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娲神话的生命密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娲是中国远古神话中的始祖神、创世神及文化英雄。女娲神格本身就是从图腾崇拜到始祖神的一种反映,其造人、补天、置婚、作笙簧的煌煌功业的表象背后隐含着远古先民生殖崇拜的生命密码。这种生命密码即是生殖物的象征物以及生殖交合的象征物与巫术仪礼等物象。女娲神话的生命密码蕴涵着远古先民的生命意识,反映了远古先民对生命的祈盼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相似文献   

2.
“女娲作笙簧”神话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娲作笙簧”神话植根于先民生殖崇拜的化土壤中。神话中女娲所作之笙簧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作笙簧乃是一种乞生巫仪,整则神话象喻性地表达着先民对两性交合方能生人的认识。由于女娲所作之笙簧在上古有两性交媾的原始化内涵,有生殖人口的神秘功能,后世婚恋和乞子乃至乞求再生民俗中多以“笙簧”作为化形具。这些笙簧民俗事象可以说是笙簧神话中生殖母题的化蔓延和世俗化流变。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对女娲神话文本的细读出发,分析女娲补天及女娲抟土造人神话的符号意义,获取其背后所透露出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4.
女娲神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少数几个以女性为主的神话之一。女娲神话涉及古代人民对人类起源的追问、对婚姻对权力的追求等内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将女娲神话与西方同类神话相比,可以发现二者神话内容的差异,这折射出不同的地理特征与民族心理差异。特别是通过比较女娲神话与西方同类型神话中的女性角色,发现中西方女性在其古代社会的地位并不相同,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能够为当今时代女性的社会发展提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5.
语言中的造词理据与汉字中的构形理据是先民观照、体察、感悟“名”“物”关系的心理镜像。由此沿波讨源,考释女娲神话起源。从造词理据看,“娲”即“蛙”;从构形理据看,“娲”为“ (锅),又源于葫芦。女娲是先民蛙图腾与葫芦图腾由共时异象分立到历时异象演化整合凝聚而成的综合性图腾,或者说,是先民生殖崇拜观念下多源混生的生殖女神。从女娲神话意象组合看,在出土文物层面,女娲神话几经演化最后定格于人类最早的炊煮器陶 (锅),饰有蛙纹、形圆腹大源于葫芦的陶 (锅)正是女娲神话的写实雕塑。  相似文献   

6.
竹山这块土地和人民与女娲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对女娲的感情也是非常独特的。在这里,女娲神话及女娲文化完全被日常化、生活化、世俗化、地域化和节令化了。其融合普及的深度和广度,就是女娲神话和女娲文化在这里延续、普及的深度和广度。综合各种根据,我们似乎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向世人宣布:竹山是最有可能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竹山应该成为女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7.
一女娲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作品。最早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了女娲的是屈原的《楚辞·天问》,即“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一句。女娲的功勋的记载初见于《淮南子·览冥篇》,说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至于女娲及其神话的其它记载则多见于《山海经》、《太平御览》、《独异志》等书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女娲神话在先秦属于南系的神话,所以在早期的北方典籍如《诗经》《尚书》等书中,均难找到它的踪迹,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原始女娲神话产生在南方,恰恰相反,我认为原始女娲神话产生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的中原一带。  相似文献   

8.
唐书哲 《新高考》2013,(11):7-13
【导读】神话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与想象,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创造。从奥林匹亚山的宙斯与赫拉到中国的盘古和女娲,神话传说无一例外充满了惊世骇俗的创造力和汪洋恣肆的想象:宙斯幻化成天鹅和丽达相恋,女娲以石补天、抟土为人。这些神话传说至今读起依然让我们惊异于古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今天且让我们进入神话的世界,看看丘比特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和哪吒为民除害的英雄壮举。  相似文献   

9.
传统研究多将女娲神话纳入历史框架来梳理其发展与演变,或由此窥探各时期社会状况和民间信仰,或探求女娲神话对中华民族信仰所产生的影响,并不能系统有效地解释看似杂乱无章的女娲神话,甚至会令研究者陷入资料收集和主观臆测的窘境。而实际上,河东地区流传的女娲抟土造人、补天、置神媒制笙簧等神话是其创世神形象在不同地域、不同故事情节下的各种演绎,基本脱胎于源远流长的河东文明。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为这种女娲历史文化价值的考察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先民通过女娲神话,将自身起源一元或二元的问题与自然秩序可改变或不可改变联系起来,集中体现了"土地崇拜"的远古神话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0.
从上古洪水神话看女娲补天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上古洪水神话中女娲补天神话早于鲧禹治水神话,其所反映的社会内涵在于原始社会婚姻形态的变化——由群婚走向了对偶婚。女蜗表现出独特的阴阳兼具的神格,协调阴阳的功能。阴阳在女娲神话中被具体化为木石,不但可以之补天治水,亦可填海、置婚姻。而这种阴阳一体的观念对后世影响至大,也是中国社会以家庭而不是以个人为社会最小细胞的化源头所在。  相似文献   

11.
女娲神话在中华大地上不仅传颂历史久远,而且流传地城广阔。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历史进程发展,女娲神话经历了一个由造物之神向人性化回归,并被华夏备民族传承争取舍的过程。女娲神话经历不同层次的裂变,其表现形态更加多样,内涵更加丰富,但究其实质,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大英雄,当今世人应当传承她关注人类、担当有为、建功不居等胸怀和精神,在接受女娲神话中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产生了太多神话与传奇。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悠悠华夏文明,除了厚重的历史,也包括瑰丽的神话传说。在专门为中国人打造的经典3D玄幻网络游戏《仙侠世界》里,玩家将身处宏大的中国神话背景,经历从混沌  相似文献   

13.
集体无意识理论认为,神话是民族精神内涵的显性展示和核心表达,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载体,是社会精神气质的活化石。女娲神话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神话之一,以故事的形式传输了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宗法伦理、族群意识,展示了初民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与思考,是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原初密码。女娲的丰业伟绩,指导着华夏族的精神理念从差异走向趋同,是展现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崇尚英雄、敢于殉道济世等民族品格的精神化石。女娲神话作为一种具有虚构性质的文学形态,又具有一种超脱性的价值追求,它推崇天人合一、阴阳相谐、和悦共生,是中华民族审美取向的重要文化图腾。女娲神话所表现出来的集体无意识既是折射中华民族历史的镜子,也是照亮中华民族未来走向的灯塔。  相似文献   

14.
女人与土地──女蜗泥土造人神话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人与土地──女蜗泥土造人神话新解陈建宪关键词民间文学;神话;女蜗“泥土造人”是世界各民族神话中最常见的母题之一。在中国,这个母题的典型代表是女蜗造人神话。这个神话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务...  相似文献   

15.
刘亚虎 《天中学刊》2012,27(6):115-117
应劭在《风俗通义》里最早记录了长沙武陵蛮族源神话——盘瓠神话。这则神话反映了中国古代族群以某种神奇的动物形象为祖先并以各种方式认同的现象,比18世纪末英国人约翰·朗格记录印第安人"图腾崇拜"现象早了约1600年。《风俗通义》所记录的九隆神话也具有珍贵的价值,它曾先后成为南诏、大理王室的开国神话。  相似文献   

16.
女娲神话研究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娲神话研究史略杨利慧女娲是我国神话史上十分显赫的大女神,她除妖治水、补天造人、置制簧的伟大功绩,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传诵,在不少地方形成了有关的节日习俗,而且还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就是统治阶级的正史,也不能忽略她①。历来,关于女娲的记载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红石岩崖画彝文配图,图绘“怪异人”、“半人半兽人”、“标准人”形象,对应彝族人类起源神话的化生生人、感生生人、性生生人神话思维.崖画折射出父系氏族社会晚期的游牧经济生活,又与今天开远高寒山区彝族活形态的人类起源神话链接,形成一条源远流长的人类起源神话文化脉络.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上古有一位造人之神,她就是女娲:"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接,乃引于泥中,举以为人。"于造人神话相关,中国也有毁灭人类的大洪水神话:"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顓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以上两则神话揭示了人类与土地的渊源关系:人类从根本上说来自土地,中国泥土造人神话中,神用构造自身的材料创造人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神话里女娲造人用的是黄土,还可能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一者,中国有广大的黄土区域;二者,中国人的肤色是黄色的,这与黄土相近.于是,自然而然,就地取材,在中国广大的黄土地上女娲也就取了黄土来造人,因此也就造就了中国人的黄皮肤,正是"来自尘土,最终又归于尘土".中国人对于土地有着无限的依恋之情,离家的游子必携带家乡的泥土,"安土重迁"等等,也许正是因为女娲当初用黄土造就了人类才使得今天的我们仍然与黄土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  相似文献   

20.
贾宝玉形象来源于女娲补天神话的多重转换:女娲炼石——“宝玉”——神瑛侍者——贾宝玉,这种多重转换标志了贾宝玉形象的独特性。曹雪芹通过神话的多重转换象征,把女娲补天精神转化到贾宝玉形象之中,又通过“石头记”神话的石头——“宝玉”与“宝玉”——“石头记”二元对立结构,象征了贾宝玉人生回归的原型。女娲补天神话的多重转换象征和“石头记”二元对立结构,是曹雪芹对贾宝玉形象的整体构思和整体结构;这个整体构思和整体结构所表现的思想意义,融不进“宝玉”向一僧一道要求到红尘“乐享”内容;“宝玉”乐享内容显然是后加进去的。脂砚斋对“石头记”的艺术表现有精彩绝伦之论,但是,脂砚斋并没有理解到曹雪芹运用女娲补天神话对“石头记”的原型意义,也没有理解到贾宝玉形象是女娲神话原型的多重转换象征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