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倦极”     
《屈原列传》:“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地;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极”课本没有加注。单从字面出发,容易当做“倦”的补语。但“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对应,“极”作为补语,就破坏了排偶结构。实际上  相似文献   

2.
释“极”     
“极”在古代汉语里有“疲惫”和“穷困”义,人们多不知道,往往误用今义“极点”、“极限”、“极尽”去理解。例如:《史记·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其中“劳苦倦极”的“极”,很多选本都没有注释,不少人把“极”解释为“极点”,似乎也通,其实大错而特错。“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句式俪偶,“疾痛惨怛”是四字(词)并列,“劳苦倦极”应该同样如此。显而易见,“倦极”应该是并列结构而不是补充式,“极”不能解释为“极点”。“极”有“疲惫”之义,“倦极”应该是同义复词,“极”犹“…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六册辑选的《史记·屈原列传》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课本的注释中没有这句话的解释。笔者认为“极”字在这里应理解为“倦”的同义词,即“疲倦、劳累”的意思。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一书中,辑选了《三国志·华佗传》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便不当使极尔。’”华佗在这里讲的是人体的保健,意为:人的身体应当活动,只是不能过度,使身体劳累。由此可见,这里的“极”应当理解为“倦”即“劳累、疲倦”的意思。《汉…  相似文献   

4.
<正>一、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北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有一条注解:“‘极’作‘病’解,即‘困惫’之意,与‘劳’、‘苦’、‘倦’三字意义相近,不是副词。”四个词,连起来表达一个意思,总嫌太“词费”了一点。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一个陷入绝境的人,为了片刻疏解他被压抑的沉重心情,就迫切希望能宣泄自己胸中的苦闷,以求得别人的一点点同情。但是,就连这一点微薄的愿望,也有人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屈原列传》教学三疑甘肃/魏泽民一、“恒”“怛”不通,疑为字误。高中语文第六册(人教社1991年4月第一版)《屈原列传》云:“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恒··,未尝不呼父母也。”课本注释中将“惨恒”二字写作“惨怛”,解作“内心悲痛”...  相似文献   

7.
祝鸿熹 《语文新圃》2009,(11):35-35
《史记·屈原列传》提及屈原作《离骚》的缘由: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修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相似文献   

8.
屈原的《天问》是一篇内容博大精深、结构严紧、层次井然、句式参差历落、音韵自然协调、形式特异的旷古奇文。篇名“天问”,顾名思义就是向天发问的意思。这就是《史记·屈原列传》所说的:“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相似文献   

9.
《广雅·释诂一》:“疲,极也。”汉代服虔《通俗文》:“疲极日惫。”汉唐时代,“疲极”往往同义连用。“疲极”,犹言“疲惫”。故《通俗文》记下“疲极曰惫”,是说疲、极、惫是同义词。但我们如果不辨古今语言实际,一概理解为“极度疲乏”,那就犯了“以今律古”的毛病了。《汉语大字典》把“疲”字分为“劳累”和“极”二义,又把“惫”释为“极度疲乏”,那是不符合“极”义本真的。“极”有“倦”义,郭在贻先生已言之,书证也不难找到。今录八例如下:例1.《汉书·王褒传圣主得贤臣颂》:“匈喘肝汗,人极马倦。”“(匈”通“胸”。人极马倦,正…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标的启动,高中语文课程内容也有了调整。例如《屈原列传》在之前是整篇学习,而如今只保留了其中的这一段: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相似文献   

11.
“休戚”是一对反义词.“休”是“吉庆、欢乐、福禄”.“戚”是“悲伤、忧愁、祸患”。“休戚相关”指喜忧、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语出《国语·周语下》:“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为晋休戚,不背本也。”是说晋厉公当权的时候.他怕王族公子争权作乱.  相似文献   

12.
“未尝+不”形式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大都是用一个双重否定表示一种周遍性的强调,而在清以后的白话小说中却是表示一种委婉的肯定,语气较弱。其主要原因一是“没有”盛行以后,“未尝”表示否定的语法功能逐渐被“没有”取代;二是“没有”进入到双重否定句式中,具有周遍意义。“未尝”作为双重否定表示委婉的肯定这一语义特征加强,“未尝不”形式表示委婉的肯定与其所在的句式联系是比较紧密的。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三册《庖丁解牛》中“技经肯綮之未尝”一句 ,课本注释为 :“此句为谓语省略句 ,又是宾语前置句 ,应为‘未尝 (碰 )技经肯綮’。之 ,助词 ,起提宾作用。”把此句看作是用“之”提宾的宾语前置句显然是正确的 ,但若说它亦是谓语省略句 ,笔者认为值得商榷。要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是弄清“未尝”在句中的确切含义。“未尝”在古汉语中可以作为一个表示否定的凝固形式而出现 ,可解释为“不曾”或“没有过”。如同一篇课文中的“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句及《战国策·魏策》中的“臣未尝闻也”句 ,其中的“未尝”就都是这种凝固形式。…  相似文献   

14.
教材分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文章主要叙述了“我”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我”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我”产生的巨大影响,使“我”在这两种评价中健康成长。教学此课的目的是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重点和难点也是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教学理念从让学生有所感悟的句子入手,以读为媒,假托作者召开与读者见面会的活动,引导学生质疑、解疑,与文本及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从而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教…  相似文献   

15.
丘素玲 《广西教育》2005,(7A):34-34
教材简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极性程度副词“极”是由名词性“极”语法化而来,充当程度补语的“极”须和“了”连用形成“X+极了”结构才能完句。“X+极了”中的“X”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的,一般认为限定为性质形容词和表示心理、生理活动的状态动词,有的情况下“X+极了”并不遵循这一规律,并且“X”的范围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X+极了”结构对“X”的选择机制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17.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在教学中,可通过读书这一感悟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运用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感悟爱、体会爱、升华爱。  相似文献   

18.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一句中“坚明约束”,课本解释为“坚,固定。明,明白。坚明作约束”的定语,约束,名词”。我认为不够确切。“约束”为“名词”,具体指什么应明确,现代汉语中的“约束”为动词,这是难点,根据文意应是“信约”、“盟约”。“坚明作约束的定语”说法欠妥,应作谓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信约明确而固定”。  相似文献   

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五年制小语教材第九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主要写作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名作家。同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表达爱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一、披文得意 ,文本聚焦 ,评价“评价”师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 ,巴迪的第一首诗引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那么 ,你们对这两种评价有什么看法。生 :从母亲的评价中 ,巴迪肯定感到了一种鼓励 ,感受到一种爱。生 :父亲的评价实话实说 ,体现的是严格要求 ,也是爱。生 :我不这样认为 ,严格要求不等于苛求。七八岁能写诗已经很了不起了 ,用“糟糕透了”评价 ,实在太残酷了 ,让人无法接受。生 :我看母亲的评价也太夸张 ,很可能让巴迪产生误会 ,以为自己的诗真的“精彩极了”。师 :文中两种“评价”竟然引起了我们的不同评价。谁对谁非呢?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