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以教案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任务是执行预设的教案、展开预设的教案,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的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沈大安老师对课堂的预设和生成这样说:“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进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种生成的课堂教学,是语教学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2.
姜爱平 《考试周刊》2011,(17):56-57
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它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而提出的。特教战线上的教师同样沐浴在课程改革的春风中,也要改变过去那种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新课程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教学。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多元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是指教学过程表现出适度自主和开放,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也有生成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比预设更有意义和价值。在生成的过程中,师生双方超越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理念,积极互动,课堂中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精彩往往缘自生成!  相似文献   

4.
“生成”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只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  相似文献   

5.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是指教学过程表现出适度自主和开放,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也有生成的一面。在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比预设更有意义和价值。在生成的过程中,师生双方超越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理念。积极互动,课堂中充满了对师生智慧的挑战,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动态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它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而提出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预设性,常常会使教师不关注教学过程本身,把教学过程看成是预定计划或方案的简单体现,从而使最有活力的教学过程僵化。事实上,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轨道进行,而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动态生成”即是对教学过程互动可变性的概括,  相似文献   

7.
新理念下的课堂是活的,随机生成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真实的生活经历。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从生命力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它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而提出的。“生成”对应于“预设”。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没想做出回答,不要“节外生枝”,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为止……  相似文献   

9.
论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的互动和合作。而在这互动的过程中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新课程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方面。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于是预设与生成就构成了新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一点看法、一个表情和一次顶撞这种刹那间资源的产生,谈了生成所带来的独特的价值;一张新型教学设计表的构建,具体从四个方面谈了如何给生成的出现留出空间;又从一个互动教学流程的形成,谈了让生成促进师生成长。同时指出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预设,也不要过分推崇生成,要按照动态生成的理念,去探索新型的、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11.
王毅 《辅导员》2009,(14):69-69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病,新课程改革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只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生命经历,它必须是真实的,并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课程内容、课程的具体实施以及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是动态生成的。那么作为一位教师,我们又该如何从整体上把握新课程和新教材,让课堂生成有效地促进我们的教学呢?下面是本人就数学课堂谈一些粗浅的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许多课程资源往往在师生互动、对话的过程中涌现和生成。只要我们珍惜课堂生成资源,用好课堂生成资源,就能重建起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并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质量。那么该如何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促进预设教育目标的高效率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是当前教育向教师们提出的又一个崭新的课题。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粗浅的认识。一、树立学生资源意识,追求生成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  相似文献   

13.
一、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特点 所谓“生成性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凭自身的素质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做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教与学中的人的、物的、精神的诸多因素有机地组织合成起来,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恩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15.
“动态生成”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段话启示我们:教学不应只是忠实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语文教学,使新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异彩纷呈的动态变化,促进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  相似文献   

16.
政治课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一个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课堂。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充满变化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因此,新课程倡导生成性教学。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应该是五彩斑斓的,蕴涵着无穷生命力的。因此,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预设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建构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致力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从如何处理教材和教学过程方面,对语文学科的生成性课堂作了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所谓“生成性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凭自身的素质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做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教与学中人的、物的、精神的诸多因素有机地组织合成起来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的互动与合作。而在这互动的过程中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新课程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方面。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于是预设与生成就构成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和处理课堂教学的有效预设与生成,是我们教师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历程,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教师须善于捕捉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情境或观点,善于调整和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