梦》第一次把"情"提高到形而上学的水平,以"女儿"作为理想世界的中心,对传统文化发起天翻地覆的革命;《狂人日记》则弃绝传统文化,渴望以"新文化"战胜"旧文化",把"孩子"看作"新文化"的希望。最后,《红楼梦》与《狂人日记》的主人公徘徊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前者进行精神探索,后者开始勇猛呐喊,孤独与分裂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花间集》中,"花"这一意象出现的频率超过了300多次,《花间集》的18位作者几乎都将"花"这一意象写进自己的曲词创作之中,使大自然中的普通物象升华为具有深刻意蕴的意象。"花"这一意象的出现与我国古典诗歌传统、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享乐的社会风气息息相关,其主题主要分为感时伤春、生命无常之感,孤独思念之苦,历史兴亡之感。  相似文献   

7.
邱雯 《考试周刊》2009,(20):24-25
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故事是文坛上的热门话题。白朴的《梧桐雨》和洪昇的《长生殿》同样说的是杨、李之恋,但两部作品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上都有巨大的差异。《梧桐雨》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批判杨、李之恋,感慨历史兴亡;《长生殿》主要从爱情角度赞美杨、李之恋,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相似文献   

8.
音乐剧《猫》可以堪称世界历史上最成功的一部音乐剧,同时是有史以来时间最长的一部音乐剧,票房居于榜首。《猫》剧是集舞台、美术、音乐、戏剧多种元素为一体的一部多元音乐剧,剧情时而扣人心弦,时而轻松活泼,把观众的身心自然代入剧中,剧中角色惟妙惟肖,深深吸引观众的心。该部音乐剧不仅表演生动形象,而且体现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  相似文献   

9.
《桃花扇》是孔尚任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针对"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个主题,从《桃花扇》的艺术结构和创造方法这两个方面来看作者的艺术构思。  相似文献   

10.
拓跋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现存的《魏书》《北史》对北魏王朝的历史记录大体相同。虽然二书记录史实的用语存在不同,但仍然可以通过二书的对读进行校勘工作。如《魏书》"贱"讹为"贼","地"讹为"池","须"俗写为"湏",《北史》"决"讹为"快"。  相似文献   

11.
青阳腔是安徽第一代影响全国的大剧种,在中国戏曲声腔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传播乃至衰落的历史,折射出中华民族审美及文化心理发展变化的心路历程。文章从青阳腔的形成、艺术特点、发展阶段及历史地位等四个方面对青阳腔的兴衰流变作一考察和论述。  相似文献   

12.
从“五四”到“文革”、再到新时期“文化热”的过程,人道主义始终在其中或隐或显地扮演了重要角色。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人道主义思潮的涌起,对人道主义的宣扬,到20年代末期人道主义思潮在主流文论中开始失势,以至在其后的几十年特别是“文革”中被当作革命思想的对立物受到批判和责难,再到70年代末以来人性、人道主义的价值在“文化热”中被重新发现并在学术界形成广泛的共识,人道主义经历了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曲折历程,留下了发人深省的经验教训。人道主义在文化运动中的历史命运折射了20世纪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关系,人类文明兴衰与环境变迁关系及气候、水、动植物资源变迁及灾害与疾疫四个方面,回顾了30年来新疆环境史研究的状况。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先秦文其实是部夷夏形成史或由夷变夏史。构成华夏族的主体民族正是羌族。由羌族先民创造的华夏文化,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完成起到不可替代的绝对性的贡献。汉族是在不断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整合各个民族的过程中,由最早的极少数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人口最多,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主体民族。岷州是古羌族的发祥地之一。古羌族由盛到衰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史中的发展阶级,它是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5.
谯国龙亢桓氏与庐江灊县何氏是东晋时期的两大侨姓士族,但桓氏大起大落,何氏则绵延不绝。造成他们兴衰历程迥异的原因,可以从两家的家族根基、文化背景、政治态度几个方面来探讨。对比考察两家的兴衰之迹,以有助于对东晋士族政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壮教育大起大落,经历了“创制试教”、“推行教习”、“低潮中断”、“改革修订”、恢复发展五个阶段。本概述了这五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并对每一个阶段的特点和得失进行了客观的总结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中华帝国的兴衰,我们会发现在文明本质上存在四重悖论,即反政治的政治、反思想的思想、反文化的文化和反社会的社会。这四重悖论环环相扣,在取消政治基本问题和压制思想创造的同时,也使文化与自身相背离,并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共领域,以致中华文明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社会生产方式、政治形态、人们的生存状态都没有得到根本的演进。总之,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扼杀了文明,对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国家生命周期与中国崛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借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国家生命周期理论,并对几个大国崛起的历程进行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从世界现代经济发展历史看,的确存在国家发展生命周期,大体有四个或五个阶段。一个国家的兴起可能是由于国家之间竞争,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响应,从模仿创新到主动创新;反之,一个国家的衰落可能是由于国家之间竞争,创新能力减弱,甚至消逝。这一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理论,既可以解释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轨迹,也可以解释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既可以解释中国为何从强大到衰落,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从衰落再到强大。作者指出,国家生命周期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能否创新,能否持续创新、不断创新和鼓励创新是国家崛起的背后动因。  相似文献   

19.
清代学者崔述是史学名家,其史学思维方式也贯穿到了他的读<诗>笔记--<读风偶识>中,他从史学角度研究<诗经>,使<读风偶识>染上了浓重的史学色彩.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崔述对"诗可以观"的理论认识与其观<诗>知政的说<诗>实践是高度一致的.他认为"诗可以观"就是指通过<诗经>可以考察政事得失、历史变化,强调现<诗>知政的作用;在说<诗>实践中,崔述透过<诗经·国风>文本看历史兴袁、政治得失、风俗好坏.二是以史证诗,据<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书考证<国风>某篇是否属诸某人,是否反映某件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20.
萨冈彻辰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于“17世纪末蒙古史学史上一部最伟大史籍”《蒙古源流》中。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关于宇宙生成、对蒙古政权兴亡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中。萨冈彻辰关于宇宙生成的三坛说、蒙古政权兴衰和主要历史人物的评价的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是《蒙古源流》的哲学价值所在。萨冈彻辰的三坛说具有原始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成分,他的社会历史观则是唯心主义的。总之,萨氏的哲学体系是一个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兼而有之的双重体系.同时包含着宗教和哲学、信仰和理性等因素。萨氏把蒙古哲学推进到佛教化哲学阶段.由此决定了他在蒙古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